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系列的文章是用來在學習社會學過程中對各種思想和理論進行整理、分析和思考的。其中一定會出現多如牛毛的錯誤,因此不可完全相信hhhh,也請各位指出)

(前幾篇文章先整理

安東尼·吉登斯

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

涂爾幹

和韋伯著作的分析》)

零、現代性和古典現代性理論

1。對“現代性”的理解和古典現代性理論的淵源:

“現代性”這一術語本身是缺少一個簡單的定義的。“現代性”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它脫胎自啟蒙運動的

理性主義

,而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被稱為“現代”的這一時代與過往時代之間存在著一條“顯而易見的界限”。

按照

阿克頓爵士

的看法:傳統社會,就是以過去為基礎的社會,過去即是現在,因此“曾是”(was)和“是”(is)間缺乏清楚的劃分。

而在現代社會中,歷史科學的存在預設了一種普遍變化的世界,並將過去在某種意義上視作負擔。人們開始試著讓未來屈從於他們希望的模式,而非像傳統社會中那樣將與生俱來的境遇作為終生必須接受的生活條件。因此,自文藝復興後,伴隨著傳統秩序的逐步瓦解,歷史科學得以開始受到關注。

而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則是社會學的興起,資本主義開始突飛猛進地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作為現代社會特徵的諸多社會問題。而法國大革命這一劇烈的政治變革也表明和標誌了社會重組方面出現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逐漸的,

世俗理性主義

被延伸至社會本身而不僅僅存在於思想家的口中;工業上天翻地覆的技術革新並隨之逐漸形成的工業經濟也對社會的結構和組成帶來了無比深遠的影響。科學上取得的成就促使社會學家的思考脫離

社會哲學

,開始以實證的、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社會現象。現代社會理論也因此逐漸誕生,而這一系列衝擊正是古典現代性理論的根源。

吉登斯使用“現代性”一詞時,是站在很寬泛的意義之上的。在吉登斯的著作分析中,現代性就是現代社會,包括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及與此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因此所有有關現代社會形成、發展等方面的理論也就成為了“

現代性理論

“,儘管馬克思等人並未把自己的理論看作是關於現代性的理論,但在吉登斯這裡卻名副其實地屬於現代性理論的範疇。

2。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理論的主要正規化:

吉登斯在本書中對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三位思想家的理論進行了重點分析,三位思想家分別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對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行了詮釋:資本主義、

工業主義

和理性化

(1)馬克思

馬克思對現代性的詮釋主要圍繞資本主義的發展展開,這一正規化的思路是:

首先,現代性的產生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作為標誌。資本主義起源於兩種商品化——產品商品化和勞動力商品化。前者表現為產品轉變為商品,財產轉變為資本和貨幣使用的擴張,從而大大促進了資本的時空延伸能力。後者表現為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者與土地等生產資料相分離等,因而切斷了勞動者與傳統關係和生活方式的關聯。這兩種商品化逐漸導致社會關係商品化、貨幣化,使得商品關係成為整個社會關係的基礎。

其次,現代性發展的動力源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及由此產生的資本積累動力。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在於獲得剩餘價值,為此,資本家必須不斷提高資本的積累率以擴大再生產。因此資本主義具有一種內在擴張性,並由此超越城市和國家的邊界而擴充套件到整個世界。

最後,資本主義的矛盾、危機、異化和階級鬥爭是現代性問題的表現。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自身難以逾越的矛盾,它只能透過週期性危機的方式得到暫時的解決。異化則是內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問題。同時,資本主義的矛盾、危機和異化最終會引發政治上的衝突,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空前激烈的鬥爭。

而這一理論給出的解決方式是透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重建現代性社會,使得分工、剝削、壓迫和貧乏等詞語稱為歷史概念被超越,而人類也將得以生活在一個真正自由的“歷史”時代。

(2)涂爾幹

涂爾幹的主要分析則主要圍繞“工業主義”展開。在聖西門傳統的影響下,涂爾幹將現代制度的性質主要歸結於工業主義的影響。

這一正規化的總體思路是:

第一,現代性的起源要追溯到法國大革命與工業革命:前者喚起了個人自由主義的理想,也就是被涂爾幹稱作“個體崇拜”的信仰;後者導致了高度分工的社會現實。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以工業主義和勞動分工為基礎的新型工業社會。

第二,社會“失範”是現代性所隱含的問題之所在。在從傳統社會向

現代工業社會

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個人主義的強化消解了傳統社會的宗教、道德、習慣等整合紐帶,但在社會轉型時期,新的社會整合紐帶還處於形成過程中,從而造成公民道德信仰匱乏、行為失去外在約束和慾望變得毫無節制等後果。

第三,為了對抗現代社會的“不適症”失範,必須要重建業已缺失的道德信仰,因此應該加強國家在培育道德和信仰方面的職能,同時強化以地方群體和職業群體為主的民主機制,從而實現社會整合紐帶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過渡。

第四,在涂爾幹的理論中,勞動分工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現代社會發展的關鍵在於在高度分工的基礎上,重建社會的道德紐帶,最終建立一個以高度分工、有機團結和

道德個人主義

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社會。

(3)韋伯

韋伯最重要的觀點是將現代性歸結於“理性化”這一正規化。

首先,在韋伯的觀點中,現代性也起源於資本主義的來臨。但和馬克思不同的是,資本主義的起源被歸結為精神動力的推動,即所謂的“

資本主義精神

”。資本主義精神誕生於

宗教改革

中的新教倫理。在新教倫理的“天職”和“預選”等觀念中產生出一種理智、冷峻和自律的態度。這些態度起源於並非理性的精神信仰,卻促使經營活動的理性化和再生產活動的規範化,進而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應運而生。

其次,現代性的發展本質上是理性化發展的表現。隨著理性資本主義的發展,理性化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包括日常生活、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和政治組織等方面,使整個社會走上理性化的軌道。

而隨著理性化的肆意擴張,整個社會將無可避免地生活在官僚制的“鐵籠”之中。官僚制是所有社會組織中最為理性化的一種,它很容易建立,並且難以被挑戰,因而成為一種“永不消逝”的現象。正因如此,韋伯對現代社會的未來十分悲觀,他認為人類文明的一切價值都將泯滅在官僚制的“鐵籠”之中。只有依靠“超凡魅力型”的政治領袖,才可以打破官僚制“鐵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