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裡偷閒,看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感慨頗深。

感慨一:高度不同,朋友圈不同。縱觀楊絳先生《我們仨》全文,你會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中小學課本上屬於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那個時代的文壇、政壇風雲人物,都是他們的摯友。正如我們在電影《無問東西》片尾看到的那個上世界三四十、五六十年代的清華傑出校友,楊絳先生與

鍾書

先生也出自清華,水木清華,有著最美的風景,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楊絳先生與鍾書先生夫妻無論是在國外求學還是回國執教,身邊都是同時代最傑出的那批人。所以,你所擁有的成就,決定了你的朋友圈,也影響了你的思想高度,成功的人之所以更成功,與他優秀的朋友們息息相關。

感慨二: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看《我們仨》一書,深深地為楊絳先生、鍾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

錢瑗

先生對學問的用心、對工作的熱忱、對學生的用心而感動。在

文化大革命

期間,兩位先生處境艱難,卻從來不曾有過抱怨,仍然堅持寫作,堅持修書、著作,從來以謙遜的態度對待學問,不敢鬆懈。楊絳先生總說她是家裡最笨的一個,而如今的我們有幾個能達到楊絳先生的成就呢,無疑,在各個方面,三位先生都是優秀的,而他們不僅優秀,還謙遜地努力著。

感慨三:父母亦是朋友,家人的相處之道貴在真誠、平等。楊絳先生、鍾書先生與錢瑗先生一家的相處模式讓人羨慕,兩位老先生與女兒之間,仿若故交,短暫的離別也積累了“小石頭”(生活瑣事和心情的記錄),待聚首時拿出來“把玩”,這大概就是愛要大聲說出來吧。他們一家人的相處,帶著中式的含蓄、

父慈子孝

,又帶著西式的直接、平等如朋友,難得的是無論錢瑗先生長到多少歲,一家人仍舊維持著初識的樣子,富有童真,平淡而有趣。所以,生活真的是用來品的,善於發現和記錄生活中的微小趣事,會發現,原來這麼幸福。

感慨四:“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雖然對三位先生的生平有了簡單的瞭解,對《我們仨》的背景也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看到書本尾聲的這句話,依然心疼地落淚。這麼幸福的一家人,相互扶持,卻仍舊逃不脫命運的作弄,女兒圓圓和鍾書先生先後離世的時候,楊絳先生一定很怕吧,所以漸漸的對他們曾經的“家”也不再期待與溫暖,覺得

三里河寓所

只是人生旅途中的客棧,不是家,“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

還在尋覓歸途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的故事,總不似小說或童話故事裡那樣,能夠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留下的楊絳先生一個人承受著三個人的孤獨和想念,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惟願“我們仨”不再有別離。

《我們仨》不知道該定義成傳記還是應該定義為散文,其實主要是我不會區分,但是依然深深地被楊絳先生的文字所感動。大約女性永遠是感性的,所以輕易羨慕於“我們仨”的美好感情,輕易心疼於楊絳先生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的餘生。當然,幾位先生的身上所具備的睿智、嚴謹、勤奮、好學、謙遜等優秀品質,也是我們值得我們用畢生去學習和尊崇的。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去看,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能有不同的收穫,這就是閱讀最大的魅力。歡迎在留言區與我談論交流你看《我們仨》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