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些女孩會輕易跟別人發生性關係。人們評價這樣的女孩,通常會說她們墮落、沒有道德、愛慕虛榮。其實,他們大多數都是極少得到過父母溫暖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記得被愛,只能透過付出身體來換取一點關係,雖然這樣建立起來的關係很難是高質量的,但畢竟能帶給她們一點溫暖。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她們真正的幫助、真正的溫暖,至少不要評價,尊重她們的

自救

方式。

2。我們之所以認為“正確”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為童年時只有符合父母所認為的“正確方式”時,父母才能接受我們。這背後,是深深的恐懼。現在,我們成了父母,出於無意識的恐懼,也拼命把“正確”灌輸給孩子,生怕因為自己管教不當而讓孩子不夠優秀。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們無意識的輪迴。

得到愛和支援,沒有被父母訓練過一定要按照“正確行為”生活的孩子,會發展出真正的智慧。這樣的人在面對大家都覺得難處理的矛盾時,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靈活解決方案。智慧,是健康心靈自然的表達。

3。所有壞習慣背後,都是愛匱乏的痛苦吶喊。真實的世界其實遠比

虛擬世界

有趣,但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敢進入真實世界呢?從嬰兒時期開始,媽媽就是嬰兒的整個世界,如果嬰兒能被媽媽看見,他就能擁抱整個世界,長大後敢於體驗真實的生活。但若從小嚴重匱乏愛和關注,在現實世界中又不斷重複體驗到挫折,他就會越來越退縮,最後退縮到安全的網路世界不出來。

4。不改變別人,並非因為別人不可改變,而是改變的念頭會阻礙別人的成長。當我們覺得別人應該變得更好的時候,已經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

投射

5。對於“假自我”嚴重的人而言,建立關係常常意味著自身能量的損耗。因為一旦進入關係,他就要圍繞著別人的期望轉,焦慮別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歡自己,然後打起精神來表現出讓別人喜歡的樣子,即“好我”,而壓抑讓別人討厭的樣子,即“壞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為的別人的期望經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別人不一定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壞我”也來自於自己童年時期父母的喜好,別人不一定真的有此喜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努力,也無法獲得真正親密的關係,反而經常弄巧成拙。這一點在兩性關係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6。若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會漠然的無反應,就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用

萊茵

的話說就是“存在性焦慮”。這樣的孩子,自我無法聚形,連穩定的“假自我”都難以形成,經常處於不存在的痛苦當中,那是一種比死亡還可怕的感覺,我們通常成為“被拋棄創傷”。並非只有離開孩子才是拋棄,“人在心不在”的媽媽也會讓孩子體驗到可怕的被拋棄感。在這樣的孩子中,有一部分人會發展到令心理醫生都覺得棘手的

邊緣型人格

有“存在性焦慮”的人很難安靜下來跟自己在一起,要麼找人說話,要麼找點什麼事情來做,連蹲廁也得拿本雜誌或者刷刷微博。有一類女人就是這樣,一天打十幾個電話要知道男人在哪裡、做什麼,搞得男人很崩潰。這種行為,意識上的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潛意識裡卻是因為感受不到情感聯結的存在,“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心裡就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了”,從而引發巨大的

焦慮

7。還有很多“反人類情感”型的故事,最常見的比如孩子向父母表達悲傷,父母則會列舉自己為孩子的所有付出,證明孩子應該感到高興和感恩才對,悲傷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錯誤感受。

反人類情感的人,因為自己對獲得愛和美好已經絕望,所以一旦看到別人心中升起愛、興趣和希望,就會衝上去扼殺,把美好的氣氛逆轉成陰暗、絕望的氣息,一起拖進墳墓。

下面是典型的反人類情感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隻

小狗

,眼睛大大的,還會站起來跟人握手,真可愛!

媽媽:別碰它!有個人養狗得了

傳染病

,最後連肝臟都切掉了。

孩子:我畢業了,準備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媽媽:報紙上說了,連博士畢業都找不到工作。

孩子:我要去

三亞

旅遊了,終於可以看到夢寐以求的碧海藍天了!

媽媽:那個地方治安很不好,報紙上說有老兩口在三亞被騙被打了……

有一位來訪者說父母對自己挺好的,很少打罵,物質上也儘量滿足,但不知為什麼,他就是感覺很痛苦,做任何事都猶猶豫豫、畏畏縮縮的。我請他描述和父母生活的瑣碎情節,就出現了以上型別的對話。

反人類情感的人善於把任何氣氛都逆轉成壓抑的、扭曲的、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