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半半貝2014-06-20 16:22:51

前一半的故事:童話之後的那些事兒。

後一半的故事:瑪麗蘇光環重新加冕!

下面詳細說:

公主嫁給了王子,童話戛然而止。那麼童話之後呢?這幾年來,很多故事片開始討論“後童話時代”的那些事兒。有的故事裡,王子長出大肚腩,公主變成黃臉婆,所有的仙氣敗給了日常的瑣碎;有的故事裡,扯下臆想出的美好面紗,王子兇殘、公主可憎,原來誰也未曾瞭解過誰;有的故事裡,公主為了美麗尋丹問藥,被撇下的王子愛上了新的公主,曾經的美好不過是,公主愛上了被愛,王子愛上了愛情。

那麼在真實的世界中,那最美的童話——奧斯卡影后,變成了摩納哥王妃——又有著怎樣的後來呢?這就是電影《摩納哥王妃》講述的故事。

跳過了格蕾絲得封影后的風光、加冕王妃的榮耀,電影的敘事,從童話漸漸褪色的5年後開始。導演希區柯克希望勸說格蕾絲復出,觀眾跟隨著他的視角,在迷宮般的摩納哥王宮中穿梭。金碧輝煌的宮殿,皮鞋踏在發亮的地磚上,發出蹬蹬的回聲,一旁的女官對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導演,囑咐著“你要稱呼她殿下,見到她要點頭致意,但不要鞠躬……”。王妃出場,正給孩子們頒獎,她自然地撿起掉在地上的獎狀,馬上響起女官木然的聲音“夫人您不能彎腰”。隨後,格蕾絲王妃熱情地招待著昔日的導演,笑著反覆說,我很好,從沒有比現在更好。希區柯克只一句話,便拆穿了她的強作歡顏“你看起來很疲憊”,鏡頭裡,我們看到王妃的臉變得尷尬起來。

這個場景很妙,它為格蕾絲的王妃生活,尋找到了一位最佳的見證人。希區柯克來自自由主義的美國,他在摩納哥的王宮遇到的拘束和不適,格蕾絲也曾遇到過。他了解格蕾絲,所以對話間,便能輕易看到格蕾絲的真實狀態。於是,沒有多餘的贅述,格蕾絲在摩納哥王宮的狀態,只三言兩語間,便躍然眼前。

格蕾絲的確無法適應這裡的生活。聚會上,男人們談論著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格蕾絲來了句“在我看來,殖民地是上個世紀的概念”,男人們輕蔑地指責“摩納哥王妃不該關心這些事”,連她的丈夫雷尼爾也責怪她的唐突失禮,格蕾絲卻委屈地抗議,“說出自己想說的,你曾經最喜歡我這點。”講出這句臺詞,電影驗明正身,這不是童話,這是後童話時代的那些事兒。

格蕾絲希望復出拍戲找回自我,雷尼爾面臨法國的逼迫焦頭爛額,這兩件事交纏在一起,貫穿全片,構成了影片最大的衝突。生活愈壓抑,復出的慾望愈濃;政事愈緊急,對妻子的“拖後腿”愈嫌棄。有一場戲,格蕾絲在砂礫路上飆車,開到最大馬力。臉部特寫、主觀鏡頭、腳步特寫、背影全景、輪胎特寫、正面中景,最後一個急剎,快速切接的鏡頭語言,表現的正是她急待排遣的抑鬱煩躁。而雷尼爾和幕僚的一次次會議中,背景越來越黑暗,襯托著他的臉龐蒼白而漠然。

終於隨著格蕾絲復出好萊塢的訊息,被內奸提前曝光,讓孤立無援的摩納哥雪上加霜,矛盾被推到了一個頂點。在一次大家庭聚會中,格蕾絲和雷尼爾開始惡語相向。一個叫喊“我沒有強迫你嫁給我,沒有強迫你來這裡…你也曾經只是一個電影演員。”,一個譏諷“恐懼早已矇蔽了你,除了發脾氣,你只會優柔寡斷。”王子卸下寬厚包容的肩膀,公主除掉優雅高貴的面紗,露出猙獰的事實:一個失敗的人,一個失意的人,還有兩顆從來不曾走進對方的心。

大吵一場的格蕾絲在放映室,看著婚禮的影片,那場聚焦著全世界鎂光燈的浮華,他們幸福地扮演著童話,於是便以為這真的是童話。而銀幕倒映的,曾經風華絕代的女子,憔悴懊悔,猶如平凡的婦人。

故事到這裡,堪稱精彩。巧妙的衝突設定,步步升級,從疲憊,到不快,到抑鬱,到爆發,王子和公主終於被劇情的利箭,穿透了一層層華服宮殿、珠光寶氣的包裹,直到羞恥地裸露出,真實的自己。如果這是一部後童話時代的黑色幽默,到此為止,也算上乘。但遺憾的是,這也是影片從優轉劣的一條分界線,作為一部弘揚正能量的正劇,衝突過後,我們不得不迎來老套的和解。

這裡出現了一個人物,神父塔克,總在格蕾絲困惑落寞的時候出現,扮演著她的仁慈智慧的精神導師,彷彿上帝的投影。格蕾絲問“你相信童話嗎?”,神父說“我相信幸福都是來自於磨難。”,接著展開了教科書般的長篇說教“希望嫁入王室的人,實際上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你必須要接受一種文化,與你熟悉的地方相差十萬八千里。你是誰,格蕾斯·凱利,電影明星,你創造了她,你讓她走路的姿勢更加美妙、說話的語調更加完美,你做到了。但現在你只是個家庭主婦。你來到自己是為了扮演生命中最偉大的角色,那就是尊敬的摩納哥王妃格蕾絲殿下。”最後他指指螢幕,下了結論“那是童話,不是愛情。真正的愛情意味著責任,而童話,故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

好吧,謝謝給觀眾送上的心靈雞湯,但我們看的是電影。導演的手持式移動長鏡頭,女主角細膩微妙的表情變化,都無法拯救讓人瞬間出戲的說教感,我一向主張,把道理演出來,而不是說出來。如此刻意地敘述,讓前面敘事可圈可點的電影,頓時減分不少。

後面的劇情,更是俗套誇張。王妃聽了塔克的勸說,決心融入丈夫的世界,用心學習扮演一個稱職的王妃。於是惡補課程,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學會了摩納哥歷史、傳統、禮儀、法語、演講等技能。並深入群眾,幫商人賣東西、給士兵送點心,成為了人民愛戴的好王妃。同時,發揮了她敏銳的觀察力和推理能力,為丈夫揪出了藏在摩納哥宮廷的法國間諜。最後,邀請各國領袖共聚一堂,席間,發表了動人的演講,“我相信,愛會戰勝一切,愛會讓一切最終走向正確的方向。”聽完,全場掌聲雷動,咄咄逼人的法國總統也忍不住讚美,這是美國的阿佛洛狄忒。於是,一次滅國的危機,被格蕾絲王妃化於無形,她也贏得了丈夫的愛。

本來,一個後童話時代的故事,應該是一個“褪瑪麗蘇”的過程。影片的前一半,確實是這樣做的。後一半,刻意安排了“上帝”塔克和“魔王”戴高樂兩個角色,在他們或正或反地推動下,瑪麗蘇光環重新回到了格蕾絲王妃的身上,這回更大,也更閃。

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Selina2014-06-22 20:26:15

電影拍成了放在哪個王妃公主上都行的故事,說好的Grace Kelly呢

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知乎使用者2014-10-07 08:30:56

真實的歷史背景,精煉深刻不乏幽默的人物對白、美不勝收的場景和服飾等,展現出精緻的《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內心的激烈衝突,透過大量的特寫鏡頭表現出來。婚後的各種危機,使王妃開始不斷切換自己生活的身份和定位,用她的智慧幫助她的國和家走出困境,把女性的“美”表現到極致。

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匿名使用者2015-05-11 08:10:27

Grace of Monaco

影片講述了當年好萊塢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Grace Kelly嫁給了摩納哥大公雷尼爾三世之後的故事。

典型的商業片的節奏,雖然牽扯其中有愛情,陰謀,政治,勵志。但每一樣都沒有淋漓盡致,和看公主日記的區別也不是很大。不過不得不說妮可基德曼有點神似凱莉。

電影給我的感受就是,好萊塢巨星嫁入了皇室,但並非代表兩個人的愛情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相反正因為美國人和歐洲人價值觀的不同,自由獨立和注重形象的皇室而產生了矛盾。

影片中格蕾絲最一開始雖然息影,但沒有徹底的放棄好萊塢的藝術事業,心中矛盾不堪,痛苦非常。雖然盡力的去做好王妃的角色,可作為自由的美國人,她接收到的教育卻與王室需要的禮儀格格不入。她自己也並沒有真心的去感受如何做一個王妃,因為這時的她心裡其實也只有她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嫁入皇室,作為一個王妃的意義。

影片中期,矛盾顯現出來,疑似內部的篡權,外部有法國給予的巨大壓力,本來為全世界稱道的愛情也近乎支離破碎,無法轉圜。

但主角的光環迫使她領悟到,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於是她用美國式方式去改變這些,去捍衛一個內屬於自己的家庭和國家。

其實影片傳達出來的,還是有些美國主旋律的灌輸,尤其是最後的演講,相比很多同樣有演講片段的電影,顯得嬌柔做作,那一刻就好像是趙寶剛附體。相比AlPacino在《聞香識女人》中最後的學院演講,顯得有些牽強和稚嫩。

但影片的構圖,色調我都很喜歡。也成功的講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有得必有失,但要看你怎麼去想和做。

格蕾絲是一個好萊塢巨星,是一個演員,她對舞臺是有眷戀的,對藝術和自己是有責任的。但抱著這樣的想法下去,畢竟是痛苦不堪的,作為王妃沒有登臺的先例。格蕾絲在最初只是想著要去盡一個母親,一個妻子,一個王妃的責任。而非熱愛這個生活舞臺所賦予的角色。當把視野放大,著眼於生活,她會發現更大的自己,整個世界都是她的舞臺。

當她發現了這一點,認真思索後轉變了自己的態度,認真的投入了自己是摩納哥王妃的角色後,她發現了原來這個角色比所有的好萊塢角色都要有挑戰,而舞臺,是整個王國乃至世界。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很多困擾。但大抵是不能適應角色的轉變,畢業了還以為自己是學生,當媽了還覺得自己是少女,還停留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去適應變化,結果只會徒增煩惱。

最後還是想吐槽一下妮可基德曼,真的有點像格蕾絲凱莉呀,雖然感覺上還差了點。

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

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

如何評價電影《摩納哥王妃》?Jiang2020-12-11 23:59:28

偏個題,原來摩納哥的國土面積只有2平方公里,3萬多口人,漲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