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曲四大家的問題? 人的這張嘴. 5級 2008-12-24 回答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鄭”說。

關於元曲四大家的問題? 臥海游龍 3級 2008-12-11 回答

元曲四大家

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

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

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在此以

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

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

製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並稱,卻並未命以“四

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賈仲明為馬致遠作的弔詞中又

有“共庾、白、關老齊眉”的說法,庾指庾吉甫。這些

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

關於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

有不同。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

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

首,捻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卻首

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漢卿為“可上

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後,又有盛讚鄭光祖而貶低其

餘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說:“馬之辭老健

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

當以鄭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談》中則認為“關、

白、馬、鄭諸家”。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

“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

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

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

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

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

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

關、鄭”說。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

關、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

關於元曲四大家的問題? 醉臥聽雨 20級 2008-12-11 回答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並稱,卻並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在排名上,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另外,明初賈仲明為馬致遠作的弔詞中又有“共庾、白、關老齊眉”的說法,庾是指庾吉甫。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

關漢卿,號“己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平事蹟不詳,根據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一顆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響噹噹一顆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白仁甫(1226年-約1306年),名樸,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河北省)出身於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盪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後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

馬致遠(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善與人交往,一生寫過18種雜劇,其中《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著名。伶人稱他為鄭老先生,死後由伶火火葬於杭州靈隱寺。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曲詞,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流傳。

關於元曲四大家的問題? 啤酒上的泡沫 3級 2008-12-11 回答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一作一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說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

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關於元曲四大家的問題? 莫回首 4級 2008-12-13 回答

關漢卿《竇娥冤》,與鄭光祖(代表作《倩女離魂》)、白樸(代表作《牆頭馬上》)、馬致遠(代表作《漢宮秋》)四人共稱為

關於元曲四大家的問題? LLIIEENN 5級 2008-12-13 回答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創作中地位最為突出,故稱。

《王粲登樓》:是鄭光祖創作的文人事蹟劇,主要寫漢末文人王粲遭困不遇事,藉以表現作者本人對現實人生的感概和憤懣。

1、元雜劇繁榮的原因。

元代雜劇創作繁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1)宋金元經濟和城市的持續發展繁榮,(2)文人地位的變化;(3)戲劇藝術發展自身的延續性。

2、元雜劇的創作分期及各個時期的特點:

(1) 初期,其特點是作家大多經歷過朝代變革的滄桑,而且熟悉舞臺演出;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真正具有悲劇精神的文學作品,如《竇娥冤》、《趙氏孤兒》等;語言以本色為主,本色傳統由此奠定。(2)中期,特點是文人色彩進一步加強。愛情劇更關注愛情本身,神仙道化劇在創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識分子對精神歸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蹟劇則表達出當代文人的感慨。藝術風格上文采派佔據主導地位,如王實甫、鄭光祖。(3)晚期,內容上道德色彩較濃,語言上以本色為主;形式上表現出北劇和南戲的交流。

3、元雜劇劇本形式的特點

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劇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獨立小段落);末尾有題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詞、賓白(劇中人物的言語)、科範(說明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及音響效果等)三部分組成。

4、明雜劇的創作分期及其特點:

(1) 更生期——明初至嘉靖,這一時期的雜劇創作可分兩個階段,一是明開國至成化年間,特點是:a 有名氏作家很少;b 雜劇創作與宮廷、藩府聯絡緊密;c 劇本內容上繼承元雜劇後期的說教特色,同時增加了娛樂內容;d 語言表現出華麗雅緻的傾向;f 劇本體制上,受南戲影響而有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間。特點是:內容上,用雜劇來表現個人的胸懷抱負、抒發自己的抑鬱牢騷;形式上比較隨意。(2)繁榮期——隆慶以後。特點:形式上,折數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於一人;內容上,多寫文人樂道的雅事趣聞;人物形象,多為陶淵明、蘇軾、楊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雜劇創作主體的不同以及這種不同引起的元明雜劇的差異

元雜劇作家主要是下層官吏、落拓文人和隱逸之士;明雜劇創作主體的地位明顯上升。 創作主體的差異引起了元明雜劇的差異:元雜劇常常表達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對歷史、人生的思考;明雜劇更多表現對文人自身的關注,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

6、關漢卿劇作的藝術成就。

(1)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如《竇娥冤》在生與死的衝突中刻畫竇娥的孝順、善良與剛強;《蝴蝶夢》在理智與情感的衝突中表現繼母王氏的賢德與慈愛,而《調風月》則在尷尬難堪的境遇中塑造了一個既潑辣又剛強的侍女燕燕的形象。(2)矛盾集中,主幹突出,情節富於變化。如《竇娥冤》一劇中竇娥被賣到守寡的心酸只是由蔡婆的交代一提而過,而與人物塑造直接相連的法場受刑卻安排了整整一折。而戲劇衝突也是一個接一個,高潮迭起,曲折緊張。(3)語言自然、真切、質樸,既切合劇情,又富於個性。如同是淋漓的訴說,負冤銜屈的竇娥唱出的曲詞責天罵地,充滿激憤,而被情人拋棄的燕燕的唱詞則在痛苦的表白中,流露出一份自怨自艾。

7、關漢卿劇作的思想特徵。

鮮明的儒家思想,藉助雜劇表現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和思考。關漢卿雖然自稱是“浪子班頭”,但他還是一個文人,所以他的作品卻仍表露了鮮明的儒家思想,他以雜劇作為他抒情寫志的工具,藉助雜劇來表現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他以他所受的教育、以他的意識觀念來反映生活,捕捉問題,選擇角度,透過劇本來剖析社會、剖析人生。如《竇娥冤》透過竇娥這個弱者的命運,表達了自己對社會黑暗和不公的憤怒;《蝴蝶夢》中透過對賢德繼母的頌揚,表達了他對這種道德境界的肯定;《調風月》則透過對虛榮的侍女燕燕內心的挖掘,顯示了他對人性的思索;而《單刀會》中則借關羽之口傳達了一種正統的歷史觀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作為一個浪子文人,浪子的風流與儒者的情懷,在關漢卿身上交融在一起,使得他的劇本在市民性之外,也表現出一定的文人性。他以儒者的視野觀察社會、體味人生、審視歷史,體會出現實的醜陋、歷史的變幻,人性的弱點,以及卑微生命與命運的抗爭。而這一切使得他的劇本流露出一種儒者的悲思。

8、白樸《梧桐雨》的藝術成就。

(1)濃郁的抒情性:a 曲辭的纏綿悱惻、細膩傳情;b 以梧桐為中心的劇情結撰;(2)唐明皇專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9、馬致遠劇作的在內容、曲辭方面的特點。

馬致遠劇作在精神上體現出了更多計程車大夫氣息,他的作品更關注士人的狀況,選擇文人作為自己表現的主題,如《薦福碑》寫士人不遇的坎坷,《青衫淚》借文人和妓女的愛情,寫淪落文人的悲哀。他的神仙道化劇則更多體現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對精神歸宿的探討,如《岳陽樓》、《陳摶高臥》,借呂洞賓、陳摶等人之口,感慨功名的虛幻、人生的短暫,表達了厭倦爭名逐利,想要逃避人間的紛擾是非的思想。

馬致遠劇作有清俊的風格。馬致遠劇作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其文辭和音律。馬致遠劇作非常重視音律,其音律的嚴整也倍受讚揚。馬致遠的曲詞在元代也是領袖群英的大家,其辭或灑脫、或暢快、或沉痛,或豪放,整體風格則是清俊雋永。其中《漢宮秋》第三折中對離情別緒的渲染更是著名,曲子用樸素直白的語言抒寫胸中的感傷和悲涼,雖使用口語,卻不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