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最易翻車的人設 —— 人淡如菊

說到人淡如菊,第一個想到的是東晉

陶淵明

,作為菊派開山鼻祖,隱逸詩人的形象千百年來被傳頌至今。曾經我也質疑過,陶淵明是不是裝的,否則他的詩作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

查過歷史資料和了解陶淵明的生平事蹟後,就知道陶淵明的淡泊並非是裝。陶淵明年幼時家道中落,後因家貧遂出仕為官。早年他跟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是很有政治抱負的,經歷了九年的公務員生涯,對官場感到失望,後來加入桓玄幕以為能一展宏圖,結果站錯了隊。終於,心力交瘁的陶淵明徹底厭倦了官場生活,辭官回家。他的很多名篇佳作都是過上隱居生活以後寫的,歸隱是真歸隱,並不是在裝。因而歷朝歷代的文豪們無不讚譽他的志趣高遠,任真自得,1600年不翻車,名副其實“佛系哥哥”。

古往今來,中國的官場都是一個名利場,比之官場更為露骨而嚴酷的

名利場

則是娛樂圈。若想給觀眾傳達“人淡如菊”的印象,除非是經濟公司認為這個藝人實在不適合過多曝光,為了藏拙而設立這樣的形象,否則

一個明星既宣揚自己“低調,不爭不搶,雲淡風輕”,同時又通稿和熱搜滿天飛,以求增加曝光度和吸引粉絲,這種邏輯背反很難自圓其說

然而在當下的娛樂圈,流量就意味著明星賺錢的能力,管它是紅還是黑紅,等真紅了再洗白唄。所以,即使“人淡如菊”的人設容易翻車,仍然有經紀公司願意嘗試,畢竟這個人設吸粉能力蠻強的。可是如果營銷過度,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方式就很難不被人察覺到端倪。當大眾認為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那麼明星本身大機率會遭到反噬。

乘風破浪的姐姐

》的橫空出世一下子引爆了話題度,我看到不少關於萬茜的討論,有人認為她有營銷“人淡如菊”人設的嫌疑,並且這種營銷看起來非常明顯。比如在節目中,我們看到她被一眾藝人熱捧,人們口中的她是“低調女演員,演技好,特別有魅力”,節目組試圖給觀眾塑造一個“人狠話不多”很颯的姐姐形象。

萬茜的作品我唯一有印象的是《軍中樂園》,當時只覺得她的氣質跟角色蠻貼近的,要說演的多麼驚豔讓人印象深刻,並沒有。到了《

南方車站的聚會

》,若不是翻看豆瓣劇照,很難想起她演的哪個角色。當然不是說她演的差,只是缺少記憶點。

比起她的演技,倒是營銷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半個娛樂圈都為她應援”,到姐姐們口中“最喜歡的演員”,再到姬圈天菜金瓜,萬茜一下子火了。可是這也讓我不禁疑惑起來,感覺她也不紅,怎麼那麼多人喜歡她,好像她一直很紅的樣子?

我想可能有些觀眾與我有同樣的疑問,在論壇中我看到一些關於她的討論和吐槽,懷著好奇心我去看了那檔引起諸多爭議的衍生訪談節目《定義》。

萬茜:為什麼她會給人一種裝的感覺?

第一次公演,萬茜觀眾喜愛度排名第一。觀察榜單排名能發現,這似乎跟明星的國民認知度沒有任何關係。

姐姐們的照妖鏡 ——《定義》

該節目的主持人是

易立競

,現任 《

南方人物週刊

》高階主筆,看了幾個她採訪別的姐姐的影片,發現她的問題通常都比較尖銳,試圖去窺探被訪者內心真正的想法,將一位藝人的真實面挖掘出來。從明星的臨場反應可以看出來,她的大多問題是在談話過程中產生的而非事先全部跟藝人溝通好,因此很多明星並沒有準備好如何回答,並且有時會選擇迴避問題。

易立競在她的另一檔節目《立場》中說:“我只是想呈現出被採訪者他們的立場,提供更多維度的思考。” 而節目《定義》的標語是定義就是打破定義,我想她所想呈現的姐姐們的樣子是獨立於

經紀公司

人設之外的那個更加真實和立體的女性形象。因此,這檔節目就成了姐姐們的照妖鏡或者說放大鏡,一不小心就會把經紀公司費盡心思包裝好的人設撕裂。

萬茜在這個採訪中的表現,首先還是相當得體的,面對主持人的尖銳問題她都能夠微笑著去做答,但是整個採訪過程中她又表現出極大的言行不一和前後矛盾。

我想這種矛盾可能並非出於她多麼虛偽,而是她對事物的認知不夠清楚造成的

比如她說自己不善言辭,但是整個訪談過程她表現的十分積極,甚至會用較為大幅度的肢體語言,並且主動講述了自己家庭成長中的故事。她的行為是在展現她的善言辭而不是不善言辭,所以這會給主持人和觀眾造成困惑,不知道哪個行為才代表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嘴上說的還是實際行動。

萬茜:為什麼她會給人一種裝的感覺?

主持人問,“不善於交談是什麼呢?比如說你不會表達?” 她的回答是自己不喜歡說話。可以看出萬茜是個很要強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足,更願意歸因於自己的意願問題。

當主持人問道,“你被很多人在說叫

萬爺

”,萬茜回答,“我覺得是因為我父母對我的一個寬鬆,才造就了我如此散漫,或者萬爺的這樣一個性格。”

我想,萬茜之所以如此回答的一個原因是,她認為爺的一個特徵是散漫,而一般我們認為的爺是指剛強有作為的男人。同時這個解釋,即我的散漫造就了萬爺這樣一個性格,跟前面談到的她爸爸對她的教育是採用鞭策式的(主持人補充:挫折式教育)出現了矛盾。這時候主持人替她找補說,你爸爸是軍人,他的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把女孩子柔弱的一面給掩蓋掉,萬茜表達贊同。

在採訪的過程中,主持人漸漸發現了萬茜的“不善言辭”,這個“不善言辭”其實是不能準確表達自己,所以主持人不斷提出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替萬茜做出更合理的解釋並得到對方的反饋。從一開始的講述自己好強,到認為自己不善於交談,可以說萬茜對自我的認識還是正確的,而她的經紀公司卻沒有發現她“不善於交談”的根本原因並且去修正,反而一直鼓勵她“你可以”。

我認為,訪談中最大的bug是,她對於表演和演技的認知非常有問題。

萬茜: 我從來不會在我的戲裡帶入我的個人情感。

主持人:那你的情感處理都是技術的嗎?

萬茜: 全是基於角色本身的。

主持人:可是它從哪來啊?

萬茜: 就是從角色來,我去理解這個角色。

主持人:你理解靠什麼理解?不靠人生閱歷嗎?

萬茜: 不,人生閱歷歸人生閱歷,那個是給我們打基礎。但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那時候在學表演的時候說,我們是不是要移情?“移情”就是我在想要表達這一段情感,但是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的時候,我去找人生裡面相似的一個經歷,然後我去回想那個經歷把它移過來。我從來不會。

主持人:你就完全靠著你的技術,就能達到?

萬茜: 靠對角色的理解,用角色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如果她是這個角色的話是什麼樣子。

主持人:那它是需要

共情能力

的,哪怕不是你個人的經歷。

萬茜: 對,但是它不一樣。因為畢竟我的生活中,我可以非常如何,我可以很穩住這一塊,不要去觸碰它,那我的工作方面,實際上我的心是會很開。

主持人提到對角色的理解需要共情能力,她表示肯定,但隨後又說不一樣。後面的這句話更是缺少賓語,因此作為一個觀眾,我完全不理解她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可以非常如何。我可以穩住這一塊” 指代的是什麼呢?情感嗎?

其實她在對話中所說的“用角色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如果她是這個角色的話是什麼樣子。” 所表達的含義就是共情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同理心,不過她的表述仍然不夠準確。

準確的講,同理心(Empathy)或者說共情能力,指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想在這裡,她可能潛意識的把理性思考的理解和情緒的感知分裂開來,認為兩者是可以沒有交集的,她更認同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可以解決表演的技術問題,那個飄忽不定的情感也可以透過理解的方式展現出來。

而共情能力並不只是強調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也包括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去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感受,這並不是僅僅調動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能辦到的,還需要調動人的感知能力。

今天我們在處理事物或者工作中很強調理性,原因在於人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並不是所有判斷都基於理性思考。事實上幾乎沒有人能夠在進行判斷時運用純粹的理性,早在康德時就對純粹理性的提倡進行了批判,

康德將需要綜合運用直觀感性和邏輯理性去判斷事物的能力稱為知性或理智(Verstand),也就是說當我們去認知和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運用的是知性。

演員是一個需要強大感知力和共情力的職業,如果一個演員不明白什麼是共情,為什麼演員要與角色共情,是很難去演好一個角色的,因此想要提升業務能力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

表演理論中的方法派和體驗派,其核心都需要運用到演員的共情能力。所謂方法派(The Method),其實是體驗派的延續和發展,使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i)的“體系 (System)” 理論更具有可操作性,藉助更標準化的技術和經驗使得表演更加能打動觀眾,

方法派可以適用於更多的演員

。而體驗派則更需要依靠演員個人強大的共情能力,將自身置於角色之中,這不僅需要體會其角色的情感,更需要理解角色的思維模式。這對演員本身的要求更高,也就是說

天賦型演員才有可能透過體驗派的方法完成出色的表演

在國內體驗派的代表,我們都能想到周迅,眾所周知她沒有讀過表演專業,並不依託理論去表演,而是沉浸於角色之中,所以業界評價她為天賦極高的演員。國內具有科班背景的演員,在表演時大多是方法派與體驗派相結合,只是哪一個佔比更高,演員對方法的細微差別的理解與運用的問題。人的所有認知都來源於經驗,無論是方法還是體驗本質上都是對經驗的總結與轉化。

因此一個演員演技的好壞,也就是說學習和實踐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這個人的認知水平和共情能力。

萬茜在上述對話中表達的關於表演的核心觀點是,“靠對角色的理解,用角色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如果她是這個角色的話是什麼樣子。” 這個觀點更近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問題:“鑑於劇本的特殊情況,我將如何表現,會做什麼,會如何感覺,會如何反應?” 。也就是說,

萬茜可能是體驗派的忠實擁護者,然而萬茜又十分抗拒將自身的情感和經驗帶入到表演實踐中,對共情的牴觸說明她並沒有理解她所肯定的表演方式。

“裝” 從何而來

萬茜是有豐富表演經歷和一定的閱歷的藝人,她能對事物產生自己的看法,但是在一些需要去深思的問題上缺乏思考和邏輯性以及知識積累,比如如何透過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的回顧更好的認識自我,如何正確認識和學習與專業表演藝術相關的理論和知識。這些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採訪中暴露無遺,導致她的回答會給人一種回答不到點子上的感覺。

認識和思考問題不夠深入,表現出來的就是詞不達意,言行不一,讓人覺得在裝。

裝逼其實沒什麼的,每一個牛逼的人都曾有過裝逼的時候,裝所反映的內在心理是對自己的信心。沒有自信的人又怎麼成功呢?可是“裝”一旦被人察覺到,這說明裝的人可能有些太好強了,因為好強,不願意露怯,所以逞強。

訪談的最後萬茜表示做一個青年表演藝術家是她的夢想,這份態度和野心,我還是十分欣賞,不過由於她的好強性格,使得她對自身專業能力的認知有些偏高,目前她最急需的是提高對專業知識的認知能力。

試想如果一個人的高中物理只是及格偏上的成績,卻說自己想要當一個物理學家,這不是勵志,這是逞強,是對自我認知的不足和嚴重誤判。

萬茜:為什麼她會給人一種裝的感覺?

當時看到這段獲獎感言覺得相當尷尬,她在這部片裡其實是女主,可能為了拿獎報了女配。在臺上許願拿女主作為獲獎感言,我覺得並不是很得體,有種把野心放到檯面的感覺,剛吃到碗裡的就立馬說我要吃鍋裡的。

觀眾常常嘲笑演員或者藝人的文化水平不夠,不僅是演員,其實大部分人都缺乏對事物的思辨能力,因為我們的教育並沒有為這項能力提供很好的環境,從而導致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思考仍停留在相對淺顯的層面。與此同時,將大量精力和腦細胞耗費在人際交往中,怎麼勾心鬥角,怎麼撕逼,從娛樂圈到職場甚至家庭中無不如此。也因為中國社會對

人際關係

過度重視,才使得中國人把“人淡如菊,不爭不搶”這種高風亮節看得彌足珍貴。

經歷了數十年官場生活和政治鬥爭的陶淵明,辭官還鄉歸隱園田。蘇軾言其,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 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 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陶公

的“人淡如菊”,貴在真。

保持真實比立人設更安全

在娛樂圈中,無論是演員還是歌手,都需要明星獲得大眾認可和喜愛,有了觀眾緣才能有市場。而現實生活中,卻總是有人比較討喜而有人不討喜。因此藝人需要被包裝,比如更漂亮的面容,更時髦的著裝。作為觀眾,我並不反感明星整容,不喜歡的是整容過度和不及格的審美。

當下的娛樂圈商業化越來越嚴重,鑑於過去某些明星的營銷成功案例,

“立人設” 似乎已經成為業內共識的成功法寶,要讓一個明星紅起來,必須給他一個人設,所有的通稿都要盡力去強化這個人設,以期獲得大眾關注和喜愛。明星更像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商品,而不是被商品包裝的人。

一般的,人設不易翻車的大多不是刻意營銷,而是明星本人展現出來的形象就是如此,比如黃渤的高情商,並非包裝,而是其優點逐漸被觀眾發掘,進而獲得大眾的高度認可。明星的一言一行會被攝影機放大,如果一個藝人在鏡頭前的表現與經紀公司所營銷的形象不相符,大眾的期許落空,就很容易受到攻擊。為了吸粉,明星的經紀團隊恰恰又很喜歡向觀眾展現藝人優秀的一面,而非立體真實的人,因此翻車的危險性就會隨著

曝光度

的增加而不斷加大。

大多數藝人在走紅的過程中都難免經歷觀眾的拷問和質疑,最終獲得大眾認可和喜愛的,還是那些專業技能過硬的藝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好也是最省力的方式就是保持真實,敢於展現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性格,不畏懼展露生活中不那麼優秀的一面,同時也學會接受自己並非想象中的那樣強大。好強值得鼓勵,但示弱也並不丟人。

保持真實始終是藝人最好的保護傘。

尤其在資訊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雖然它使得明星們的生活變得更透明更加難以掩飾的展露在公眾面前,但同時也給予了他們展示真實自我的平臺。

最後補充一點,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黑萬茜,就像評論中說的,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明星就像我們普通人的一面鏡子,我希望透過分析她的言行,為何她會在訪談中給人裝的感覺,給讀者提供一個視角來審視我們自己,從而發現我們自己身上的盲點。

說明:

文章首先發表於2020年7月7日豆瓣,知乎發表於7月9日。最後一次編輯為修改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地方,不影響文章表達的內容和下方評論。

本人非營銷號,沒有人找我買通稿,也不是萬茜黑,純粹是一個普通觀眾的有感而發與思考。

萬茜粉絲既然這麼喜歡顛倒是非黑白,請看看我寫的新文章的,她對錶演的理解,對“移情“的理解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