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連結: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幾年前在大學圖書館裡讀羅洛·梅時,我幾乎沒有把他和存在主義聯絡起來過。那時候只是單純地吸收知識,想要懂得更多,想要與眾不同,在這樣的“驅力”下看了很多心理學家的著作,然而理論知識現在都已經碎片而模糊了,剩下的是他們的人生觀,

哲學觀

,這些一直潛移默化塑造著自己。

今年秋天開始讀

歐文·亞隆

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在十一月底讀完之後,內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在那幾個月裡,我決定了調轉職業方向,重回心理學行業,學習做一名

心理治療師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冥冥中做了背後的推手。正如我對

存在主義心理學

的直白理解——每個人自行選擇生活意義,然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成為了一個掙扎其中的實踐者,如此走下去,我想我便真的存在著了。

ps。花了兩週時間精簡了本書內容,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前前後後快看了三遍了,頭暈目眩。另,豆瓣的排版簡直令人髮指地難用_(:з」∠)_

第一章 導論

亞隆將

存在主義治療

定義為一種動力性心理治療,但與精神分析不相同。

弗洛伊德

強調人的本能(性本能,死本能),本能與內化的環境要求衝突,本能所驅動的個體也與這個世界不斷鬥爭,因為客觀世界阻礙本能的滿足。新弗洛伊德學派強調了文化和環境的影響,但本質上兩者都認為人的內心有一種慾望,和外界處在鬥爭關係中。

存在主義強調的是在個體面對存在的既定事實時引發出來的衝突。而這個既定事實包括了四點,它們是存在主義

心理動力學

的主體:

死亡:對死亡必然性的意識與繼續生存下去的願望之間的張力。

自由:我們無根基的處境與我們對根基與結構的渴望之間的衝突。

孤獨:不是伴隨著寂寞的人際性孤獨,也不是個人內心與自身其他部分隔離的孤獨,而是一種根本性孤獨,即與生命隔絕,也與世界隔絕。

無意義:人必須構建自己的生命意義,而創造出來的意義能否堅強到令其能忍受生活?

存在主義動力學並不認為最初的等於最重要的,以存在主義的觀點做深層探索,並不意味著探索過去,而是剝離日常的擔憂後,深刻地思索個人的存在處境。重點不在思考我們以何種方式成為現在的樣子,而是思考我們到底是什麼樣子。

Tips。應該承認的是,存在主義心理學觀念是一個較少依賴資料,非常簡約的理論正規化,他基於

人本主義

的理念,關注治療中深刻的人性。它沒有專門的技術和技巧支援,而是更多地提供了一種哲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