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訂閱號/《彈幕集》

1824年7月27日,小仲馬生於法國,轉眼,近兩百年過去了。

提及小仲馬,就不得不提大仲馬。西方文壇的父子檔並不多見,能像仲馬父子這樣,在文壇成就上旗鼓相當的父子幾乎只此一家。

小仲馬——大仲馬一生最傑出的作品

仲馬家族軍人出身,大仲馬的爺爺就曾是法國軍官,他父親更是拿破崙麾下一員猛將。如此將門世家卻出了兩位文人,說來也是奇怪。

大仲馬的父親與一名女黑奴偷情,生下了他。混血兒的身份讓他一生備受種族歧視的困擾,寫作成了他出人頭地的途徑。

大仲馬成名發家以後,到處留情,有不少私生子,小仲馬就是其中之一。

彼時的法國文壇,浪漫主義運動如火如荼,父子二人的作品也概莫能外,他們的作品都很富傳奇性,煽情功力也是數一數二。

但是,

大仲馬的作品整體偏向歷史小說

,比如最負盛名的《三個火槍手》。他的作品情節曲折跌宕,是通俗小說大家。中後期由於債臺高築,大仲馬開始聘用槍手代筆,批次生產小說,以至於當時有人諷刺他為“小說製造廠廠長”。也因為這個原因,大仲馬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大仲馬以《基督山伯爵》獲得聲望,從此便以“基督山伯爵”自稱。大仲馬成名那一年,小仲馬七歲,他終於下定決心認領了這個兒子,但卻終身沒認可小仲馬的母親。

若干年後,小仲馬的一齣戲劇在法國初演,受到熱烈反響,他給父親發去一封電報聲稱,“

第一天上演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這是您的作品。

”大仲馬看後回電——“

我一生最傑出的作品就是你。

又過了若干年,大仲馬債臺高築,頗為潦倒。在最後一任情人去世後,醉酒的他蹣跚到小仲馬家中,說:“

兒子,我是來你這裡等死的。

”不到一個月,大仲馬在他這個私生子的家中病逝。父子二人,緣分終了。

小仲馬——大仲馬一生最傑出的作品

當初小仲馬的那部劇作,緣於一本他在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四十九年後,這本小說成為第一部被引介到中國的西洋小說,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

小說改編自小仲馬的真實經歷。

19世紀中期,法國上流社會有一名名噪一時的交際花,名叫瑪麗·杜普萊西,她一頭黑髮,身材修長,明眸皓齒,千般嬌媚盡在眉宇,萬種風情悉出秋水,引得無數名流士子的垂青,小仲馬亦在其中。

小仲馬——大仲馬一生最傑出的作品

瑪麗的畫像

可惜小仲馬當時籍籍無名,只有個揮霍無度的父親,所以小仲馬和瑪麗的情人關係只維持了一年。

拉良家下水,勸老妓從良。這是全世界浪蕩公子最願意幹的事兒,小仲馬也不例外,兩人在一起後,他便不停勸說瑪麗離開風月場。

可瑪麗是一個愛慕虛榮和物質的女人,即便身染重病,仍然捨不得離開富貴溫柔鄉。據說,她的結核病非常嚴重,以至於要一邊接客,一邊咳血,也不知客人見了是什麼心情。

大仲馬雖然沒有極度反對兒子與瑪麗交往,但他也質問道,“

你到底是喜歡她,還是同情她?

從小仲馬接觸瑪麗時,他就開始構思《茶花女》,而女主角的原型正是瑪麗。當他聽說瑪麗跟他交往時還有別的情人,便奮筆寫下了一封絕交書,離開法國,和父親旅行去了。等到小仲馬返回巴黎時,瑪麗已經病故,小仲馬一生都在追憶這段感情。

小說《茶花女》有相當部分的內容取材於這段真實的經歷,比如主人公阿芒與瑪格麗特初次相遇是由後者的鄰居引介的,比如阿芒吃醋,對瑪格麗特惡言相向,這些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

不過,既然是小說,尤其又是在浪漫主義運動的高峰時期,書中對人物自然也做了一些改動。書中,交際花瑪格麗特真心實意地愛著阿芒。這個時候,自然要有一個人物出來橫行阻攔,通常情況下,這個人必定是出身較好的一方的父母。

杜瓦爾逼迫瑪格麗特離開阿芒。萬般無奈下,瑪格麗特選擇離開,重新回到了風月場中。阿芒對此一無所知,還以為是瑪格麗特背叛了他,於是一再用各種方式侮辱瑪格麗特。直到瑪格麗特死後,阿芒才在她的日記中知道了真相。日記中,瑪格麗特寫道:

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個故事俗套到無以復加。但是,套路越俗,往往越有效果,改編的歌劇、舞臺劇經久不衰。這個故事模式也被一再運用,據說妮可·基德曼主演的電影《紅磨坊》就有《茶花女》的影子。

小仲馬——大仲馬一生最傑出的作品

小仲馬在文學史上塑造了第一個絕對主角的經典妓女形象。瑪格麗特這個角色非常立體,她既嚮往質樸的生活,同時又難以抗拒奢靡的生活,她並非簡單的高尚或墮落,而是將二者融為一體。當時西方的許多小說中也有妓女角色,但形象較為單一,而且多以批判、譴責的角度來寫,《茶花女》中卻對瑪格麗特給予了無限同情。

讀罷《茶花女》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它成為第一部引介到中國的西方小說。因為中國的讀者對這個故事模式太熟悉了,早在明代,馮夢龍就寫過相近的劇情模式——《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其實,在學術上,這兩部小說就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

中國的傳統文學從來不乏妓女形象,但東西方文學作品對妓女形象的描繪卻完全不同。

首先,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妓女,一般都是被賣到青樓,也就是迫不得已而淪落風塵。而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多是因崇拜金錢而自甘墮落。

其次,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對名妓的要求極高,不僅長得漂亮,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經史子集都要有所涉獵,她們的文化素養較高,精神世界較為充實,接的客人,光有錢不行,還要有才華。西方的妓女則沒有這麼多文化上的要求,她們的內心世界也較為空虛。

最後,從角色作用上來看。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妓女,多是性情中人,至忠至義,堅貞不屈,對逆境和不公捨身抗爭。作者普遍以風塵女子之情義反襯公子王孫之虛偽。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妓女,多是一種悔改過程,她們不是被用來襯托外界的偽善,而是強調對內靈魂的救贖,這裡有基督教式的原罪與訓誡。

簡而言之,中國文學中的妓女是反抗者,反抗命運、社會、偽善;西方文學中的妓女是救贖者,救贖自我、靈魂、罪孽。前者悲壯,後者沉重。

杜十娘沉百寶箱,沉的是對世間的美好期許;茶花女遵守誓言,以犧牲幸福來滌盪自己的罪惡,完成救贖,使靈魂聖潔。

故事模式上,二者相近,但內在主題卻完全不同,二者之間也沒有優劣之分,只是表現和側重不同,文學史上,缺了哪一方都是遺憾。所以,《茶花女》很早就被引介到中國也是情理之中,讀者熟悉故事模式,能夠理解並接受,但內在主題卻又是對中國傳統文學的一種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