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麼身份?最後又去哪兒了?楊沐梓2021-04-07 12:46:12

不提什麼佛教道教傳說,也謝絕封神演義亂入,只看原著描述,須菩提祖師(又稱菩提祖師)是如來佛祖的可能性確實很大。

或者至少可以這麼說,

孫悟空對須菩提祖師身份的猜測就是他=如來佛祖

在書中第34回,猴子跑去騙九尾狐狸(金角銀角二大王的乾媽)的時候,有一段內心獨白。

西遊記 第34回:只為想起唐僧取經的苦惱,他就淚出痛腸,放眼便哭。心卻想道:“老孫既顯手段,變做小妖,來請這老怪,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之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

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為他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一卷經能值幾何?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風汛。苦啊!算來只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於人。”

這裡的拜=跪拜,磕頭。

其中兩界山拜唐僧對應第14回劇情,“南海拜觀音”則對應第17回劇情。

西遊記 第14回: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

對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

,與伯欽唱個大喏道:“有勞大哥送我師父,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

西遊記 第17回:

行者遵法而行,至寶蓮臺下拜了

。。。

行者見菩薩說出這話,知他曉得過去未來之事,慌忙禮拜道

:“菩薩,乞恕弟子之罪,果是這般這等。但恨那怪物不肯與我袈裟,師父又要念那話兒咒語,老孫忍不得頭疼,故此來拜煩菩薩。望菩薩慈悲之心,助我去拿那妖精,取衣西進也。”菩薩道:“那怪物有許多神通,卻也不亞於你。也罷,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

行者聞言,謝恩再拜。

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麼身份?最後又去哪兒了?

兩界山拜唐僧

唯獨這“西天拜佛祖”,明面上並沒有此情節。截止第34回,孫悟空甚至還沒去過靈山(第一次去是52回),和如來也只見過一次面(就是第7回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

而除了拜唐僧和觀音之外,孫悟空還只磕頭跪拜過他師父,須菩提祖師。

西遊記 第2回:

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啟道:“師父,

為人須為徹,索性舍個大慈悲,將此騰雲之法,一發傳與我罷,決不敢忘恩。”

更巧的是,這個須菩提祖師是“西方妙相祖”,住西牛賀洲,所在的山更是叫“靈臺方寸山”。

西遊記 第1回: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

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

西遊記 第1回:樵夫道:“不遠,不遠。

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

西遊記 第1回:大覺金仙沒垢姿,

西方妙相祖菩提。

這些線索都足以證明,除非書中出了大BUG,否則孫悟空“西天拜佛祖”只能是拜須菩提祖師。

同時西遊記中唯一的“佛祖”就是如來,也因此可以推出

須菩提祖師就是如來

PS: 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解釋第34回孫悟空沒有提到拜須菩提祖師,是因為他師父在孫悟空離去前警告他不許說出自己,否則萬劫不得翻身。

西遊記 第2回: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但這個解釋其實毫無說服力:

1)第34回這一段並非猴子和別人的對話或自言自語,純粹是內心想法,根本不需要隱瞞。

2)原著根本沒有明寫孫悟空“西天拜佛祖”,甚至除了須菩提祖師那段之外,孫悟空之前根本沒去過靈山/西天,也沒有機會拜如來佛祖。

所以與其拿這個辯論,倒不如直接說孫悟空記或者劇情出Bug了呢。

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麼身份?最後又去哪兒了?清和2021-04-08 09:18:22

菩提就是佛家說的祖性,心猿初見祖性,後經修持經歷九九八十難最終成就佛果。菩提一直都在。

如果按照小說,就不要臆想了。小說就是小說

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麼身份?最後又去哪兒了?法國麵包2021-04-24 11:08:59

如來,觀音,唐僧,太上老君,靈寶道君,通天教主,準提道人,女媧,彌勒佛,玉皇大帝,燃燈古佛,關於菩提祖師的真實身份我已經看到過N個版本了。

菩提祖師無奈地表示,我就不能是我自己嗎?

為什麼我必須得是其他人?如果非要糾結我的身份,那要不要再討論一下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師傅是誰?

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麼身份?最後又去哪兒了?嶽麓韶陽2021-05-03 14:16:52

@LY所長 @Karekiko 謝邀。

鄙人看了知友 @楊沐梓 的回答,算是原著腦洞流,不妨當做一種思路。

大V @黃如一 的回答中關於唐僧和須菩提的考證也很有趣,可作為本回答的補充。

網上還有很多關於菩提祖師身份的解讀,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本回答綜合參考:

1。名家點評,如清代黃周星的評語、現代李天飛先生的注評及解讀等;

2。其他資料,如相關的佛經及禪宗故事等。

希望能夠大致理清原著中菩提故事的來龍去脈,儘量解決題主及各位看官的疑惑。

《西遊記》原著中的絕大多數人物都有原型,有些人物原型單一,有些人物的原型則非常多樣化。

原著經常提到一個詞語,叫做“源流”。方之西遊人物,“源”就是“起源”、“源頭”,象徵人物原型;“流”就是“流淌”、“流變”,象徵人物形象的演變。

西遊人物的形象在產生和成型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從某一個原型或某幾個原型,逐漸轉化為原著中較為獨立的人物形象的過程。好比一泓泉水,從泉眼發源,一路流淌,並匯聚其它支脈,變成奔湧澎湃的大江大河,最終匯入汪洋大海。

跟隨原著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們還是可以順藤摸瓜,追本溯源,大致探尋、勾勒出人物的原型及在原著中的演化。

這位“菩提祖師”也不例外。

一 “須菩提”之名的由來

“菩提祖師”其實是86版《西遊記》等改編作品中的名字,按照如今通行的百回本,其全名應當是“須菩提祖師”,參見原著第一回: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

須菩提祖師

……”

這一稱謂的來源,清代的《西遊記》點評大家黃周星已經指出:

此即《金剛經》中之須菩提也。神仙、祖師,合而為一,方是仙佛同源。

經鄙人查證,除《金剛經》外,“須菩提”之名號在《維摩詰經》等多部佛經中都有出現。

對“須菩提”之名號,李天飛老師有簡要的註釋:

須菩提本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意譯為“空生”,號稱“解空第一”、“志在空寂”,是佛陀最善解“空理”的弟子,故他為猴王命名為“孫悟空”。

原著中的人物贊詩,開頭第二句也是“西方妙相祖菩提”,須菩提祖師所在的西牛賀洲,也正是佛教發源地。

可見,“須菩提祖師”的原型之一,就是佛經中佛陀釋迦牟尼的大弟子須菩提。

二 《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的形象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來審視原著中須菩提祖師的身份:

首先,樵夫說須菩提祖師是一位“神仙”,這是道教的稱謂。

“祖師”的稱謂則比較偏向佛教,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禪宗的達摩祖師以及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集“神仙”與“祖師”的稱謂為一體,是一位糅合佛、道二教的人物,正應黃周星“仙佛同源”的批語。

須菩提祖師不僅糅合佛道二教,甚至融匯佛道儒三教乃至博通九流十家,可以說是西遊世界中境界極高一位世外仙人(按:本段參考原著第一回菩提祖師“開講大道”及與孫悟空關於幾種“門中之道”的對話)。

然而,“須菩提”之名畢竟出自佛經,所以《西遊記》成書當中須菩提的形象及相關情節還是糅合了較多的佛教元素,特別是化用了許多禪宗的典故。

比如“悟空學藝”故事中最經典的橋段: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

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

,撇下大眾而去。

悟空領悟了菩提祖師的暗示,於是三更時分從後門進入祖師房間,得到了真傳。

須菩提祖師打啞謎的這一段情節,其實化用了《壇經》中五祖弘忍為六祖慧能傳法的故事:

次日,(五)祖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此後發生的,便是慧能“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以及“三更領得衣缽”的事情。

《西遊記》第二回中所謂“三更時分存心”,即與《壇經》中的“三鼓入室”相仿;“秘處傳道”、“更無六耳”,即與《壇經》中的“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相仿;孫悟空得“長生之妙道”,即與慧能“三更受法”相仿。

《西遊記》前兩回還化用了禪宗的其他典故,例如第一回中樵夫的言語以及猴王說的“我無性”一句,也來源於五祖弘忍與六祖慧能。所以李天飛老師也認為:

孫悟空拜師的故事,當受了禪宗祖師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求法故事的影響。

重新回到原著,再看須菩提祖師的贊詩: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這首詩的內容也是佛道雜糅。

佛教元素:“大覺金仙”是宋徽宗給予釋迦牟尼的稱號,“西方”是佛陀道場所在;“不生不滅”、“三三”、“空寂”、“真如”、“本性”、“歷劫”等,都是佛經中出現的詞彙;“法師”可作為對高僧的稱謂,如玄奘法師。

道教元素:“全氣全神”來自全真教義;“自然”似乎也與道教關係較大,如《道德經》中有“道法自然”句;“三三”、“真如”等詞彙在道藏中也有出現;“與天同壽”在原著中似乎與道教關係更近,如萬壽山五莊觀的對聯,下聯便是“與天同壽道人家”。

再結合原著第一回通臂老猿的話:

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

(三者)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

其中“佛”是佛教稱謂,“仙”是道教稱謂,“神聖”也當屬宗教稱謂,同時,“神”可作為道教稱謂,“聖”可作為儒教稱謂。

“閻浮世界”是佛的居所,“古洞仙山”則是神仙的道場。

須菩提祖師居住在古洞仙山之內,且於多家教派都有大成,可謂集通臂老猿口中的“佛”、“仙”、“神聖”為一體。

綜上所述,《西遊記》中的須菩提是一個博採眾長、自成一家卻又保留著許多佛教元素的世外高人形象。

三 “菩提”故事與禪宗公案:

《西遊記》第二回題為“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上文所引《壇經》中的這段文字,涉及到一樁著名的禪宗公案,其中似乎也有“悟徹菩提”之喻。

弘忍之所以傳法給慧能,正因弘忍認為慧能比神秀更有慧根。

禪宗公案中的神秀、慧能之爭,留下了兩篇著名的詩偈。

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偈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請大家仔細品味神秀的詩偈。大家會不會覺得第一句似乎與《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名號有所關聯?第二句隱約與“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以及孫悟空象徵“心”的設定有所關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與“大覺金仙沒垢姿”似乎也有部分語義相通之處。

我們接著往下看。

神秀與慧能是在競爭六祖的位置,作偈的任務是五祖弘忍下達的。當時神秀已是“上座”、“教授師”,所以很多和尚都覺得自己競爭不過神秀而放棄了。神秀是最先將詩偈呈交給弘忍的,而且神秀低調避嫌,故意在三更時分將詩偈題寫在南廊壁間。

五祖看到神秀的詩偈後,作出的評價是:

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

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

,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

無上菩提

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這裡數次提到“無上菩提”,指的是豁然徹悟的境界或覺悟的智慧和途徑(注意本段的“不生不滅”、“本性”等詞彙,也出現在《西遊記》須菩提祖師的贊詩中)。

神秀得到評價後反應如何呢?《壇經》說: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然而過了沒多久,這個僵局就被不識字的慧能打破,他口頌“菩提本無樹”等四句,語驚四座,並得到了五祖的認可,這才引出了了五祖三更授衣缽的橋段。

我們將這一公案與《西遊記》猴王拜師學藝的故事結合起來看:

孫悟空靠著過人的悟性,在眾多師兄弟中脫穎而出,正如慧能靠著超凡的悟性在眾多僧眾中脫穎而出。

如果悟空代表“心”,那麼結合神秀詩偈,“菩提”或“菩提樹”是否也可以代表“身”?悟空拜師學藝的過程,也是身心修煉的過程。

慧能得到弘忍的真傳,因為弘忍認為慧能已進入門內,可以達到“無上菩提”的境界;《西遊記》第二回回目中的“悟徹菩提”,也是指孫悟空得到須菩提祖師的真傳。

鄙人愚見,神秀的境界,似乎是“有”;慧能的境界,似乎是“無”。

慧能偈語更符合“四大皆空”的境界,這似乎又可以與“悟空”這個名字產生關聯。

猴王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菩提祖師,學成之後卻被趕走,而且菩提祖師自此再未出現。這是否就是從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而到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也就是《西遊記》中所說的“打破頑空須悟空”呢?

最後迴歸到題主的疑問

1.菩提祖師的身份:

準確說,原著中是“須菩提祖師”。

須菩提祖師的原型是佛祖的大弟子。

祖師的稱謂多見於禪宗。

原著中的“須菩提祖師”是脫胎於須菩提、五祖弘忍等佛教名人的一位人物,佛教元素較多,同時也糅合了道教乃至歷史上的九流十家,是一位大佬級別的世外高人。須菩提祖師就是須菩提祖師,不是如來或者其他任何人。

或許,作者讓原為佛祖大弟子的人物,在自己創造的神魔世界中重新開宗立派,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所以將其冠以“祖師”之稱。

另:“須菩提”原型是佛祖大弟子之一,《西遊記》中的唐僧則是佛祖弟子金蟬子轉世。如此看來,孫悟空先拜須菩提,後拜唐僧,但輩分一直是佛祖的徒孫輩,沒有亂。

2.菩提祖師最後去哪裡了?

①按情節安排分析(本觀點參考自李天飛老師):

須菩提祖師是孫悟空的第一任師父,作者在原著中為他設定的任務就是教會孫悟空本事,然後功成身退,不問世事。

畢竟按原著,須菩提祖師的道行幾乎可以比肩佛祖,孫悟空日後有事,他應該去幫忙還是親手清理門戶?幫忙的話,不太符合其身份、個性,畢竟須菩提不是黃藥師;清理門戶的話,佛祖如何出場?所以不如安排其忽然出現,又倏忽而去,顯得自在超脫。

②按故事源流分析:

孫悟空本來是一隻普通的猴子,他學藝的過程,經歷了尋訪菩提→找到菩提→悟徹菩提→離開菩提的過程。菩提是個引子,從無到有再到無,但孫悟空自己卻進化了。這似乎與神秀、慧能的詩偈暗合,也與“否定之否定”的禪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有些許相通之處,這應當是小說家對禪宗故事、哲理的巧妙借鑑與化用。

參考資料:

《西遊記》【清】黃周星 批評本

《西遊記》李天飛 校注本

《萬萬沒想到〈西遊記〉可以這樣讀》李天飛 著

《六祖壇經》等

菩提祖師到底是什麼身份?最後又去哪兒了?居然有個高手2021-11-18 22:52:34

菩提祖師就是菩提祖師而非什麼他人化身,凡是言菩提是如來或老君化身的都乃子虛烏有之事並不可信。

菩提祖師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

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天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從這兩首詩中我們可以得知,菩提祖師是除如來佛祖外,唯一被稱為“真如”的角色。

真如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之真實本體。

此外,菩提所居之地叫“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臺和方寸二詞都是心的意思,斜月三星是個字謎,謎底是心,因此孫悟空去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隱喻他在尋心。

所以說菩提祖師隱喻的是孫悟空的心,與靈山的全稱“靈鷲山”完全是兩碼事!

並且他還是全書唯一明確的精通儒釋道三教的人物,就憑這兩點,各大陰謀論所謂之菩提是如來或老君化身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雖然老君曾經過函關教化胡人為佛

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丟下去打他一下。”

如來曾在靈山上講《太上升玄消災護命經》這部道經

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

說明他們除了自己的宗教外,還懂一些對方宗教的知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精通儒釋道三教。

並且菩提祖師還能做到

精微萬法全

,也就是說他對萬法的掌握都達到了精深微妙的程度。

具體表現在他見悟空爬雲的時候

祖師道:“凡諸仙騰雲,皆跌足而起,你卻不是這般。我才見你去,連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這個勢,傳你個‘筋斗雲’罷。”

菩提祖師見悟空不像其他神仙那樣需要跌足而起,就現場創造出可以省去跌足而起的筋斗雲給悟空。他的學識修為極高,精通諸子百家,具體體現在他給悟空的選擇上,就有道字三百六十傍門。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

在這其中還包括了包含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的流字門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唸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他傳授過樵夫散心解困之法,教出的修行弟子不計其數。他是世外高人,不死不滅的大覺金仙,沒有派別芥蒂,逍遙自在,不追名逐利。可以說,菩提祖師就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高人形象!

雖然他從未參加過戰鬥,但在後文裡,悟空介紹自己時,就明確的說了他的武藝是菩提祖師教的

行者笑道:“我

祖居東勝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

身拜靈臺方寸祖,學成武藝甚全周。

也能攪海降龍母,善會擔山趕日頭;

縛怪擒魔稱第一,移星換斗鬼神愁。

偷天轉地英名大,我是變化無窮美石猴!”

以此事實我首先來闢謠菩提祖師是老君化身的觀點,首先老君和悟空是有正面交過手記錄的,並且是慘敗。

真個光陰迅速,不覺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開爐取丹。那大聖雙手捂著眼,正自揉搓流涕,只聽得爐頭聲響。猛睜睛看見光明,他就忍不住,將身一縱,跳出丹爐,唿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爐,與丁甲一班人來扯,被他一個個都放倒,好似癲癇的白額虎,瘋狂的獨角龍。【老君趕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個倒栽蔥,】脫身走了。

老君的武藝在悟空面前就是被徒手倒栽蔥的水平,如此表現又怎能說菩提祖師是老君的化身呢?

菩提祖師身為傳授悟空武藝的恩師又怎會被徒手一回合不到給捽個倒栽蔥呢?

顯然菩提祖師不可能是老君化身。

而持有菩提祖師是如來化身的人,觀點都來自於這段原文。

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他們的理由是悟空在平頂山有這樣一段心理活動;這裡面沒有提到菩提,而悟空從未拜過如來,但他的心理活動卻顯示他拜了,於是便有一些人認為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化身!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寫錯了。但這些僅僅是猜測,沒有決定性證據,並且他們也從未懷疑過是不是他們自己理解錯了,但問題恰巧就出在這裡!

首先就是“止拜了三個人”這句話的意思,一般認為“了”這個字只能代表過去時,但實際上,西遊記裡“了”這個字一樣表示過將來時。

當孫悟空準備馱,但還沒馱銀角大王變得道士時,原文就寫:“行者馱了”,所以即便孫悟空暫時還沒拜過如來,說“拜了”也沒問題。此外,悟空所想的“止拜了三個人”的前提是“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

富貴功名,前緣分定,【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彌深。

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行者擺手道:“利害!利害!我老孫【自為人】,不曾見這大風。

那呆子莫想肯聽,對唐僧笑道:“師父啊,我【自為人】,也穿了幾件背心,

豬八戒看見心驚道:“哥啊!我【自為人】,也不曾見這等個惡物!

行者跪在下面,捶著胸膛道:“不瞞如來說。弟子當年鬧天宮,稱大聖,【自為人】以來,不曾吃虧,

八戒掬嘴揚威道:“老豬【先世為人】,貪歡愛懶。

從這些原文中,我們不難看出,當“為人”一詞表達“自出世以來”的意思的時候,其前面總會加一個“自”字,也就是“自為人”,沒有“自”字的時候就是“做人”的意思。

而下列原文中,“為人”都是幫人的意思

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啟道:“師父,【‘為人須為徹’】,索性舍個大慈悲,將此騰雲之法,一發傳與我罷,決不敢忘恩。”

哥啊,【為人為徹】;已經調動我這饞蟲,再去弄個兒來,老豬細細的吃吃。”

行者道:“莫胡說。【為人為徹】。一定等那大王來吃了,才是個全始全終;

而我們再來看看悟空的這段心理活動之前的旁白

他當時曾下九鼎油鍋,就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點淚兒。只為想起唐僧取經的苦惱,他就淚出痛腸,放眼便哭。心卻想道:

根據這段旁白我們就不難發現,悟空哭是因為他想起唐僧取經的艱苦。接下來悟空的心理活動,對應的就是這段旁白。

所以到這裡就很明確了,“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幫人做了一件英勇的事”,在這裡指的就是“我幫助唐僧西天取經”。此時,菩提就沒必要拜了,如來就成了必拜的人之一了。

更何況,菩提祖師本就是大覺金仙,因此說菩提祖師是佛祖毫無問題,就連三千諸佛都能被叫做佛祖。所以說,悟空的心理活動本質上沒有任何矛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