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Hollywood portrays dream and future for the world, Bollywood reality。 And the world may have more realities to face in decades to come。

寶萊塢(Bollywood)本是印度孟買電影製作基地的別稱,現已成為印度電影工業的代名詞,儘管在印度還有克萊塢(Kollywood)、塔萊塢(Tollywood)等其它電影基地。

印度電影界其實不怎麼喜歡寶萊塢這個稱呼,嫌它刻意模仿美國好萊塢(Hollywood)。這是一個好現象。當業界人員都開始牴觸模仿的時候,往往離創新就不遠了。

的確,印度電影近年來取得的成績讓人刮目相看。《心中的小星星》《三個傻瓜》《我的名字叫可汗》《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我的猴神大叔》《廁所革命》等一系列現實題材影片,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既賣座又叫好,連好萊塢業內人士也認為印度電影是最可能在北美市場站穩腳跟的外語片。

好萊塢為世界製造夢幻,寶萊塢為世界描述現實

隨便看一下影片預告或者查一下近些年的爆片,好萊塢影片基本上都是關於英雄、夢想或者科幻——你很少會在觀影過程中聯想到現實生活,好萊塢熒幕英雄也很少在片中拯救現實社會。

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並不是因為好萊塢拍不了或者不再關注現實題材,而是因為他們的技術優勢太過明顯,拍夢幻題材在世界幾乎不會遇到任何競爭對手。當好萊塢可以生產別人無法生產的東西、輕鬆賺錢的時候,別人也可以生產的現實題材電影就會受冷落。

其次,夢幻題材本身娛樂性比較強,觀眾覆蓋面廣。由於美國的現實與其它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太不一樣,現實題材在世界市場可能會遭遇水土不服。

另外,各國電影審查制度的存在也加大了投拍現實題材電影的風險。

結果就像低端製造業被遷出美國一樣,現實題材也逐漸淡出了好萊塢。

好萊塢創作方向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寶萊塢在現實題材方面的強勢地位,但並非主要原因。

今天人們看到的關於種族、宗教、性別、教育、階層等社會現實問題的電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印度寶萊塢,主要是因為沒有其它國家像印度那樣面對如此複雜而尖銳的社會問題,同時又能對這些問題保持比較開放的態度。

世界將回歸現實

自二戰以來、尤其是蘇聯解體以來,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或多或少在學美國,不但學美國的科技、制度、生活方式,還崇尚美國夢。總體來說,美國領導下的世界在經濟方面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去夢想。人們開始相信,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像美國,會朝著好萊塢描繪的美好藍圖前進。

但事實上,世界上也有很多問題在惡化。人口爆炸、環境汙染、宗教極端主義、難民問題、中等收入陷阱、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福利社會難以為繼等問題在不斷髮酵和顯現,連美國自己也從一些全球事務和“泥潭”中抽身,強調“美國優先”。

當種種問題開始直接衝擊個人生活,當人們對於現實愈發不滿和無助的時候,世人對於寶萊塢描述的現實就會更加身同感受,就更需要寶萊塢式的激勵。

世界的情緒是傾向好萊塢還是寶萊塢,將取決於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問題的解決效率。

對於寶萊塢,更加確定的趨勢是發展中國家電影市場還在不斷壯大,中國和印度市場超越北美市場只是時間問題。2017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國票房達到13億人民幣,超越了其本土票房,佔其全球總票房一半以上。2018年中國也出了一部現實題材爆款——《我不是藥神》,票房達到驚人的31億人民幣,這是美國現實題材電影很難企及的數目。巧的是,影片《我不是藥神》裡的藥還來自印度。

作者微信公眾號“老外門”有更多文章分享,歡迎前往微信搜尋公眾號“laowaimen”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