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的人生就是常常處於捨不得狀態的人。

首先需要定義的是,捨不得的物件一定是尚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破爛,破爛是所有人都會扔的,而還有價值的東西才是我們不捨得扔、不捨得捨棄的。

其次,捨不得的心態多起源於過去稀缺的狀態,比如老一輩的人吃不飽穿不暖,自然捨不得捨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說,我們很多人都還處於稀缺的心態中,雖然現在的環境已經是富裕有餘的,但是那種稀缺的經歷深深地刻在心裡。有些時候,雖然我們客觀上吃穿不愁,但是由於向外攀比,所以還是覺得處於稀缺的心態。

第三,捨不得的心態會讓我們有下列這些狀態:

很會忍。捨不得扔掉舊而無用的東西,必須忍受逼仄糟糕的環境;無法捨棄尚存一絲溫暖的對方,而忍受糟糕的

友情

、愛情、甚至是親情;無法割捨不滿意的工作帶來的薪水、面子,而忍受內心的無價值感、無意義感。

我們以為自己勤儉節約,事實上是被內心的貪心綁架、被物品綁架。人天性想要更多,處於捨棄狀態的人才是做為主動的一方,自主地選擇物品和關係,不被慾望和貪心驅使,被物品捆綁。

我們無法發現真正喜歡想要的。因為什麼都不捨得扔、都要留下來,心裡填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自己都不願意多看幾眼,怎麼能發現真正需要的東西呢?無法捨棄的東西也常常堆積在角落,落滿了灰塵,沒有發揮用處,只是起到了滿足我們自以為“勤儉”良好感覺的功能。只有不喜歡的就扔了,才會在下次購物時更慎重,留下的都是喜歡的東西,慢慢找到真正適合的、喜歡的、需要的。

不會捨棄的人不喜歡做選擇,而是期待別人幫他做選擇。做選擇意味著要放棄,放棄會讓人感到心疼和可惜;做選擇還意味著要承擔後果,一旦做了選擇,無論有什麼結果,都只好自己承擔,再也沒有辦法推脫給幫我們做選擇的人。

斷舍離

是成長必修的一個功課,而捨棄其實和“拒絕”、“界限”、“

專業性

”這些詞都非常有關係。懂得拒絕已經沒有價值卻還在佔用空間、情感、資源的東西,懂得拒絕要求你幫忙承擔他人責任的關係,才能培養起界限。而專業性就是一種不妥協的自我堅持,不妥協意味著拒絕低要求、隨意馬虎的狀態。

更多認識捨不得這個詞後,我真不想再過這樣雞肋的人生了,懵懂無知。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舍的是雞肋,得的是真愛。

今年這半年,因為閱讀和做心理諮詢的關係,重新認識了很多詞語,包括界限、拒絕、稀缺、捨棄、創新、練習,我發現自己更認識這個世界了,更能看清楚了,以前看事情都是雲裡霧裡一團的感覺,而現在看它們是分開的,不再是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

成長成熟的過程大概就是這樣吧,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