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

郭登

此人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郭登逝世後的待遇,郭登於成化八年(1472年)以定襄伯之爵位病逝於京城,

明憲宗

為其輟朝一日,追封定襄侯,諡號忠武,並賜祭葬。

明朝的諡號是比較嚴格的,需要由禮部奏請才能得到,而“忠武”之諡已被視為最高榮譽,別的朝代不說,就看宋和明,諡號為忠武的有岳飛、

韓世忠

、常遇春等,連追隨朱棣靖難立下大功的張玉,起初的諡號也只是忠顯,到了

洪熙年間

才改諡為忠武,而郭登的爺爺開國功臣武定侯郭英,諡號只是威襄。

是朝廷過諡了嗎?完全不是,郭登在他那個年代,可以說是明帝國邊防線上的不動長城,他存在的意義,不僅是把守邊關,並且為明朝訓練出了一支威震後世的軍隊——大同邊軍,使朝廷長期受益,同時還對火器戰術進行了深度探索,其意義與影響皆極其深遠。

與岳飛、常遇春並列,追諡“忠武”的大明定襄侯——郭登

郭登是武定侯郭英之孫,少時聰穎,喜好軍事,不過郭登在軍中嶄露頭角,是從跟隨

王驥

征討麓川開始的,隨後又跟隨

沐斌

遠征騰衝,因軍功先後擢升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和都指揮僉事,不過這些對於郭登來說,還只是開胃菜,他真正開始成為將星,是從跟隨英宗北征蒙古開始的。

土木之變及隨後

北京保衛戰

的前後經過,小院已在前面的文章中說的比較多了,這裡就不再重複,其中也多有提到郭登,在此期間,郭登的主要功績是輔助廣寧伯劉安堅守重鎮大同,劉安懦弱無為,在此期間,大同的核心實際上就是郭登,也先退兵後,劉安被代宗問罪,郭登就代替了劉安正式接任了大同總兵。

北京保衛戰結束後,瓦剌並未停止擾邊,郭登其時擔任大同總兵,在其嚴密防禦下,都被一一擊退,這一系列作戰中,最著名的一戰就是沙窩之戰。

景泰元年

(1450年)正月十六日,在北京城下遭遇慘敗不過三個多月的也先再次集結精兵,對大同展開了大規模的攻擊。

沙窩之戰,就在這個背景下發生了。

與岳飛、常遇春並列,追諡“忠武”的大明定襄侯——郭登

正月二十日,瓦剌先鋒精騎三千抵達大同北的沙窩,此情報早已被郭登撒出去的夜不收知悉,郭登果斷率領部下八百精騎,連夜對瓦剌進行奔襲。

當天黃昏左右,明軍抵達沙窩附近,夜不收的確切軍情也同時傳來,再次紮營的瓦剌軍前鋒確實是十二營三千多人。

瓦剌軍人數是明軍四倍左右,而明軍之前已在野戰中被瓦剌軍一敗再敗,軍中有人動搖,提議不如退兵,郭登力排眾議

“敢言退兵者,立斬”

,隨後親自帶頭衝鋒,直衝瓦剌大營,瓦剌大潰,郭登追殺四十里,在考勞山再次擊敗瓦剌軍,先後斬首敵軍一千餘人,史稱“

沙窩大捷

”。

不同於此前的防禦戰,沙窩大捷是自土木之變以來,明軍第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蒙古軍的戰鬥,獲得大勝,意義非凡。

這裡多說兩句關於明軍戰鬥力的問題,許多人認為,自從朱棣北伐以後,隨著明軍功勳宿將的老故,明軍戰鬥力已嚴重退化,從以前的追著蒙古打到現在的野戰皆墨,小院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確實,在土木之變前後,出擊的大同軍隊與英宗率領的明軍主力都遭覆滅,令人嘆息。但在隨後也先進攻

紫荊關

時,就遭到了頑強抵抗,紫荊關守軍僅萬餘人,卻堅持抵抗了四天,為于謙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隨後的

京師保衛戰

中,明軍更是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不僅在城下力挫瓦剌,更是一路追殺,蒙古軍隊損失達到了四到六成,這些都是在野戰中取得的戰績,而郭登則作為明帝國邊防良將的代表巍然矗立於大同,始終站在第一線抵禦瓦剌的入侵,也先死後,蒙古又有固原土達之亂、紅鹽池之亂、又有歷任小王子不斷擾邊,都被平定,郭登之後,還有名將楊信、王越等,終明一朝,未再給蒙古機會。

可見,只要有名將統帥,使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明軍還是可以擊敗蒙古軍的,戰鬥力並未下降太厲害,至於後期面對步騎皆精的後金軍隊,與蒙古又不是一個層次了。

沙窩大捷後,明軍揚眉吐氣,郭登也憑藉此戰確定了名將的地位,被代宗加封為定襄伯。

邊將自土木敗後,畏縮無敢與寇戰。登以八百人破敵數千騎,軍氣為之一振,捷聞,封定襄伯,予世券。

與岳飛、常遇春並列,追諡“忠武”的大明定襄侯——郭登

能得到“忠武”的諡號,成為一代名將,並不是打贏幾場戰鬥就可以的,郭登更大的貢獻,在於練兵與戰法的創新。

現代的陸軍殺器坦克大家都知道,可是如果說郭登早在五百多年前就開始了對坦克這種武器的摸索,大家肯定不信,實際上郭登研發的“戰車”還真是算對坦克的初步探索。

郭登所製造的戰車名為偏箱車,車轅長一丈三尺,前後橫轅寬九尺,高七尺五寸,換算成今天的尺寸,就是長四米多,寬三米多,高二米二左右,對比一下二戰時期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車長是5。5米,寬2。3米,高2。3米,外觀的基本資料可以說是相差無幾,放在當時,絕對屬於

重型戰車

既然是戰車,火力配備當然要猛,偏箱車的火力相當強大,每輛戰車配備神機槍二把、銅炮一門,並有專人操作另外配備長槍手一人、弓箭手一人、盾牌手二人、長刀手二人,一輛戰車共配置十人,人數是相當多了。

偏箱車可採用步騎結合戰術使用,也可以結成車陣使用,配合大小將軍炮,如能大量生產列裝,將對蒙古騎兵造成極大威脅。不過此車的缺點在於建造成本過高,守強於攻,朝廷議論後,沒有進行大規模推廣,僅郭登在大同試驗性地建造了一些。但郭登這種探索精神,為以後明朝的戰車和車營發展,提供了思路與實踐經驗,無疑是相當具有現實意義的。

又仿古制造偏箱車、四輪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鉤環聯絡,佈列成陣,戰守皆可用。

與岳飛、常遇春並列,追諡“忠武”的大明定襄侯——郭登

郭登另一大貢獻是練兵,郭登初到大同時,大同鎮兵剛經受慘敗,城內只有幾百能打仗計程車兵,戰馬不過百餘匹,經過他的苦心經營,到郭登離任時,大同已擁有

“步騎車兵十萬八千二百三十一人”

,其中騎兵一萬五千名,“大同精騎”成為伴隨明朝始終的一支精銳部隊,這才是郭登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

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才數百,馬百餘匹。及是馬至萬五千,精卒數萬,屹然成巨鎮。

雖然在代宗朝屢獲重用,但由於在土木之變中數次拒絕也先挾持下的英宗進入大同城,在奪門之變後,郭登因此不被英宗所容,先是被調任南京,隨後又被彈劾,去其爵位,降為都督僉事,調去甘肅立功贖罪。

英宗與郭登還是兒女親家,想到這點,他更加生氣,親自下詔申斥:

“原大同總兵郭登屢拒朕於城外,欺君之罪不可不究”。

在英宗復辟後進行的清算中,郭登已算幸運,同為邊關重鎮總兵的楊洪,當時已去世多年,由於在土木之變中未救援英宗,殃及其子,楊洪兒子楊俊被奪爵棄市,其孫也被髮配,連於謙、

範廣

等功臣都被冤殺,郭登未受大禍,已是祖上燒了高香。

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郭登在甘肅任上繼續自己擅長的事業,訓練士卒整頓邊防。

與岳飛、常遇春並列,追諡“忠武”的大明定襄侯——郭登

直到十年以後,英宗已死,憲宗即位,才恢復了郭登的爵位,提升他為甘肅總兵官,不久又下旨將郭登調回京城,命郭登為十二營團提督,負責禁軍訓練。

四年後的成化八年(1472年),郭登病逝於京城,得到厚葬。

值得稱道的是,郭登還是個文武全才,其詩作被

李東陽

稱其詩為明代武將之冠,試摘錄兩首,與諸君共品。

《過安南衛》

絕頂見孤城,徵驂向曉行。鳥啼多異響,花發不知名。

石澗閒雲碓,山田趁火耕。愁聞耆老說,三月未曾晴。

《經舊戰場》

一夜西風捲漢旌,連營兵甲散如星。孤臣獨抱終天痛,諸將難逃誤國刑。

自恨中原無猛士,誰知高廟有神靈。黃河白骨斜陽裡,衰草連天戰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