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對人類歷史的社會形態分類,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一共五種。雖然我不完全認同這種理論,但是我認為,這種分類的核心思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一點對是極具解釋力的。撇開原始社會(最初形態,很難用一般規律解釋)和社會主義社會(純理論,難以達到),在奴隸社會,自然資源豐富,體力勞動是唯一生產方式,所以人的體力勞動代表最強的生產力,這時統治階級為了獲得最大利益,不惜將人作為奴隸。到了封建社會,人口增多,然而土地確是有限的,這時土地無疑成了最重要了生產要素,只要控制了土地便能最大化獲得利益。到了

資本主義時代

,生產力的進步導致透過資本僱傭人和積極採用新技術,使得生產力得到大幅提高,這時只有大量資本才能夠獲得這兩項生產要素,此時資本是稀缺資源,所以從資本成了稀缺資源,想要獲取更多利益就得掌握足夠多的資本。

上面的分析看似很符合現實,也符合現在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可是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有一點很奇怪,很彆扭:奴隸如果不讓他勞動,不會為奴隸主帶來任何價值;土地不讓人耕種,那土地也不會對地主帶來任何價值,然而資本呢?任何人都可以拿著它直接到市場換取任何可交換的東西!並且,資本作為貨幣,從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一直在市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何以今天我們要用“資本”

主義’社會

來形容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對一個理論來說,這些瑕疵無疑是致命的。

上面是從生產力上的不合理,那麼生產關係上有沒有不合理之處呢?我們看到奴隸社會到

封建主義社會

,人身得到自由;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人擺脫了土地的束縛,成為“自由人”;然而從早期資本主義到現在呢?除了物質進步有任何實質性改變嗎?按照現在的制度可預期的未來會有實質性改變嗎?還是說已經不需要改變了嗎?

如何合理的解釋上述情況的不合理?我認在初期,是一種時代侷限性的體現,然而到了現在,則是變成了企圖強行用不合理的方式去解釋一切經濟規律。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的稀缺導致人們忽略了其他要素的重要性,最關鍵的是資本的易量化和其他要素難以量化,其實對當時的研究者來說,選擇資本作為基本研究物件也是合情合理,因為在其他要素影響還不是足夠大之前,研究結果還是比較正確的反映實際情況。但是現在呢,面對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人類整體精神狀態的普遍不良,對環境資源的無節制消耗,主流經濟學家似乎圖有解釋之力,毫無招架之功。我有些理解這種保守,歷史告訴我們激進的代價是多麼慘烈。在某種程度,這種保守是某種本能,也是某種善良。但是人類總是要進步的,過度的保守就是為惡了。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資本就不應該代表先進生產力,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從上文的描述,其實已經體現出來,科技才是這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的真正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本來應該叫“

科技”主義

,而資本主義作為描述

科技主義

早期的形態的詞語用作過渡之用,還是比較合理的。

當要把當前社會定義為

科技主義社會

,必然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比如如何讓大部人能接受這種比較大的改變,如何計算科技的價值,如何分配這些科技產生的

利潤

,這是否會引發生產力的倒退。這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點,下面一一分析,表明其合理性與可行性。

要讓大部分人接受其實理論上並不太難,科學技術不是天生的,是一個個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用心血和智慧積累出來的,現代社會對智慧財產權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用別人申請專利了的東西是要付錢的。可是對產權過期的呢?但是智慧財產權為什麼會過期呢?很明顯,既保證了產權擁有者獲得足夠利益,也為了讓它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沒有人會反對這種做法。但是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是全部免費,任何人用都可以,第二種用的人都收費,但是得到的利益以某種方式平等給全人類。很明顯,第一種方案簡單但是不公平,第二種方案麻煩但是公平。一開始無疑第一種方案更好,但隨著科學發展越來越快,科技存量變得越來越大,這種不公平顯然被放得越來越大,並且這將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對此的詳盡討論見我另一篇文章《科技進步導致的市場配置畸形》),我認為現代社會早已過了兩個方案的平衡點,我認為有見識有良知的人都應當認同這一點,這個社會有必要換第二種方案了。

計算科技的價值這個問題很複雜也很具體,很難簡單得出結論,我認為這是經濟學家們應該重點研究的方向。不過我還是想說一點的看法,科技的價值計算完成後,應該乘以一個係數,這個係數應該是動態的,結合各個因素的,促進社會良好發展的,當然針對這個係數和這些因素,要與時俱進的制定合理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良好的調控作用,這是科技主義最關鍵的一環。

其實分配的倒是比較容易的,其實可以參考北歐的“國家福利模式”,並不把這些錢全部直接發給公民,這樣反而有害,而應該是用在福利保障,公共建設,環境保護這些上,這我覺得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人與自己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最後說到生產力倒退,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說法,“生產力迴歸合理”。現代主要國家,都已經普遍生產力過剩,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連發展中國家的我國,也提出了“

供給側改革

”以應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據此我認為,基於大部分人正常生活的需求來說,生產力已經過剩,那麼現在很大一部分生產力,應對的是“非正常”的需求,這裡的非正常指的是

商業社會

創造的消費需求。隨著社會整體生產力發展,正常需求有限,那麼必然有更多生產力投入這種非正常需求,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這是商業社會的基本邏輯,要創造需求,就必須先向社會投放各種資訊,無論廣告還是其他,就是為了給你灌輸這個觀念。但是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社會充斥這些雜亂的價值觀不是一種汙染嗎?我們要被這些東西牽著鼻子走嗎?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其實我不是完全反對這些東西,有些東西也有一定價值,但是總的來說這種生產力大量用來滿足非正常需求的情況是對社會非常有害的,必須遏制,而且有理由認為生產力倒退的那一部分絕大多數是用於滿足非正常需求的生產力,因為正常需求就是“剛需”,不愁賣不掉。所以整體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降低,換來人類整體的進步,這不合理嗎?

對現代社會現象的批判的聲音多不勝數,對

當代社會

讚揚的卻似乎只有物質對比的滿足,這真的沒問題嗎?無論如何,我認為這個時代是,也應該,也終將是“

科技”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