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F 小木匠

大家好,這裡是【射頻學堂】。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關於射頻系統架構相關的知識。當我們為無線通訊系統設計收發機時,可能有很多考慮的因素,比如效能,成本,能耗以及重量體積。就比如在現在的5G AAU的設計中,可能越來越多的運營商會關注AAU的能耗,以及重量體積,畢竟電老虎有點吃不消了,而且鐵塔也有相應的負荷要求,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體積小,重量輕並且低能耗的AAU被研發了出來。比如愛立信在9月29號推出的了一款獨具匠心的革命性產品—僅重12kg的中頻段mini-AAU產品—AIR 3268。AIR 3268重12公斤,體積23升,32通道,載波總頻寬200MHz,輸出功率200W,同時功耗降低約10%。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http://www。

ericsson。com

這就決定於我們的射頻系統選用什麼架構。射頻系統最常用的架構主要有

超外差架構和零中頻架構。

No1 超外差結構 Superheterodyne Architecture

目前大多數的無線通訊系統都選用了超外差結構,比如在2G,3G和4G通訊系統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超外差收發機。這種結構相較於其他結構來說有著比較好的效能表現。但在5G上,更常用的是結構更簡單的零中頻結構,因為。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超外差架構的歷史。

它是在一戰期間和剛結束時Edwin Howard Armstrong發明的,並於 1918 年獲得專利。這個人最牛逼的地方是,當時還在讀高中時,就開始研究無線電,在他位於紐約揚克斯 (Yonkers) 的父母家中豎起了一根 125 英尺高的無線電桅杆,以接收當時微弱的無線電訊號。1912 年還在上大學時,他發明了基於 Lee de Forest 三端音訊管的反饋電路,提供了第一個可用的電放大器,並於 1913 年提交了再生接收器的專利,並且在1918年發明了超外差接收機,同時發明了FM廣播。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說到

超外差架構

,可能很多同學對”

超外差

“這個詞不是很理解。我也是一直納悶,為什麼叫外插,是不是還有內插。外差這個詞是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在1901年提出來的,他將混頻產生新的訊號的想法稱為”外差“,並且給出了具有一次混頻結構的接收機架構稱為外差接收機,如下圖所示:它需要一個混頻器將調製的射頻訊號帶入調製的中頻訊號,該訊號應用於 I/Q 解調器,將調製的低中頻帶入零中頻的基帶。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Armstrong 對外差接收機進行了改進,發明了

超外差接收機

外差,就是具有兩次和兩次以上混頻結構的接收機,如下圖所示。在超外差接收機中,需要兩個混頻器將調製的射頻訊號變成調製的中頻訊號。第一個混頻器將 RF 訊號帶入高 IF 訊號,而後一個混頻器將高 IF 訊號帶入低 IF 訊號。這適用於 I/Q 解調器,它將低中頻訊號變為零中頻基帶訊號。提到混頻,大家就比較熟悉了:當接收機從天線接收到的訊號與本地振盪器產生的訊號一起輸入到混頻器中得到中頻訊號,或者在發射機中將中頻訊號混頻為射頻訊號的過程就是超外差。在超外差結構中,我們透過混頻器,將訊號進行變頻。這個變頻的過程可能不止發生一次,超外差架構會有多箇中頻頻率和中頻模組。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瞭解了外差和超外差的基本結構外,我們介紹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常用的超外差收發機的結構圖,下圖所示。在超外差接收機鏈路中,通常包括射頻RF部分,中頻IF部分和基帶BB部分。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接收器的 RF 部分包括作為頻率預選器的雙工器、低噪聲放大器 (LNA)、RF 帶通濾波器 (BPF)、作為混頻器前置放大器的 RF 放大器和 RF-to-中頻下變頻器(混頻器)。

下變頻器之後是一個 IF 放大器 (FA),然後是一個 IF BPF,用於通道選擇和抑制不需要的混頻產物。

I/Q 解調器是第二個頻率轉換器,它將訊號頻率從 IF 下變頻到 BB。解調器包含兩個混頻器,它將 IF 訊號轉換為 I 和 Q 訊號——即兩個 90“ 相移的 BB 訊號。低通濾波器 (LPF) 在每個通道的 I 和 Q 中跟隨混頻器,以濾除不需要的混頻產物並進一步抑制干擾。濾波後的 I 和 Q BB 訊號由 BB 放大器放大,然後 ADC 將放大後的 BB 訊號轉換為數字訊號,以便在數字基帶中進一步處理。與超外差接收機類似,超外差發射機也由BB、IF、BB三部分組成。

中頻部分的增益控制大概佔整個增益控制範圍的 75% 或更多。在這種無線電架構的模擬 BB 部分中實現增益控制的情況很少見。其原因是接收器或發射器中的 BB 部分具有 I 和 Q 兩個通道,並且很難在 BB 增益變化範圍內將 I 和 Q 通道幅度不平衡保持在允許的容差內。

No.2 直接變頻/零中頻架構 Direct Conversion (Zero-IF)

上文介紹了具有混頻模組的超外差接收機,那是不是不用混頻模組也可以,於是射頻科學家在1980年左右開始使用直接變頻的無線電收發機。直接變頻意味著射頻訊號不需要經過中頻階段直接進入I/Q解調,變換到基帶訊號,中間不產生中頻訊號,因此也叫做零中頻接收機,如下圖所示。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如圖所示,LO(本地振盪器)頻率設定為所需要的頻率,因此接收訊號直接轉換為基帶 I(同相)和 Q(正交相位)訊號。在此架構中,DAC 和 ADC 均以基帶取樣頻率執行。基於這種零中頻架構的收發器稱為 零中頻收發器。

直接變頻架構具有許多優越的特性,接收機接收到的射頻訊號無需經過中頻階段直接到I/Q解調器,進入基帶部分,這樣就減少了超外差架構裡面昂貴的中頻模組,比如混頻器和中頻濾波器,所以這部分的成本和尺寸都可以縮小,如同在《零中頻架構,這個帖子講透了》中所述,零中頻架構更容易整合在一塊RFIC中。

No3 直接射頻取樣 RF Sampling

更進一步,我們是否可以進行直接

射頻取樣

,將數字訊號直接取樣成射頻訊號進行發射接收?當然這取決於AD/DA的轉換速率,如果直接能達到射頻熟慮,那這個未嘗不可。並且AD/DA的轉換速率也在不斷提高,主要半導體公司的模數轉換器(ADC)和數模轉換器(DAC)的取樣速率比十年前的產品快了好幾個數量級。例如,2005年,世界上速度最快的12位解析度ADC取樣速率為250 MS/s;而到了2018年,12位ADC的取樣率已經達到6。4 GS/s。由於這些效能的提高,轉換器可以直接數字化RF頻率的訊號,併為現代通訊和雷達系統提供足夠的動態範圍。

詳解射頻收發機架構

上圖就是直接射頻取樣的接收機架構,僅由低噪聲放大器、適當的濾波器和ADC組成。圖2中的接收器不需要使用混頻器和LO;ADC直接數字化RF訊號並將其傳送到處理器。在這個架構中,您可以透過數字訊號處理(DSP)實現接收器的許多模擬元件。例如,您可以使用直接數字轉換(DDC)來隔離終端訊號,而不需要使用混頻器。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除了抗混疊或重建濾波器之外,您還可以使用數字濾波替換大部分模擬濾波。

由於不需要模擬頻率轉換,直接RF取樣接收器的整體硬體設計要簡單得多,從而能夠實現更小的組成結構和更低的設計成本。

結尾

除了上文提到的幾種常見的射頻收發架構,還有很多,比如處於超外差和零中頻之間的中和架構——低中頻架構,以及我們很早就接觸到但是尚未稱為現實的軟體無線電SDR架構,也許有一天,在無線移動基站應用中,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軟體無線電。

回到文章開始提到的5G AAU,如何做到小體積和輕量化,我想離開射頻架構的發展,也是天方夜譚。

參考文獻

https://www。

sciencedirect。com/topic

s/engineering/direct-conversion-receiver

https://www。

rfwireless-world。com/Te

rminology/Zero-IF-Architecture-based-Transceiver。html

https://www。

rfwireless-world。com/Te

rminology/heterodyne-receiver-versus-homodyne-receiver。html

https://www。

ni。com/zh-cn/innovation

s/white-papers/18/advantages-of-direct-rf-sampling-architectures。html

https://www。

sciencedirect。com/topic

s/engineering/conversion-architecture

https://www。

techplayon。com/revising

-superheterodyne-transceiver-radio-architecture-design-considerations-image-issue-resolution/

https://www。

microwaves101。com/encyc

lopedias/superheterodyne-receivers#:~:text=A%20superheterodyne%20receiver%20contains%20a%20combination%20of%20amplification,different%20frequencies%20together%2C%20resulting%20in%20a%20%22beat%22%20frequency

https://www。

microwaves101。com/encyc

lopedias/microwave-hall-of-fame-part-i#fessenden

https://www。

microwaves101。com/encyc

lopedias/microwave-hall-of-fame-part-i#armstrong

註釋:【射頻學堂】轉載,原創的所有文章皆歸原作者所有,分享旨在學習,如有異議,請聯絡射頻學堂刪除或者更改。祝您在射頻學堂,學習多多,收穫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