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的愛情悲劇似乎大體一致,無非是拋棄和被拋棄,新歡舊愛,糾纏不清。路遙的《人生》一書中,男主人公

高加林

本是農村出身,人生軌跡也應該是子承父業,紮根腳下這片土地當一輩子農民。但是他是個愛好讀書看報、有著卓越精神追求的年輕人,他想活出不同於父輩的人生。讀完高中以後他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是當上了民辦教師,也算遂了他的心願,至少他不必像其他人一樣為了生存每日田間勞作奔波。然而好景不長,他的職位被村裡書記的兒子走後門頂替了。他迫不得已只好回家種地,但與美麗善良的農村姑娘

劉巧珍

的相戀帶給了他很大的慰藉和信心,讓他重燃對生活的激情。其實人活著就得有個盼頭,所謂生無可戀也是說生活中沒有了值得眷戀和期盼的人事,自然就活不下去了。本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波瀾不驚,然而命運的奇妙就在於其不可預料。他的叔父被調到當地任勞動局長,諷刺的是,他也由於這層關係被“走後門”安排進了城裡當通訊記者。

漸漸地他被城市繁華的生活迷了眼,被初中好友

黃亞萍

的愛戀和精神世界深深吸引,同時他本身也帶著一股傲氣和清高,於是他的精神追求和對個人前途的美好祈願註定了他與巧珍的結合是個悲劇。

終於,他決定和黃亞萍在一起了。他放棄巧珍的時候,其實也是做了一番艱難的思想鬥爭:“不要反顧,不要軟弱。為了遠大的前途,必須做出犧牲!有時也要對自己殘酷一點!”並不是說他是十惡不赦的壞蛋,玩弄別人感情,只是他太年輕,不堅定,人在年輕時總是容易感情用事,無法看清楚生活的真相,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令人想要逃避卻不得不痛苦地清醒著。就好比從一開始高加林就不應該和巧珍在一起,兩人並不相配,一個每天不看書讀報就不舒服,滿腦子國際局勢和國家大事,熱愛文學,嚮往大城市的廣闊天地,一個每日所想只是家裡的莊稼收成如何,母豬生了多少隻小豬仔,熱愛勞動和農田。但愛情就是這樣不講道理,不受各種世俗條件約束,就這麼狂風驟雨般侵佔了兩個年輕男女的心靈。

同樣地,黃亞萍也是如此,其實她和高加林也並不合適,家庭條件的差距註定他們無法平等相處,黃是家中獨生女,家庭條件比高加林優越得多,父母的寵溺養成了她任性驕縱的性格,而高加林也是心高氣傲,和黃相好以後,時常對她的性格不滿,更加懷念巧珍的乖順。雖然他們二人聊得來,但精神世界的契合最終落實到現實世界還是不堪一擊。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總有遺憾和不圓滿。

劉巧珍和張克男,兩個同病相憐被拋棄的可憐人,經歷感情變故後依舊單純善良,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打倒,甚至都不願意怨恨那個負心人,仍然希望對方過得幸福,在我看來這種不求回報的愛遠比那兩位自私虛榮的人眼中

羅曼蒂克

的愛情來得偉大。人活著不能只求滿足自己心意,而應該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幸福。高加林和黃亞萍的行為在我看來無外乎就是被激情衝昏了頭腦,各自拋棄原配,自詡追求真愛。這樣不堅定和無原則的人,在以後漫長的人生路上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真愛”,生活會不斷地給他們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他們進行選擇。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它。人本身就是一種慾壑難填的動物,人性如此,誰也別想免俗。

高加林被辭退回到高家村,得知巧珍嫁給了別人以後,才後悔莫及,而如今已是木已成舟,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人總是要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現在他才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巧珍,曾經屬於自己的美好已經被他輕易地丟棄了。這一切怨不得誰,只能怪他自己,他所有的悲劇都是自己造成的,為了虛榮而拋棄自己的原則,才落得現在這個下場。是啊,這就是人生,這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