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的主要精神,乃是運用上課時跟老師和同學互動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踐 ,做到活學活用。因此課堂活動必須要善用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多做討論,不能像傳統課堂那樣,利用課堂的時間進行單向的講授。

但是,儘管老師做出了這樣的安排,學生也不一定會投入其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學習方法。如果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課,而老師卻要他們參與課堂活動,還要主動發表意見,學生的反應肯定不會太好。對於剛剛開始實踐

翻轉課堂

的老師來說,首先要克服的難關,就是要令學生慢慢適應翻轉課堂的上課方法。

而我們所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所謂的「

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顧名思議,問題導向學習就是由老師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

設計這些問題時要注意幾點原則。

強調實踐應用

首先,這些問題必須要跟所教的題目有關係,而且要能接上課前預習的內容。學生在課前預習過基本知識之後,上課時便可以用這些基本知識解決課上活動中的難題。當然,這些難題應該有適當的挑戰性,但同時又不能夠太過困難。缺乏挑戰性,則學生不能投入其中。太過困難,則會令學生過度沮喪。

我們第一次實行翻轉課堂的那門學科比較技術性。這門學科的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在電腦上製作數學科的教材。因此,我們的課堂活動也圍繞這方面來設計。我們準備了一些工作紙,學生按照上面的要求,在課堂時間內用電腦完成這些題目。這樣的做法其實跟傳統的功課差不多,他們過去也試過在課堂上面做類似的練習。由於跟過往的經驗相差不大,因此學生要適應起來也相對容易。然而必須留意,翻轉課堂跟傳統課堂有一個主要分別,就是在翻轉課堂中,我們會把大部分的上課時間都用來做這些練習,而且也特別注重課前預習的內容,要確保這些預習內容能夠支援課堂上面的練習。

強調集思廣益

不過,如果學生只是自己做自己的題目,就浪費了同學之間交流的機會。所以我們做翻轉課堂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要非常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我們鼓勵學生們做題目時多跟同學們商量。開始的時候,學生們確實不太習慣。但是當他們遇到困難,而旁邊的同學又幫不上忙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在房間裡四處走動,看看有沒有同學能夠解答他們的問題。

我們的觀察發現,最初同學跟其他人互動是為了實際需要,是為了取得幫助。但是後來,有一些同學也開始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因為幫助別人能夠得到滿足感,分享經驗時也能強化自己的知識。所以這種互動,對於被幫助的同學和幫助別人的同學都有益處。

而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中,老師也會在課室內四處走動,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時學生會主動問老師問題,有時候老師也會主動問學生遇到什麼困難,是否需要幫助。由於每個學生遇到的困難都不同,老師會按照個別學生的情況提供幫助,也可以從中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展。

在以前的傳統課堂上,老師忙著在講課,這樣的個人化的指導和溝通是很難做到的。往往我們講了一整天的課,都不知道學生學得怎樣。最後要靠學生的功課測驗,甚至於考試的成績,才能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往往就太晚了。

我們的課堂一次是三個小時。以前用傳統的講書方法時,一次只能講一個半小時,然後就要給十分鐘休息時間,不然學生很難保持注意力。即使如此,學生在下半堂的注意力也會越來越差,這當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翻轉課堂中,情況卻大為不同。我們還是會在課堂到了一半的時候讓學生休息,只是我們驚奇地發現,很多學生都會主動放棄休息時間,繼續做他們手頭上的題目,甚至下課時也不願離開,這是我們過去那麼多年的教書生涯之中罕見的。

我們都有這個經驗:有時候我們投入做一件事,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一點都不覺得疲累,而且也不想停下來。這種狀態叫做

心流

狀態 (flow state),另外一個名稱叫

神馳狀態

。顧名思義,當我們處於這種狀態時,我們的思考就像行雲流水,不能自已。有研究表明,在這種狀態下,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效率都是最高的。而翻轉課堂之所以有成效,主要是因為它能夠創造一種環境,讓學生容易進入

心流狀態

指定角色和任務

當然,能不能做到這個效果,取決於老師怎樣設計課堂活動。我上面講的這門課應用性強,所以要設計活動也容易。我也試過在另外一門應用性沒有那麼強的科目裡面做翻轉課堂,效果就有點出入了。這第二門課是有關數學的文化與歷史。這門課裡面沒有電腦作業,所有課堂活動都是以小組討論為基礎。有時候有一些學生不太投入討論,就算同學們問他們意見,他們的回答也是一句起兩句止,起不了交流的作用。

我們很關注這個情況,因此事後問了學生當時的想法。有學生告訴我們,做討論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被分派到明確的任務。也就是說,他們覺得發表意見與否的分別不大。這跟第一門課的情況有很大不同。第一門課裡,學生們都有明確的任務,要完成工作紙上面的題目。但是在第二門課的小組討論裡,討論的結果沒有明確規範,學生們也沒有特定的角色。部份同學於是覺得,反正總會有一些同學提出意見,所以他們就不用提出自己的意見了。結果,很多同學都選擇不參與,或者是有限度的參與。

後來我們採取了另外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讓學生們討論問題,但是我們把這些問題分成幾個部分,每一個學生要負責主導一個部分的討論。完成討論後,所有同學都要總結自己負責的部分,並跟其他小組分享。也就是說,如果有學生拒絕參與討論,也沒有留心他所負責那個部分的討論內容,他就沒有討論結果可以跟別組分享。這樣一來,每一個學生都有明確的責任,他們的投入程度也就大大提升。而且他們也不覺得討論令他們很辛苦,反而非常享受討論的過程。這就是第三項原則:每個學生都要有明確的角色和任務。

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在翻轉課堂上主持課堂活動的三項原則。再總結一次:

要以問題導向為本,問題要有適當的挑戰性,但是也不能太過困難。

要善用學生跟同學和老師之間互動的機會,讓他們在交流中學習。

每一個同學都要有明確的角色和任務,確保人人都會投入到活動中。

當然,在實際的執行上,我們也要考慮每一門學科的特徵,與及學生的學習習慣。但是上面提到的原則,我們認為應該是比較有普遍性的,可以應用到其他的科目和學生上面。

在過去三篇文章裡,我分享了翻轉課堂的原理,也分享了一些個人經驗和教學設計原則。下一篇是翻轉課堂系列的最後一篇,我會綜合頭三篇的內容,總結出一套執行翻轉課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