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一門課程:股權設計。

大到合夥創業,小到搭夥做買賣,都要懂點股權。

因為股權糾紛而導致的兄弟反目,夫妻成仇,甚至不惜對簿公堂,把對方送進監獄的事情,我們見了太多,太多。

股權要如何分配?分配完應該怎麼給?假如不幹了應該怎麼退出?

在第一天,這些問題就一定要懂,否則一開始的微小錯誤,長大之後都是一顆巨大的雷。

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是:大而不獨、先掙後給、以增為減。

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有所啟發,別再犯那些錯誤。

1.大而不獨

股權設計最重要的第一句話,大而不獨。

什麼是大?

公司第一股東的股份,不少於50%。

很多人剛開始創業,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不好意思攤到桌面上說股份誰多誰少,最後乾脆股份均分,你好我好吧。

夫妻二人,5:5吧。兄弟三人,3:3:3吧。

但是均分的結構,可能是最糟糕的股權結構之一。

請問:這樣的結構,誰是領導?誰是領袖?

今天的創業的特點,是速度,是變化,甚至連對錯是非都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一定要有人說了算。要有一個人,佔據話語的主導權。

那什麼是不獨?

公司第二股東的股份,不少於10%。

很多人說我要大,那我大到佔98%的股份吧。至於另外兩個合夥人,各佔1%,意思一下。

天啊!請問你會找一個比你弱98倍的人創業嗎?

如果你連10%的股份都不肯給,說明現在的合夥人不夠強,也說明你連找到好合夥人的能力都沒有。

所以,好的股權結構,可以是721,可以是631,可以是622,等等。但基本的方法,都是大而不獨。

知道了“大而不獨”的基本思路,但是具體而言,誰應該拿得多,誰應該拿得少呢?

誰的貢獻大,誰更能帶領公司走向成功,誰就應該拿得更多。

我看到過一張表格,非常有意思,你可以參考一下。

假如ABC是三位創始人,最開始大家的股權權重都是100。

接著可以列一些條目,分別給予這些條目不同的權重,一段時間之後計算每個人的貢獻,確定每個人的股權比例。

這張表格,可以長成這個樣子: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很好理解,應該不算太難。

你也許可以用這種方法,確定每個人的貢獻,和對應的股權。

但是,但是,還有幾個問題一定要特別小心,也是創業時常見的問題,處理不好也是為以後埋下了雷。

資源,應該算股份嗎?

提供辦公室,認識大客戶,有渠道資源,應該給股份嗎?

你要知道,這些資源能幫多少忙,其實是說不清楚的。你也要知道,他可能只會幫你這一次,換了股份之後,再也沒有什麼後話了。

資源,應該是“債”,而不是“股”。應該去借,去買,而不是用股份去換。

想法,應該算股份嗎?

很抱歉。想法,什麼都不是。

就在當下這一刻,這一秒,可能就有一千萬人和你有同樣的想法。

能執行想法,把想法變成產品和服務,才應該算股份。

兼職,應該拿股份嗎?

兼職,應該發工資。

否則,對全職工作的人不公平。憑什麼我們拼命幹活沒有股份,一個兼職的“合夥人”卻可以躺著享受收益?

即使要給,也只是給一點點象徵性的股份。

所以,股權分配的基本方法是大而不獨。貢獻最大的人,應該拿最多的股份。而只有真正的貢獻,才能拿股份。

資源、想法、兼職,都不應該有股份。

你更要明白, 創業期的股權分配,本質其實是人(時間、才能、承諾)和錢(現金、資源、關係)之間的聯姻。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2.先掙後給

隨著公司不斷髮展,股份會作為一種激勵形式分配給越來越多的人。

但是,但是,拿到股份的合夥人、核心員工就會被激勵嗎?

有可能。

但也有可能,他們會想:我終於熬成老闆了!終於可以不幹活了!

怎麼辦?

所以股權分配最重要的第二句話,先掙後給。

股權,不應該是給出去的,而應該是自己掙來的。

怎麼掙?

用時間掙,用業績掙。

掙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不同。

比如:承諾給的股權,在4年內全部兌現,每年均分25%。

比如:第1年先不兌現,因為看不出能力和業績,等到第2年一次性兌現50%,之後2年每年兌現25%。

比如:逐年兌現,時間越長兌現越多。10%,20%,30%,40%。因為一個人的價值是逐漸體現和放大的,隨著成長貢獻越大,兌現的股份越多。

比如:第1年拿25%,剩餘的股份3年內每月兌現,每個月發2。1%。這樣的方法讓人有一種每個月都被激勵的感覺,每個月都往老闆的方向又進了一步。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這樣的方法,就是先掙後給。

用時間和業績,掙回自己的股份。

但是,但是,股份終於好不容易全部拿到手,合夥人就離職了怎麼辦?

離職,當然可以。這些股份他辛辛苦苦掙回去,就是屬於他的。

只是這樣,不一定利於公司健康發展。

假如這個人拿了20%的股份,離職了,就相當於兼職的人拿了很高的股份,不幹活也能享受股票的增值。

那後面的人怎麼辦?那些拼命幹活的人怎麼辦?

所以在合夥前,就要先談好怎麼散夥。分配股權時,明確股權的退出機制。

羅輯思維的三位創始人,羅胖、脫不花和快刀在第一天創業時,就立下了一個“散夥協議”:

如果有人不能全力以赴了,或者另外兩人舉手說你對公司沒有價值了,你必須無條件退出公司,把股份交出來,由另外兩個人進行分配。

我聽完之後,一身冷汗。在創業第一天最熱情的時候,竟然就能如此冷靜地談怎麼散夥。

冷靜,冷靜得可怕。

把醜話說在前頭,鐵面無私坐下來談。離婚如果困難,結婚就要慎重。想好怎麼分手,才能更好戀愛。

否則,就會像很多人一樣,最後到法庭上談。比如李國慶俞渝事件,比如西少爺肉夾饃事件。

退出可以,具體怎麼退出?

最常見的方法,是溢價回購。

當你退出的時候,公司有權回購全部、或者部分股權。但是公司又必須認可你之前做出的貢獻。

那怎麼辦呢?

打個折吧。

比如按照這輪融資估值為基準,打個折,10%,30%,50%,雙方一開始約定好一個數字,體面退出。

這樣既認可了你過去的努力,也可以把回購的股份留給未來更重要的合夥人。

王子和公主,曾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萬一哪天離婚了,孩子怎麼辦?財產怎麼辦?

先談好,先談好,這樣萬一哪天分手了,王子和公主也還是好朋友。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3.以增為減

股權分配最重要的第三句話,只增不減。

什麼意思?

當公司越來越大,有特別厲害的新合夥人進來時,原來的股份不夠分了,怎麼辦?

原來的創始人們,每個人讓一點出來嗎?

股份,給了之後是不能“讓”的。每個人拿一點出來,這是“減”,會讓人心裡特別不舒服,甚至會打擊到大家的信心。

那怎麼辦?

用增發股份的方式,稀釋大家的比例。再把期權用剛剛提到的“先掙後給”的邏輯授予新的相關人。

這就是隻增不減,以增為減。

有的公司,甚至會在創業第一天,就預留出10%-20%的期權池,用於激勵核心員工和未來新的合夥人。

只增不減的方法,可以用來調節創始人之間的股份比例關係,也給股權激勵留下了很大的靈活性。

而更重要的是,只增不減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心態”。

因為在公司不斷髮展過程中,隨著投資人的增加,合夥人的加入,核心員工的激勵,創始人的股份一定是被稀釋得越來越少,這是規律,也是結果。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想,股份雖然被稀釋了,但是股份的價值卻在上升。

所以只增不減,也是想提醒你,別太在意自己的股份多少,更應該在意自己股份的價值。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最後的話

所以,關於股權設計最重要的三句話就是:

大而不獨、先掙後給、只增不減。

你一定要知道,股權問題,不是管理問題,而是治理問題。不是人要怎麼擺的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不是底層執行問題,而是頂層設計的問題。

股權問題,最後常常是生死的問題。

股權設計的過程,你可能覺得好玩有趣,但好玩有趣的每一步背後都暗藏殺機。

如果結構不對,那什麼都不對。

有些問題,創業第一天就應該懂,否則日後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因為一開始一個微小的錯誤而付諸東水。

人生最悲慘的事,莫過於初戀時不懂愛情,創業時不懂股權。

希望所有的創業者,都不要因為第一天的錯誤而導致日後散夥。也祝福所有的創業者,都能成功走到最後。

一文講透股權設計的3大邏輯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關注“劉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