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知乎使用者2019-01-29 12:26:27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能去圖書館借一本也可以,社科文出版社的書應該圖書館能借到。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Bruni V2019-10-13 23:37:11

拿破崙賴以威懾歐洲的強大軍隊元氣大傷。雖然各國都是在長期戰爭中磨損,法國以一敵多還是頂不住。盟國有英國給錢給資源,而一旦法軍失敗,萊茵聯盟其實是不能給皇帝陛下足夠的支援的。這可以說是經濟原因。還有就是攻擊俄國就是為了大陸封鎖政策,而大陸封鎖讓法國失去了很多民心。征服失敗鼓舞了迫於法國強大壓力暫時屈服的心。可以說動搖了很多僕從國和盟國的統治根基。這樣,即使中國古之名將如韓信陳慶之李靖等也全部到皇帝麾下還是扛不住圍攻。記得以前在書上看過,就算後來滑鐵盧法國勝利,甚至瓦解第七次反法同盟,也會有第八次第九次直到皇帝陛下躺到墳墓裡。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易北河雄鷹2020-02-20 15:44:31

既然問題中提到了

徵俄後

奧地利

兩個關鍵詞,題主想問的應該是法國在奧地利加入反法同盟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我個人將這裡的

打不過

理解為

秋季戰局開始後法軍的會戰勝率斷崖式下滑導致在戰略上越來越被動,

所以這個回答重點講一講法軍在秋季戰局會戰中表現如此糟糕的原因。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series上的1813年秋季戰局會戰統計

1813年秋季戰局法軍慘不忍睹的會戰戰績,很大程度上是由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劣勢造成。不客氣地說,1813年的新大軍團是拿破崙用竭澤而漁的手段速成的一支外強中乾的軍隊。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J·Riley《1813》中關於新大軍團的組成和缺陷

這支由半島法軍、後備軍、國民軍、海軍炮兵、見習部隊組成的軍團無論如何都沒法和真正的大軍團相比。為了讓這支質量不佳的軍隊在第一次薩克森戰役後得到最基本的訓練和休整,1813年6月拿破崙選擇與聯軍停戰。但他沒想到的是,聯軍同樣充分利用了這兩個月的喘息時間,不僅最大限度地擴軍,更是透過外交手段促使奧地利倒向反法同盟。如此一來,8月戰端重開時法軍在數量上也陷入絕對的劣勢。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Nafziger《1813德累斯頓》一書統計的8月停戰結束時的法軍兵力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羅斯《拿破崙一世傳》提及的8月停戰結束時的聯軍兵力

當然,軍事行動的勝利有賴於統帥的個人能力。即使聯軍擁有數量和質量的雙重優勢,依然在德累斯頓城下慘敗於拿破崙,反法同盟甚至一度來到崩潰的邊緣。然而法軍一方的統帥並不是人人都具有拿破崙的才能,相反,正是由於部分法軍指揮官在關鍵會戰中的指揮失誤,法軍才一再遭到慘重的損失,最終失去了逆轉1813年戰局的機會。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內伊元帥在登訥維茨戰役中不理智的進攻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法軍的慘敗

反法同盟於7月12日在特拉申貝格(Trachenberg)制定的行動計劃規定,聯軍三大軍團——貝爾納多特的北方軍團(普軍、俄軍、瑞典軍組成,約100000人)、布呂歇爾的西里西亞軍團(俄、普軍組成,約100000人)以及聯軍的絕對主力波西米亞軍團(俄、普、奧軍組成,約250000人)應當儘可能避免與拿破崙本人作戰,而在拿破崙的注意力被其中一個軍團吸引時,其餘兩個軍團都要進攻他的後方。不論特拉申貝格計劃在實際執行中是否存在問題,它的確抓住了拿破崙和法軍在戰略上的弱點——拿破崙的將領們或許是優秀的師長甚至軍長,但是大多缺乏指揮軍團/方面軍的才幹——在馬塞納退居二線,蘇爾特身在半島,達武受困漢堡的情況下,拿破崙居然一時找不到能扛起軍團長重擔的人物。實際上,拿破崙信任的軍長們在獨立指揮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誤——烏迪諾在格羅斯貝倫失敗的分進合擊、麥克唐納在卡茨巴赫冒險敵前分兵、聖西爾和旺達姆追擊敵軍時單打獨鬥、內伊在登訥維茨缺乏大局觀的排程。毋庸置疑,這些指揮官在拿破崙麾下作戰時表現得兇猛頑強,反而掩蓋了他們在集中軍隊和洞察戰場地形這種對軍隊總司令來說至關重要的能力上的欠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敗仗中的法軍指揮官此前均或多或少有過獨立指揮作戰的經歷,所以“缺乏獨立作戰經驗”和“拿破崙不給部下鍛鍊機會”其實不能作為拿破崙之外的法軍1813年秋季戰局一勝難求的理由。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

等到9月中旬,雙方軍力的巨大差距令法軍幾乎敗局已定

總而言之,1813年秋季戰局拿破崙打不過反法同盟,一方面是因為英俄普奧瑞集體參與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實力上已經壓倒了拿破崙,法軍在中歐戰場上無論數量質量都處於劣勢。另一方面法軍在會戰中多次由於指揮官的失誤而損兵折將,使雙方的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雖然拿破崙本人仍能取得德累斯頓這樣的大捷,但其他戰線上法軍的一系列失敗不僅抵消了德累斯頓的戰果,更讓勝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拿破崙在戰略上陷入滾雪球式的惡性迴圈,最終只能選擇在萊比錫與具有壓倒性優勢的聯軍進行總決戰。萊比錫會戰的失敗正式宣告了法蘭西帝國霸權的結束,剩下的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

參考文獻:

約翰霍蘭羅斯《拿破崙一世傳》

Dominic Lieven,Russia Against Napoleon:The Battle for Europe, 1807 to 1814

George Nafziger,Napoleon at Dresden: The Battles of August 1813

Michael V。 Leggiere,Napoleon and Berlin: The Franco-Prussian War in North Germany, 1813

J。 P。 Riley,Napoleon and the World War of 1813: Lessons in Coalition Warfighting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腹黑的朱溫2020-03-09 23:44:12

拿破崙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帶六十萬人入俄,也不可能會有二十萬人到達莫斯科;四十多萬人想對抗本土作戰的俄軍簡直是天方夜譚;俄軍強大的動員能力不是增長十幾萬那麼簡單,而且他的這支軍隊也並非是歐陸最強軍,相反動員後的俄軍才是;即使是拿破崙不選擇撤離莫斯科,而是繼續與俄軍死磕,那麼拿破崙將在短時間內全軍覆沒,與其說後勤有重大問題,倒不如說這場戰爭從拿破崙帶的那點兵力開始就算輸了,在莫斯科撤離時法軍的騎兵只剩九千人,其中一半都沒馬匹,可以說本身遠征對拿破崙軍負擔較重吧;可以說對俄戰役的慘敗也是導致拿破崙治下開始再次不穩定的原因,而對俄國的大敗,以及半島戰爭英國的打擊後,歐洲各國反抗法國皇帝的意志和勇氣日益增長了。

要研究拿破崙的失敗,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分析,並從政治、軍事上找原因:

從政治方面上說拿破崙樹敵過多,政治野心超過了實際的力量,使得自己陷於孤立的境地。他一心想挫敗妨礙他建立世界大帝國的英國,力圖制服可能與他爭霸歐洲的沙俄,因此,在登上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之後,並不就此止步,而是在外交政策和軍事政策上都為建立世界大帝國繼續進行冒險。

而另一點就是軍事上,拿破崙連年征戰,使自己陷於兵員嚴重缺乏、財力物力大大不支的艱困境地;如恩格斯所講法國成了“一個在四分之一的世紀內連年戰爭而力量消耗殆盡的國家”。在1813年戰局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兵源問題,按他的政治顧問考蘭科特的說法,那些在本年度徵召入伍的大約三十八萬的新兵不過是一群有組織的烏合之眾而已,而騎兵境況最為嚴重,在侵俄戰爭中拿破崙所擁有的二十五師騎兵隊幾乎全部損失在俄國,而老騎兵隊的慘重損失,無論如何都不能像步兵那樣容易得到補充,這也導致拿破崙軍隊後期作戰能力大幅度減弱;連年戰爭對佔領地、附庸國的掠奪,拿破崙後期也遭受歐洲多民族的反抗,就地取食的養兵政策也很難實施;在作戰物資質量低劣,1813年5月5日,拿破崙寫給軍政大臣的信中,嚴厲批評了炮彈質量之差,拿破崙復位之後,由於連續二十多年的戰爭和一年來的王朝復辟破壞,法軍的力量實際上已經消耗殆盡,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拿破崙從侵俄戰爭失敗開始,軍事實力就不斷下降。

在徵俄過程中,15萬匹從德意志、波蘭村莊徵集來的軍馬最先出現問題,它們可以工作數天甚至數個星期,但從沒有遠離自己村莊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很快由於飼料不足、缺乏休息、特別是不習慣不間斷的長期跋涉,15萬匹軍馬大多報銷,而法軍從本土帶的20萬又因氣候不適應而開始流行腹瀉病,而最早起因還是因為法國農村農家子弟缺乏照料馬匹的經驗,亂用村莊裡蓋房的茅草、生玉米和糧食餵養那些飢不擇食的牲口,連待遇最高的近衛炮兵也不例外,布拉爾上校回憶道:

我們被迫整日忙於割取新鮮草料,但一旦出現草料刈割殆盡的狀況,便只能強行收割那些剛長出芽的大麥和燕麥青苗……這既破壞了收成,又為馬匹準備了死亡。我們驅使可憐的馬整日行動,不斷以強行軍和勞作,最後卻給它們最差的飼料!

直接結果就是繆拉的預備騎兵、各個軍所配屬的騎兵師的戰鬥力大打折扣。炮兵也遭受了相當程度的削弱。拿破崙軍隊中發射6鎊的火炮總重約為一噸,而拿破崙最喜歡的,人稱“皇帝的女兒”的12鎊火炮則每門重達1。5噸左右。正常情況下,前者需要8匹馬拉運炮車與彈藥車,後者則需要12匹馬。一旦大炮陷入了俄羅斯夏季的泥濘中,就需要上百人的隊伍和更多的馬匹幫助將從泥濘中拉出,然而現在馬匹大量損傷,士兵也早已疲憊不堪。

從軍事策略上講,拿破崙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在軍事指揮上從不徵求任何人的意見,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絕不輕易委權於臣屬;他親自制定幾乎每次戰爭和戰役的計劃,干預一切軍事行動。他的元帥和將軍們必須絕對服從他的指揮和命令;而拿破崙後期對敵國力量估計不足,進行力所不及的兩面作戰,作戰戰術後期偏保守,沒有及時發現敵將戰術的變化、個人專權太多,限制了助手們的主動精神,拿破崙的參謀長兼第一軍司令在給蘇爾特的信中寫道“我在軍中地位等於零,我以皇帝的名義接受元帥們的報告,當時我個人卻是不存在的”、晚年用人不當,也加速了最後決戰的失敗,這可以重點參考滑鐵盧戰役,有關格魯希和內伊的問題具體講一下:

拿破崙認為普魯士人撤往那慕爾,英法聯軍撤到布魯塞爾。格魯西認為普魯士人撤往拉西塞,最終將退往盧萬、布魯塞爾。實際上普魯士人在瓦夫爾。無論是拿破崙和格魯西 都犯了一個錯誤,如果普魯士軍隊撤往那慕爾或者盧萬,法軍只需要佔領瓦夫爾就可以截斷普魯士軍隊的增援路線。因此他們就是這麼認為的,滑鐵盧戰役當天上午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拿破崙命令格魯西前往瓦夫爾,佔領瓦夫爾。

有關內伊,下午時分,雷耶繼續對烏古蒙進攻。現在的情況非常清楚了 必須有強大的騎兵才能進行突破,內伊的確獲得了拿破崙的權力交予,內伊得到了指揮大部分騎兵的權力,當拿破崙佈置好阻擊普魯士軍隊的方案時,他回過頭來就發現內伊衝上山了,拿破崙認為內衣的衝鋒太早 那根本不是發動衝鋒的最佳時間,所以內伊的衝鋒 拿破崙是不知情的 至少不知道會在那個時間衝鋒。

拿破崙在戰爭後期看不到或忽視已經變化的局勢,在外交鬥爭上,1813年和1814年,在作戰多次受挫和聯盟國軍力增強的形勢下,他頑固拒絕和平談判,貿然推翻雙方代表達成的和平條款。在軍事形勢極端險峻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自己侵略奪來的領國疆土,堅決拒絕反法聯盟方面讓他體面保留歷史疆界的意見,不肯作絲毫讓步,這和拿破崙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過高地估計了法國的軍事力量,迷信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分不開的,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這位曾建立過偉大軍事業績而稱雄歐洲的人物終於最終失敗了,窮兵黷武,歐洲的反動勢力聯合起來最後徹底擊敗了他。(主要參考《拿破崙的軍事生涯》和《拿破崙戰記》)

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為何打不過反法同盟?宇文2020-03-16 09:36:05

打個比方:

題主生病之前,稍微努力下,就能舉起200kg的槓鈴

現在題主大病未愈,處於虛弱狀態,強心針都不打,還能像以前那樣舉起200kg的槓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