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圍剿盧克文?

盧克文工作室

】,相信你一定在朋友圈見過這個公眾號,《文在寅的復仇》《

香港問題與世界真相

》……都是誕生於這個賬號的爆文。

因為我自己也寫公眾號,所以長此以往,養成了非常敏銳的職業習慣——對於行業動態和新崛起的賬號爆文都比較熟悉。

盧克文從2018年底才開始發力公眾號,不到一年時間,擁有了百萬讀者。對於這樣的公眾號之星,寫作三年來讀者關注還沒破萬的我自然不會放過,我的顯微鏡早已就緒。事實上,更早一些的時候,我還加到了盧克文的微信,不過沒什麼交流,後來就刪掉了。

因為近來香港問題的升級,盧克文又寫了一篇《香港問題與世界真相》,僅用9小時,這篇文章閱讀量超過千萬。但也因此引來爭議,從知乎到微博再到公眾號,浩浩蕩蕩的公知寫手們猛烈抨擊盧克文。

我想,盧克文應該會對

熱依扎

前段時間的遭遇感同身受,雖然兩人的領域八竿子打不著。

《香港問題與世界真相》後來被盧克文刪掉了,理由是為了避免後續更多的麻煩。我看過那篇文章,也在朋友圈分享了,我的判斷是沒有什麼大問題,文中給出的觀點是很肯定,也很盧克文個人化——警惕西方打著“民主”“自由”幌子的分裂主義,警醒

意識形態

領域的戰爭。

我一時沒明白,這樣的觀點也許有人會不同意,但至於群起而攻之,甚至不顧及底線嗎?

後來我看了許多“批評”盧克文的文章,從《

新京報

》到各種不知名的小號寫手,看各種各樣飛揚跋扈的標題,每個人都義憤填膺地想教盧克文做人……

咪蒙當年也不過如此待遇吧。

有些文章的批評是很不錯的——多是一些國際新聞政治領域的專欄公眾號,嚴謹的學術風格,冷靜的邏輯,作為深耕國際政治的機構和專家,他們對盧克文某些並不嚴謹的案例做不到視而不見,對於盧克文個人肯定化的結論表示值得商榷。這樣的批評,我認為是有益的,是正反饋的辯論,更有助於推進對問題的剖析和認識。

但可惜,更多的批評文章,是醜陋的——

如果說觀點上的批評與反對,還有辯論的意義,那麼針對【盧克文工作室】和盧克文本人的抨擊,可以充分看到人性的叵測:

1、許多人指責盧克文的寫作方式是抄襲,是洗稿

講真,作為多年的原創寫作者,看到“抄襲”和“洗稿”兩頂帽子,我可就不困了。但將這兩頂帽子扣到盧克文頭上,我覺得挺嚇人的。

盧克文的老讀者並不陌生,動輒每篇上萬字的長文輸出,盧克文的寫作材料是怎麼來的——每篇文章關於一個主題,為了這個主題,需要讀至少4、5本書,收集不知多少資料,每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成本至少在一週以上,後來經濟寬裕後,盧克文的寫作準備新增了出國實地探訪取材。

國際新聞政治,不是虛構寫作,必然要基於史實資料去二次創作;面對同一公共事件,也必然做不到和其他人的寫作報道完全不一樣,因為事件中的人就是那些人,發生的事情就是那些事情。很多“公知”認為,盧克文文章中的案例在其他公眾號出現過,所以就是“抄襲”,就是“洗稿”——這個帽子未免扣得也太容易了,太迫不及待了。

抄襲和洗稿,是自媒體行業的頑疾,也是所有原創作者和平臺共同抵制的劣習。但隨隨便便、沒有確鑿實據就給人扣帽子,這是誹謗,也是紅衛兵式的暴力。

2、不少人指責盧克文寫作故事化沒深度

這一點呢,幾乎每個比較成功的自媒體,都會收到這樣的指責——寫的不怎麼樣嘛,不就是“故事會”嗎,沒什麼深度,居然還有那麼多人看。

傳統媒體最喜歡這樣“教訓”新媒體。

然後過了沒幾年,所有的傳統媒體紛紛做起了公眾號等新媒體,各大新聞院校機構,紛紛探索起了融媒體。

盧克文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或訪談中解釋過他的寫作:之所以到現在沒有寫作助手和徵集投稿,是因為發現自己的文風別人代替不了,字裡行間老讀者還是能覺察出來。他寫過小說,喜歡研究劇本,希望把高深嚴肅的

國際政治

寫的通俗易懂,人人都能讀下去。

專家自然看不上盧克文這樣的野路子。就像《

三國志

》的讀者對《三國演義》總是嗤之以鼻。

但話說回來,你《三國志》代表史學研究,代表嚴謹真相,享受著權威與逼格待遇,那就不要眼紅人家《三國演義》是暢銷書,通俗大眾沒深度。“高處不勝寒”,既想要高度,還想要廣度,是不是太膨脹了?

事實上,這代表一種時代性的觀念。

不只是大家認為固執守舊的專家,年輕人也不例外。我有位大學同學,曾經也是寫作愛好者,知道我一直在寫公眾號,不時會發來一些建議——比如,曾有原話是“文章合為時而著,多寫寫時評會讓你的公眾號提高一個檔次。”

But,眾所周知我只是個寫散文雜文的,對於不太懂的領域,我不會強插手的。

我相信朋友給我的建議是真誠的,不過從這份建議裡,我捕獲到另一個關鍵資訊——國人的閱讀是存在“鄙視鏈”的:大多數人認為高深的時評才顯得“有深度”,充滿公式和概念的長文才算是“乾貨”,格律工整押韻多典才配得上“文采好”。

所以,很多專家和讀書多的人,接受不了

新媒

體太接地氣的特點,因為顯得特別“俗”;

所以,直到今天,很多很有品味的成年人還是對《

小王子

》不待見,覺得一本漫畫書不是給小孩看的嘛。

所以,很多自認為很有逼格的偽專家或偽知識分子,當然看不慣盧克文以草根故事會的形式去講國際政治,這麼高深的內容,他們“俗民”也配?如果人人都能茶前飯後來聊了,那麼我們專家怎麼辦,那豈不彰顯不了本人思想的深厚?我的高冷人設怎麼辦?

3、文人相輕

除了以上兩類,更多的聲音,其實來自跟我一樣不咋地的草根作者。

當看到這些作者寫出《盧克文,你給我站出來……》《萬字長文,狠批盧克文》……等這樣的文章標題,我真是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

幹嘛呢?這是開

批鬥會

呢?

這些文章的論點沒什麼意思,無外乎指責盧克文“湊資料”,指責盧克文“煽動情緒”,指責盧克文“不該這麼紅”……

“文人相輕”,古人誠不我欺。

相當一部分草根寫手,看不慣盧克文一年內火箭般爆紅,看不慣人家篇篇10萬+,看不慣人家因為寫作賺得名利,於是

牟足勁

從文章裡面挑毛病,以證明你盧克文不過如此,以證明你盧克文是用了不正當的手段……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人,寧願咬牙切齒花費百倍功夫去挑剔別人的過錯,以證明別人的成就和成功不過爾爾,也不願意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真相:別人就是比自己成功,就是比自己努力,就是比自己更有天賦。

因為那噴之慾出的

嫉妒心

和脆弱的自尊心不允許。

於是我看到,更有甚至,在攻擊盧克文只是農村出身的中專學歷,之前沒有多少媒體和寫作的經歷,所以寫作就那樣;因為盧克文此前從事過電商運營,所以推測盧克文只是透過寫作來營銷炒作……

令人髮指。

中專生怎麼了?中專生就不配寫作?

農村出身怎麼了?農村出身就不能談論國際政治?

誰告訴你僅憑少年時的文憑,你就有資格判定這個人一輩子的智識水平?

為了寫一篇文章,你能讀幾本書?你一個月又讀過幾本書?還記得你上次讀書是什麼時候嗎?

……

不出意外,盧克文也迴應了,現在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條私信,其中不乏對人格的侮辱和對親屬的問候。

這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個真理——如果你決定面向公眾做表達,那請永遠做好準備,準備好面對

網路暴力

和無腦詆譭。即便你永遠不會紅起來。

我不認識盧克文,也沒有直接交流過。我只是一個寫作同行,和一個讀者。

並不是說盧克文的文章沒有缺點,相反,值得商榷、辯論和思考的點有很多,為此,大可以寫文章和盧克文對擂。

我只是看不平這個時代的一些“群起而攻之”,一些人貌似正義凜然卻夾著嫉妒心與純粹蔑視的匕首,隔著螢幕都能看到臉上寫滿自私與高傲,一想到有這樣一群人還被稱為我的寫作同行,我就不想對人說我是寫公眾號的,哪怕只是業餘寫寫——

Shame on you。

【本文作者:

阿魚探長

。公眾號:阿魚探長。不服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