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楚地方有著自己的獨特文化,獨特的風俗,與

中原地區

差異非常大。在這片區域,至今還留存著很多地方特色的習俗。

古楚地域或曰荊楚之地也就是古代楚國,其範圍有多大?

在《

史記

》裡,司馬遷把它劃了三個圈,三大塊,即

西楚

,東楚,南楚。

大體上,現在的

江蘇北部

、河南的西部、包括湖北的荊州以西,叫西楚。現在湖北中部往東,江蘇、浙江等地,叫東楚。安徽、江西和湖南的南部,叫南楚。

三塊聯成片,將近乎半個中國了。

戰國時的楚地

楚人(或荊人)跟北方人屬於不同的文化族群。屈原的《離騷》開篇就說:楚人來源於

顓頊

高陽氏,非夏非夷。

楚地也是三苗故地,更多地吸納了巴蜀、吳越、

南夷

的成分,信鬼、尚巫。

秦朝統一和東晉南渡,給楚文化注入強大的中原文化核心。

佛教

東來以後,與楚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最終,這一方水土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楚地風俗。

楚 之 源

楚國的先祖最早可以上遡到黃帝。

黃帝后代中有一牛人,帝嚳(kù)時期被封為“祝融”。

祝者大也,融者火也,也就是管火的人。

古時候火種的儲存是個技術活,這方面的專家被稱為“

祝融

”。後來,被民間尊奉祝融為火神。

祝融後裔季連得姓為“羋”。

火神後裔當是時應屬高幹子弟,夏商之時作為中華正統一直居於中原地區,有專家考證,“羋”就是“華”字的形變。

商帝雖是天下共主,一直欺壓弱小部族,迫於壓力,季連之族一路向南,到達今天的丹、淅之地定居下來。

季連之後有鬻熊,鬻(yù)熊曾孫

熊繹

以先祖之名為氏建楚國,所以,楚國公族不以國名為氏,便是羋姓熊氏。

楚本意為荊,是一種

落葉灌木

,這種植物在南方隨處可見,又功用強大,楚國人便以“楚”作為國號,也常常“荊楚”連稱,中原國家貶稱“荊蠻”。

荊條

高挑亮麗,後來就有了楚楚動人這個詞。因荊條可作刑仗,便有了苦楚、痛楚等詞語。

公認的道家祖師為老子,實際並不確切。

鬻熊曾經說過: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這直接啟迪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因此,後世百家尊稱鬻熊為“鬻子”。

周文王

一直是志在訪賢的,對鬻熊這樣一位大賢人自然不會放過。他將鬻熊請到鎬京,日日請教,子事之,那就是拿他當老子看待。所以說,楚國先人對周朝立國是出過力的。

再後來,

武王

滅商,本想正式分封鬻熊,但是,掰著地圖瞅半天也沒找到楚國在哪。太小了,做個附庸都不夠格,於是作罷。

周成王

時,分封功臣後裔來籠絡人心,這才又想起鬻熊來。訪得鬻熊曾孫熊繹,正式封於楚地,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