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有那些? 羅羅諾亞·嵐 3級 2008-04-17 回答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九齡:為9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 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二八:為16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有那些? 靜聽風過 7級 2008-04-17 回答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面板。。又人到暮年,面板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有那些? ... 9級 2008-04-17 回答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有那些? 臘月初八 5級 2008-04-17 回答

孩提是指二三歲之間,還在襁褓裡的幼兒。也寫成“孩抱”。《孟子·盡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黃口是指十歲以下。《淮南子·汜論訓》中有“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陶淵明《榮木詩亭》“總角聞道,百首無戍”。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杜甫《贈別》詩中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中有“束髮而就大學”。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夾住,表示已經成年。《禮記》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風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論語》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論語》“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論語》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歲。《唐詩紀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歲。杜甫有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因這句詩,稱七十歲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歲。《聊齋志異》中有“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矣”。

期頤指一百歲。《聊齋志異》中有“兒福相,君亦期頤,更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