一、從眾的概念

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從眾不僅僅是與其他人一樣的行動,還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

順從:由外部力量施壓而違心的從眾行為叫做順從,我們之所以順從,主要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逃避懲罰。(內心不贊同)

服從:如果我們的順從行為是由命令所引起的,那麼我們稱它為服從。

接納:發自內心真誠的從眾行為叫做接納。(我們真的相信群體要求我們所做的事情理所當然,信以為真)內心認可社會壓力並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二、經典的從眾和服從壓力

1、社會傳染效應:1)

謝里夫

的規範形成研究(易受暗示性):光點實驗,助手+實驗者,光點到底移動了多少釐米?

啟迪: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未必就僅僅是自己的觀點

哈欠的傳染

同一個工作團隊里人們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處於同一社會網路中的個體也傾向於有很多相似之處:肥胖、失眠、孤獨、幸福和吸毒等

2)

變色龍效應

:個體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的動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頻率和情緒。

模仿行為能令他人喜歡你,有益於你和他人的交往,促使他人喜歡我們,但也會仿效他人的消極表情(如生氣)除外。

在廣為人知的自殺事件也會得到效仿,自殺率會上升

2、

群體壓力

研究

很多人給出錯誤答案,就會懷疑自己的答案,37%的人選擇相信他人(明顯錯誤)

在實驗中,前面人給出了錯誤答案,不知情的參與者內心經歷著不安與衝突。

使用牙線:被告知誇大頻率的被試者,使用的意願會增強

癌症篩查:告知被試大部分人都已經參與,被試者註冊比例增加一倍

足球裁判:主客場黃牌的數量1。89:2。35

3、最臭名昭著的研究——考察了權威和道德的衝突

電擊 15伏-450伏

教師教學生,學生記憶錯誤受到電擊,輕輕按開關,燈光閃爍,逐步升級,學生反映升級,兩個房間,學生捆綁,研究者給與口頭鼓勵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實驗前自我預測:自己在135伏左右會不服從命令;沒有人想進行到300伏,自我服務偏差,每個實驗者估計別人,沒有一個人期望達到“高危致命”檔

結果:40名男性,26人進行到450伏,中途停止一般在150伏

教師知道學習者有心臟病,研究者再次保證“儘管電擊可能很疼,但不會對人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結果發現學生的抗議聲沒起多大作用:男性40/25,女性的從眾比例與男性相似

4、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道德倫理

問題

事實上沒有人受到電擊傷害,慘叫和聲音全部都是錄音和錄影

教師體驗到極度的痛苦感,他們流汗、顫抖緊咬嘴唇、結巴、痛苦呻吟、甚至神經質的大小。該實驗對毫不知情的實驗者實施的殘忍行為,使他們只好去引發別人的痛苦,以此相抵。

5、引起服從的因素

與受害者的情感距離:無法看到“

學習者

”的情況下,行動表現出的同情最少;當距離遠,聽不到抗議聲時,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冷靜地服從,直至實驗做完;在同一個房間,看到,聽到 40%完成;要求教師把學習者的手強制按在電極板上,30%完全服從。

我們很容易漠視那些與己無關或失去個性的人,甚至對於巨大的災難,人們也無動於衷:劊子手矇頭行刑,納粹的毒氣室,戰爭法:可以遠投彈炸村民,不可近開槍殺敵。一般的時候,將軍都很冷血

“距離削弱了責任”

權威的接近性與正當性:電話下命令,21%完成。權威在空間上的接近性會增加服從率,但是權威必須正當合理。護士服從錯誤醫囑 的比率也很高,但是不熟悉的醫生的醫囑,服從率低;美國麥當勞接到警察電話(指定形象的人,偷錢包)脫光女店員的衣服

機構的權威性:

耶魯大學

的機構聲望進行試驗。

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的釋放效應:從眾的釋放效應,見義勇為,一呼百應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6、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納粹分子

辯解:我只是執行了命令而已

試驗不同於戰爭,而且戰爭和種族屠殺的大部分惡行和殘暴程度遠遠超出了服從,有些人是樂意的屠殺者。

服從試驗和社會壓力的從眾,共同之處:兩者都表明對權威的服從可以戰勝道德,就強制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言,他們都成功了。這不僅僅是學術課題,而且還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衝突。

證實了社會心理學原理:行為與態度之間的聯絡以及情境的力量。

如今軍隊在訓練士兵拒絕服從不恰當、不合法的命令。

7、行為和態度

當外界的影響作用超過了內在的信仰時,態度便無法決定行為。

第一次錯誤就直接到330v,會繼續做嗎?

登門檻作用,一次次的順從,稍微加強,到330v時已經是22次服從了,教師已經降低了認知不協調感,此時,他們的心態與實驗開始時的心態完全不同。行為改變心態:學習者智力或

性格缺陷

是實施懲罰的最好理由。

如果只關注450v電擊酷刑的結果,我們會被這樣的罪惡行為所感到震驚。但如果考慮到個體是如何逐漸走到最後的,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

屠殺者心理轉變過程:屠殺者批評他人會引發輕視,輕視則會引發迫害行為,而當迫害合理化後就會導致暴行,接著便是殺戮,然後是大規模的屠殺,態度隨著行動不斷變化,又使行動合理化。

英雄主義的品質,小鎮居民互相幫助。最初的幫助行為加強了忠誠態度,而忠誠導致了更多的助人行為。

行為-態度-(失調)-行為-(改變)-態度-改變認知-自知-行為和態度統一:善事、惡事、難事、未知事,行動起來,就會有變化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原則

》利達歐對自己工作生活得總結,很好的印證了行為-態度的關係

情境的力量:上一章啟示,文化是影響人們生活最有力的力量,本章最重要的啟示,即時的情境力量也同樣有力。例:開會時突然起立,餐館大聲唱歌,穿西服打高爾夫。

社會規範所具有的壓力,以及要預測行為,即使是我們自己的行為,也非常困難。假設某某環境下,做某事的結果,預測結果偏差很大

在假設情境中“說”往往比在實際情境中“做”容易的多,“知易行難”

所以:邪惡的情境產生邪惡的行為:納粹屠殺,虐囚,山西官場腐敗

生活中:對惡行的聽之任之常常會使之日積月累,儘管我們並不有意識的作惡,拖延同樣是對惡行的無意識放任,會造成自我傷害。工作、身體等

納粹軍官站在我們面前和普通人一樣;911恐怖分子和正常人一樣。

結論:普通人即使心中並沒有任何仇恨,只是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可以成為可怕的破壞活動的執行者。“好人有時也會做壞事”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三、預測從眾的原因

對自己的判斷越不確定,就越容易受他人影響。

群體特徵

也影響

群體規模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兩個2人組單獨出現時,參與從眾的人數比一個4人組出現時人數多。2*3>6 3*2>2*3>6

一致性

AAAAAAAB?,有人破壞了群體一致性,會降低群體的

社會影響力

,如果剛巧有一個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那麼人們幾乎總會做出同樣的行為。對於不從眾的夥伴他們感到溫暖和親切,但又否認同伴對自己的影響。

群體裡成為少數派並不容易,如果你能找到某個人和你的立場一致的話,那麼你為某件事站出來就容易的多。

傳教士

一般是2個人

“我的觀點,我的信念,當第二個人接受它時便獲得了無窮的力量和成功。”

凝聚力

群體的凝聚力越強,對成員的影響力就越大。他們並不喜歡與其他成員唱反調,害怕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一萬個人中也難以找到一個人,他能在自己的群體里長期忍受厭惡和譴責,一直堅持己見,不改初衷”

我們與我們的團體保持一致的傾向——想團體之所想,做團體之所做。聽說與自己類似的人喜歡某音樂,他們會更喜歡;聽說不同於自己喜歡時,更討厭。

地位:地位高的往往有更大的影響力。亂穿馬路現象,25%,遵守的人出現17%,破壞者出現44%,但衣著整潔高壓的人出現,示範作用最佳。電擊實驗,電焊工更服從,神學院的教授在150v時就開始不服從。

公開的反應:人們必須面對他人做反應時要比私下裡回答問題時表現出更多的從眾行為。舉手表決,當場表態,更容易一致。

事前承諾:個體一旦對自己的立場做了承諾,就很少屈服於社會壓力。裁判員很少推翻自己最初的決定。個體一旦在公眾面前做出承諾,就會堅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後的情境中改變自己的判斷。那些從來不收回自己觀點的人愛自己勝於愛真理。

四、影響從眾的原因

規範影響:來源於我們想獲得別人喜歡的渴望。個體要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絕,獲得人們的接納或讚賞。偏離了規範常常要付出情感代價,社會拒絕令人痛苦。

資訊影響:來源於我們想正確行事的渴望。

當人們要面對群體做出反應時,會表現出較高程度的從眾行為,這無疑反映的是規範印象,如果任務難度較大,個體感到自己無力勝任,也就是當個體關心行為的正確性時從眾行為也容易出現,這些事資訊影響。

五、從眾的個體差異

人格:社會影響非常微弱時,個性能較好的預測行為:過山車,獨自一人。即使情境的影響很強烈,個體也有差異:不從眾的人的特點?強大的信念的人?習得性無助的人?

文化:個人主義國家(美國)、集體主義國家(日本)從眾比例高:帶口罩;工人和中產階級

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的力量很大,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角色下的行為不同,哪怕是角色扮演,其影響力也非常大:教師、警察、父親、學生不同的角色,

陳佩斯

的警察與小偷(角色扮演)

我們的行為不僅取決於情境的力量,而且取決於我們的人格,並非每個人都以相同的方式應對從眾的壓力。在困境中,不同的個體可能做出不同的反應,然而,我們已經看到

社會情境

可以迫使多數“正常”人“不正常”地行事。從一些實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點,那些實驗把善良的人置於邪惡的環境,考察善良還是邪惡會勝出。令人沮喪的是,邪惡戰勝了善良,善良的人往往不能以善良告終。

人性最好不要進行考察和測試?

評價某人善良還是邪惡,需要多考慮其情境環境?思考一下,自己處在對方的環境下,是否會比他做的更好?逃跑跑,德國納粹士兵

角色互換:角色互換可以幫助互相理解,可以創造更好的交流。或者在給出答覆之前,要求一方重述另一方的觀點,談判雙方可以創造更好的交流。朋友、父母的爭論陷入僵局的時候,在說出你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之前,可以先試著重述對方的觀點和感受,這種有意的暫時從眾行為有可能修復你們的關係。

重述可以讓對方確定內隱態度

六、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逆反:個體都珍視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人們會採取行動來保護他們的自由感。不與討厭的人為伍,討厭對方喜歡的東西,對方支援的,我們就反對。壓力越大逆反的力量越大(青春期尤其明顯,未成年人抽菸喝酒的比例較高,成年後比例下降)。 精明的父母通常不會下生硬的命令,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到洗澡的時間了,你想要浴盆還是淋雨?

堅持獨特性:人們認為自己有適度的獨特性時自我感覺較好,並且他們的行為也會維護這種獨特性。取名字;自我介紹;與異性相處對自己的性格更敏感;叛逆期的孩子獨特性最強,但無法分辨好壞,需要成年人引導;同質的群體中,對自己的獨特性更敏感。所有人都希望能夠雨中不同,並熱衷於特立獨行,我們追求的獨特性不僅要與眾不同,而且要好於眾人。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後記:成為社群中一員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眾和服從

自由主義:美國就是“自由主義,高度自治”

比如你有選擇老闆的自由,你老闆也有末位淘汰你的自由;

你家裡沒槍,有人打劫你得認栽;

你保險沒買全,得了病破了產別嘰歪;

倒黴事發生在你身上,一不要怨天尤人,二不要怨政府,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美國說的自由,不單指言論自由,更有蠢死的自由,搞封建迷行的自由,不相信科學的自由,窮死病死的自由,你管得著嗎?

市場競爭的自由,定價的自由,壟斷暴利的自由,美國基本上被醫藥公司醫院、武器公司、航空公司等大型公司壟斷,高昂的醫療等無法解決,政府市場調節失靈。

對自由的理解:自由應該建立在秩序的基礎上,沒有秩序的自由是無法保障的,建立在破壞他人自由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人身、財富等)。不被別人隨意破壞和傷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會被隨意打殺,隨意抓捕,沒收財產,自由的工作生活。個人的自由建立在整個社會的自由至上,沒有整個人類或國家的自由,何談個人的自由:敘利亞。

從眾:每個人掌握的資訊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對與錯,幸福與否,判斷是否正確不得而知,從眾可以減少犯錯的機率,提高自己的認知(第三章)減少犯錯是關鍵。對於中國,D掌握國家權力,制定政策,充分考慮全國整體利益,掌握最全的資訊,個體需要對國家決策充分理解,結合個人情況,不盲目從眾或特例獨行,做出正確的決策,得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