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讀後感,加粗部分是摘抄原文,覺得學到很多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感謝《青茫》:

劉同

的書,詳細的記下了劉同的2004年-2013年,他說這是他從幼稚懵懂到漸漸認清現實的十年。

看完整本的時候,忘記了開始寫了什麼故事,卻清晰記得文字從20歲的一張照片開始,駝色的毛衣和牛仔褲帆布鞋,記憶和文字都帶著暖意。

23歲大學畢業初期,為了各種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全力以赴

,“有些人對事情的投入是為了生活,你那時的投入是為了證明你可以”。

十年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後來都有這樣竭盡全力的影子,於是,我們都看過了《青茫》,看到了他。

期間,其實也遇到很多難過的坎兒,也有些許諷刺,不過佩服他一直積極的態度,書裡的文字並未詳細描寫當時的為難,不過在

職場

已經4年,很多事情隻言片語也能猜出大概,看到他寫的

“有人說你......現在的我告訴你,其實你一點兒都不傻,只是你從來沒把自己看的那麼重要”。

這句話,遺憾自己沒有更早看到,身在職場,總有一個接一個,難度更高的問題要處理。初入職場的小職員,著急證明自己,做了很多自己認為了不起的事,得不到誇獎我們都難免委屈,如果,這種時刻,想想“別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也別太看輕了任何人”,大概,就能更加坦然的去對待一些付出和努力,

“成長不就這樣麼,不是學到就是得到”,

既然得不到,學到也是好的。上司苛刻的要求,其實換個角度

“正因為是你,我才會這樣要求你”,

而不是懷疑是否故意為難,事情都可以簡單一點。

全身心的努力可以忘記其他,但是當我們休息的時候就會在意職場的人際關係,他說人與人之間,用心就好,

“用心說出來的話,大概只有被恩澤的人才聽得懂吧。”

主管走了,離職鬧得不愉快,他只有一個下屬,工作自然交接給我,當他把一塔檔案一個隨身碟直接拍我桌子上,說別指望我教你什麼的時候是難過的,後來新人入職,我開始充當那個帶新人的“老人”,也有過糾結,要不要一項項去教,後來想想,還是盡心盡責一點吧,分享畢竟是件好事。這是一個尷尬的局面,因為從未遇到,也沒人指導,找不到合適的處理方式。如果,早一點讀到《青茫》,大概就果斷幹練的傾囊相授了,因為《青茫》說善意和用心,會傳遞,你這樣善意的對待她了,也許下一次她帶新人得時候就直接耐心教了。

25歲,有篇自問自答,只記住了一句話

“只有自己佩服自己,才能讓別人佩服你”。

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迷茫的時候,“花一整天的時間,將所有的困惑寫在了白紙上,一個一個編號,一個一個寫上

邏輯關係

”,之後解決當下的問題,從力所能及的問題開始。

28歲,給自己一些原則。比如

解釋原則、吵架原則、

比如工作時間待人接物原則,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原則,比如消費原則,比如聚餐原則,比如給別人借錢原則,各種各樣方便自己瞬間給出對方答案的原則。

29歲“無數爭鬥中找出與你一樣努力發光的人”

,“每個階段我都是需要一兩個仇人的,活起來才帶勁”。

對手和偶像,總能找到一個標杆可以激發自己努力的熱情,每一天都要過得有意思才行。

30歲,33歲?

都說20歲遇到一個好的老大或者前輩,努力學習;

30歲去做一些一直想做的事情;

40歲去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PS,這三句忘記哪裡看到的了或者聽誰說的,不是原創)

20-30歲之前,我們的十年,跌跌撞撞的成長,偶爾的迷茫,都是常事,如果沒有那麼幸運,沒遇到一位好的領導或者前輩,就多讀幾次《青茫》,或者類似的書,去學一些某些狀況下,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思維方式,也算是一種自我成長。

期望,下一個十年,我們各自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