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約5000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前言:

《超級女聲2005》

是一檔什麼節目?(沒概念的00後們可以百度百科回顧一下)這個問題至少對80-90後是不言而喻的,還是老方式,拿資料說話:《超級女聲》最高收視率突破

10%

(不是市場份額),市場份額最高接近

50%

,節目冠名費收入達到1400萬(

蒙牛酸酸乳

),7場決賽廣告收入2000萬,簡訊投票收入3000萬(每條簡訊基礎資費1元)。2007年,

魏文彬

(湖南廣電奠基人)在哈佛大學演講透漏,2005年《超級女聲》為湖南廣電帶來了直接收入

5000萬美元

,超過了中國內地當年許多省一年總收入。

然而,在筆者眼裡,以上這些資料也就是一款爆款節目經濟收益,在巔峰期(2015左右),衛視頭部綜藝年收入能夠達到10-20億,《超女》並不顯得鶴立雞群(當然要考慮通貨膨脹)。然而,《超女》更加耀眼的資料是,2005年,

有15萬名各個年齡層女性報名參加海選,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4歲。(不知道是不是吉尼斯世界紀錄,我感覺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也是本文的核心論點,《超女》為何能吸引這麼多使用者報名參加?為何之後《好聲音》等後續選秀節目從觀眾參與度角度無法複製《超女》的輝煌?請看這篇。

【讀書】15年前的《超級女聲》到底有什麼不同?

以上資料摘錄自《解碼電視湘軍》

楊曉凌

著,2009年出版

書籍:《從開始到現在——不為人知的超級女聲》,

夏青著,2006年出版。這本書是“超級系列”製片人夏青在2005年現象級選秀《超級女聲》火遍全國後推出回憶錄,這本書比較詳細從第一視角闡述了《超級女聲》誕生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後的深層次思考(這個是本文的核心),同時揭露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人紅是非多”,節目也是一樣,2005年超女覆蓋了4億觀眾,也承載了一檔娛樂節目本來不應該承擔太多“陰謀論”,而夏青這本書用意也正是為超女正名。

【讀書】15年前的《超級女聲》到底有什麼不同?

《超級女聲》的前世今生——誕生於湖南廣電內部競爭機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超級系列”絕對不是湖南廣電系首輪綜藝節目的嘗試,這一切可能要從2000年前後湖南廣電內部

兩大“經視”和“娛樂”內部競爭

機制說起(更多關於湖南廣電參見【讀書】電視湘軍的崛起、蛻變、再出發)。

廣電的“創業教父”魏文彬在接班後,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在內部開設“經濟特區”

湖南經視

,破格提拔

歐陽常林

任臺長(1996年),而湖南經視也不負眾望,憑藉一系列及時新聞報道和《幸運系列》(有說是快樂大本營的前身)綜藝節目成為湖南當地家喻戶曉的第一頻道,營收甚至一度超過衛視,後來衛視基於經視實踐和創意經驗,很快推出了

《快樂大本營》《真情》《玫瑰之約》

等一系列節目,聲勢不斷好大。

經視和衛視的成功,讓湖南廣電改革繼續前行。

1999年6月,原湖

南電視臺文體頻道獨立出來

,獨立運營,

張華立

(現任芒果超媒董事長)任總監。到2002年,又將體育剝離出去,成為純粹的娛樂頻道。

夏青

在1999年娛樂頻道創立之時就進入頻道(之前在湖南衛視)並擔任節目部副主任,演藝事業部主任,可以說主導了娛樂頻道創辦初期重要節目。

關於內部競爭機制,逆潮流推動綜藝體系建設:

當然是有壞也有好,壞處很明顯,當時內耗嚴重,很多資源浪費,競爭導致成本攀升等等。但好處也十分明顯,

現有湖南廣電引以自豪的自制綜藝體系建立其實就是始於競爭機制

。當時(2000-2005年)電視臺收視率主要其實是靠電視劇拉動的,從成本角度當時電視劇一集價格2萬就算高的了(劇集和綜藝成本關係和現在相反),而大型節目成本則遠遠高於此(可能是4-5萬一期),而競爭機制導致電視臺必須選擇

差異化道路

(電視劇都是買的,沒有差異化),而欄目(當時還不叫綜藝節目)則成為經視和娛樂尋求差異化核心路徑,最終綜藝節目也成為了湖南廣電樹立品牌的核心路徑。

《星姐》選舉是“超級系列”的“前哨”:

《星姐》選舉緣起其實是娛樂頻道面對的主持人荒,當時夏青去了好幾次北京專業院校都招不到人(看上的不來,來的看不上),於是決定自己做個活動選拔,而當時觀眾認可的主持人“長得美美的”是最重要的一條,所以決定模仿TVB“港姐”選舉做一個娛樂頻道的《星姐》選舉,沒想到第一季就成功了。

《星姐》

選舉是娛樂頻道在選秀類節目第一次嘗試,不僅僅收視率飄紅,也為“超級系列”積累了眾多寶貴的經驗,比如“

淘汰賽制度”

,淘汰對於選手是殘酷的,但是對於觀眾是刺激的。其次是

直播觀賽

的慣例(讓整個選秀過程看起來更加公平、透明、公正),《星姐》準決選4個小時直播收視率達到2。5%,市場份額達到30。4%;再次是

節目欄目化

嘗試,將整個節目均分到3個月節目時段,觀眾可以每個特定時段看到活動派生完整節目(例如10個不同型別獎項評比);最後選秀類節目最重要,保證賽事

公平公正還是娛樂觀賞性思考,

夏青最後的答案是娛樂化大於競技性,畢竟這是一款娛樂節目(《星姐》提供的經驗)。

“超級系列”欄目誕生背景就來自於“經視”和“娛樂”兩大頻道激烈競爭:

進入2003年,

龍丹妮

等坐鎮的經視在綜藝欄目上也十分善戰,連續推出

《明星學院》《絕對男人》

等針對男性的選秀(針對《星姐》)節目,同樣在積累了很高的人氣。而反觀《星姐》人氣逐漸降溫後,娛樂頻道開始思考推陳出新。“超級系列”靈感其實來自於夏青看到一篇《南方週末》關於《

美國偶像

》的文章,這篇文章給了夏青靈感,歌唱類節目可以作為“閤家歡”節目的重要載體(實際上,這款節目除了靈感來自於《美國偶像》,其他基本都是原創,夏青說她寫書時候都沒看過《美國偶像》這個節目)。

從“情歌王子”到“超級男聲”:

超級系列第一部其實是《超級男聲》(2003),選擇男性選秀核心在於不跟自己的《星姐》衝突。而這檔節目誕生過程“”名字變更過程“值得一提,當時節目組提交給魏文彬審批的第一版名字叫《情歌王子》,魏文彬覺得不妥,首先情歌就限制了音樂範圍,王子這個稱號也不親民。之後又有人提議“超級男生”,但還是覺得像臺灣腔,最終節目組改名《超級男聲》才獲得透過。

從《超級男聲》到《超級女聲2004》到爆火《超級女聲2005》:

由於2004年超級女聲(當時還是娛樂頻道播出,只能湖南省內看到)展現出良好的態勢,湖南衛視在2005年決定將節目搬到衛視播出,2005年賽制不僅僅是2004年升級版,而且借鑑了經視《絕對男人》《明星學院》等選秀節目的經驗,由此關於《超級女聲2005》到底歸功於誰一直有所爭議,也是經視系一直頗有微詞的核心原因之一。

當然,這些爭議其實無關緊要,結果就是,《超女2005》成為了紅極一時的現象級的節目,《超女》走紅背後有哪些原因,又是什麼原因讓即使在現在《超女》都是一種神奇的存在?

超級女聲特殊在哪裡?——應該是唯一稱得上全民參與的現象級綜藝內容

標題雖然加了“應該是”,博主認為可能就是唯一的。直接說結論吧,博主認為選秀節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標準的

競技類

,以比賽結果為主,這類一般比較嚴肅,類比可以《

青歌賽

》之類內容,由於觀賞門檻較高,娛樂性不足,容易曲高和寡;第二類是

娛樂節目

,有大眾基礎,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大品類,一類既重視“

”,也重視“

”,而另外一類則將“

”做到極致,超女是前者,似乎也是前者裡面唯一現象級的,實際上,《超級女聲》從一開始就被定為為

閤家歡

節目,非常強調大眾參與低門檻;反觀來看,後續的選秀節目例如《好聲音》《嘻哈》《偶練》基本都是後者,一切環節設定都是將秀做到極致(明星評委,講故事,重PK等等)。

《超女》為何能吸引15萬人參與?核心是賽制從開始就非常重視降低參與門檻,給與參與者相應的激勵。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點,區別現在選秀類節目直接進入決選階段(海選過程基本被省去,將秀做到極致),《超女》海選階段擁有

超長海選直播

這一重要的元素,海選節目當時基本是準直播模式(很少剪輯,錄製後延後4小時頻道播出),“

上電視

”的誘惑吸引了眾多選手報名參與,《超女》夏青提到他們會把參賽選手分為三類:

過來玩的

,這部分使用者有很多有個性的(其實挺奇葩的,各位可以看看頭條上現在還有很多當年海選奇特選手影片),這類選手節目宗旨就是讓他們玩得開心;

鍛鍊自己的,

尤其是很多家長讓小孩來鍛鍊一下,這類選手節目組往往以鼓勵居多;

真正想成名的,

這類選手是評委需要重點把控的,也是後期淘汰賽階段重要的選手池,但是這類選手也是評委評論最犀利的(很多選手不自量力)。

評委的設定——非公眾人物的專業化評委:

選秀類節目評委是非常重要一環,也是很多話題的核心來源,對於《好聲音》等節目邀請明星評委(評委本身是流量入口),《超女》卻選擇不請明星,只考慮合適的有專業水平的評委,除了考慮成本之外,更重要考慮降低參與門檻,

以及防止明星爭奪老百姓的流量,造次主次錯位

(生產者角度思維)。試想要是超級明星做評委,他說你唱的不好,你敢反駁麼。然而,如果是你不認識的,你說不定就會放鬆下來,好好享受比賽了。當然,不出名,並不代表《超女》放低了評委的門檻,

實際上,節目組對評委進行了詳細的分工(專業性,表演等角度有側重)。

當然,實際上隨著節目關注度提升,《超女》的評委也獲得很高知名度提升,實際上

夏青

本人雖然是

北京廣播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前身)主播專業出身,加入湖南廣電選擇從事幕後工作,《超女》評委身份卻讓她知名度顯著提升,同樣走紅評委還包括

柯以敏

等。

關於情感線思考,剋制的表達:

夏青在書中還提到節目組為了避免太過綜藝化造成“作秀”感覺,所以有特意控制部分情感化操作。當然,這部分程度很難拿捏,但從超女從海選直播到淘汰賽賽制設定可以看出來,節目組在節目競技性,公平公正和娛樂性角度還是選擇了前者(雖然書中提到《星姐》經驗之一就是娛樂性大於競技性,但博主還是覺得《超女》其實很多設定還是類偏重競技性):例如超女在50-20,20-10,10-5都採用不同環境,其中50-20採用的錄音棚,主要考驗選手

專業感

,而20-10則是現場(無觀眾)模式,主要考慮選手

舞臺感

,而10-5則是現場觀賽,主要考驗選手

現場感

。整個賽事安排非常飽滿,卻缺少了把每位選手背後的

故事

講給大眾聽的機會,這與當今選秀節目有很大不同,而這一點,書中也提到是應該要改進的地方(博主覺得可能是有得必有失,要保持競技公平性,就不能涉及太多感性東西,故事本身不能影響比賽結果)。

有得必有失,現象級的另一面的爭議、負面、內幕等等指責:

“人紅是非多”,節目也是一樣,尤其是《超女》這檔強調全民參與的節目,當時節目組最大的指責就是說節目

存在內幕

(傳言各種選手跟夏青有親戚關係)。有得必有失,博主認為這裡面其實和節目定位有一定關係,

海選對於超女來說非常高

,然而海選卻完全由評委定選手生死,對於評委公允性其實本來就無法100%確保,內定的聲音不絕於耳來源是

海選評委其實是節目組內定

(博主覺得可以來個評委大眾選拔?這個有點難度),而進入10強後,節目將決定權歸還給大眾評委,這樣的指責就會小很多。實際上,《好聲音》等後來節目由於選擇將秀做到機制,只保留淘汰賽階段(海選畫面很少播出,觀眾沒看到就不會說有黑幕),很多都是大眾評委決定選手生死,就一定程度避免了評委合法性問題。

另一方面,執行層面諸多問題也造成了節目組初衷並未完全落地。

最典型就是05年鄭州賽區,當時由於報名參賽選手遠超節目組預期,原定3位評委在預定時間內無法聽完這麼多選手,於是節目組臨時找了另外一組評委(沒有提前和選手溝通),而評委一組評委並未深刻領會節目的內涵(3類選手不同對待),導致很多

重在參與

的選手剛唱一句就被評委按鈴走人的情況,這一部分打擊了參賽者的熱情和積極性。

總結:未來還會有《超女》型別全民參與的內容嗎?

“超女模式”為何難以持續?

核心在於“上電視”這樣的激勵對於吸引選手報名參與邊際遞減很厲害,而由於兼顧“選”和“秀”,讓秀的成分做的不夠極致,導致節目最終難以為繼。若有方式能夠持續保證對使用者參與“選”的吸引力,“

超女模式

”或能夠持續性更強。

回過頭來看,《超女》之後的綜藝選秀選秀類節目為了規避一些問題,放大一些長處(主要是在秀的維度增加),但其實也提高了內容生產者的門檻,使得《超女》現在看顯得更加獨特。秀做到極致,可以增加內容爆發力,可以短時間吸引更多注意力。

“超女模式”

【讀書】15年前的《超級女聲》到底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