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31 回答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

具體的形成原因如下:

日食是在同一直線上的太陽、月亮和地球之間,月亮把太陽光擋住,致使地球上的區域性地方,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陽或只看到殘缺的太陽,太陽完全被遮住稱為日全食,遮住部分稱為日偏食。

而月食,是在同一直線上的地球把太陽光遮住,致使在晴朗的夜空,月亮也變得黑黑的,同樣月食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由於人們不瞭解月食的形成原因,迷信地認為發生月食是將要有大的災難,因此古時人們把月食叫做“天狗吃月亮“,現在我們知道,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線傳播規律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

古時候,人們不懂得月食發生的科學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樣,對月食也心懷恐懼。外國有人傳說,16世紀初,哥倫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買加,與當地的土著人發生了衝突。哥倫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個牆角,斷糧斷水,情況十分危急。懂點天文知識的哥倫布知道這天晚上要發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來,就不給你們月光!”到了晚上,哥倫布的話應驗了,果然沒有了月光。土著人見狀誠惶誠恐,趕快和哥倫布化干戈為玉帛。

月食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像,指當月球執行至地球的陰影部份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現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曆15日前後)。要注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月食的分類

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於月球的2。5倍。所以當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即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發生月偏食。

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由於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極輕微減弱,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況下,由於較不易為人發現,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

另外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

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透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透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月食的過程

月全蝕後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

正式的月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

初虧:標誌月食開始。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的西邊緣內切,月球剛好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內。

食甚:月球的中心與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東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內切,這時全食階段結束。

復圓: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外切,這時月食全過程結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於食甚時月輪邊緣深入地球本影最遠距離與月球視經之比。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月食與科學研究

月食現象一直推動著人類認識的發展。

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中國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都提出過透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一直透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

日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天賜百福 1級 2013-10-31 回答

日全食 日全食絕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大約每一年半就在世界的某個地方發生一次日全食。當發生日食時,月球正執行在地球和太陽中間,月球橢圓形的影子投影到地球表面。由於地球和月球都在運動,所以月球的影子以很快的速度掃過地球表面。在投影掃過的區域內,人們就可以看到日全食。掃過的這片長條形區域成為全食帶。由於全食帶很窄,一般僅有200公里左右,所以對於在地球上某一特定區域的人們來說,要約300年才能見到一次日全食。 日食的開始是默默無聞的。在太陽的西邊緣,由月影產生一個小小的缺口,這意味著月球已開始侵佔太陽表面了。這個小缺口在逐漸增大,直到約一個半小時後,太陽的表面幾乎完全被侵佔,只剩一條娥眉月形的亮帶。以上構成了日食的偏食階段。接下來直到全食發生的幾分鐘是很壯觀的:氣溫驟然下降、天空變暗、群星浮現、一團淡黃色的薄霧籠罩著遠方的地平線。鳥兒們由於突然來臨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處亂躥尋找著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剎那間肅靜了下來。當窄窄的彎月行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成為“貝利珠”。其實,早在英國天文學家francis baily 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之前,美國天文學家samuel williams 就觀測到並對“貝利珠”這一現象做了解釋。 在全食期間,人們就可以看到太陽的外層大氣。這層大氣稱為日冕,顏色象白色的珍珠,有纖維狀的羽毛似的特徵物。難怪古埃及人把太陽看做是有翼的。有可能是他們在觀察了日全食後來這樣推測的。 如果你用個天文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你就會看到日冕中奇妙的景色。很可能在太陽的邊緣看到粉色的日珥。日冕和日珥都是太陽活動的重要特徵。偶爾還能看到亮粉色象噴泉似的日珥從太陽黑子的邊緣噴出。在日食發生的幾分鐘內,這些日珥看上去是不動的。環繞在太陽周圍的日冕本身,就是太陽激烈活動的結果。 在全食期間,通常會看到日冕延伸到2個或多個太陽半徑的地方。一次日食和另一次日食所看到的日冕的形狀是不同的。我們已經知道日冕中有一種簇狀的結構是由太陽內部及太陽黑子處的強大磁場引起的。在太陽黑子極小期,它在赤道處表現為長條狀,在兩極為刷子形的纖維狀。在太陽黑子極大期,日冕幾乎成對稱分佈,有點兒象大麗花瓣的形狀。 日食的觀測 日食的觀測方法有多種。直接用肉眼觀測是很危險的。在每次日食的時候,總有些人因用肉眼直接觀測而使視網膜受損。人的晶壯體象凸透鏡一樣把陽光聚焦在視網膜上。當直視太陽時,會燒傷視網膜,損傷視力,嚴重者可導致失明。在偏食階段,你可以用望遠鏡投影的方法來觀看。小孔成象法、在臉盆裡放稀釋的墨水法也可以觀看。最普通的方法是用燻黑的玻璃,磁碟盤芯,照相底片或焊工的防護玻璃。 當全食發生時,你就可以用肉眼直接觀看了。這時太陽的光亮已降低到滿月的程度。月球象個黑盤子擋住了太陽的光球。唯一可見的是太陽的日冕,一個非常漂亮的太陽外層大氣。 全食、環食和偏食 只有當太陽的本影投影到地球的表面時才會發生日全食。由於月球的公轉軌道也是橢圓形,只有當月球執行到近地點時,日全食才有可能發生。全食持續的時間短到幾十秒,最長也不過7分鐘。利用現代的高速噴氣飛機來追逐月影可看到長達幾個小時的日全食。在月球執行至遠地點處,月球的影錐不能達到地球。月面看起來要比日面小些。如果這時發生日食,在太陽的邊緣會餘留一圈亮邊。這稱為環食。環食是很有趣的,但遠比不上全食的美麗和壯觀。全食和環食均稱為中心食,因為這時地、月、日三球成一線。 離全食帶或環食帶不遠處的居民將看到偏食。偏食在地球兩極是常見的,這時月影靠近但不接觸地面。全食和環食大約每1。6年發生一次。偏食僅1。33年就發生一次,但它對科學研究並沒什麼重要性。 月食 日食發生在新月時,也就是農曆初一左右。相反月食發生在每月十五左右的滿月時。這時,月球執行進地球的陰影中。由於地球在月球軌道處的投影總比月球大,所以月環食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月全食每13。5個月發生一次,月偏食的情況少些,約22個月一次。儘管月全食在發生頻率上比日全食少,但對住在某個地區的人們來說更有機會看到月全食。為了觀看日全食,你必須到那窄窄的全食帶中去,而對於月全食,只要是處於面對月球的那一半地球的人來說都可以看到。在月食時,地球的陰影逐漸蠶食掉月面,使夜空變暗。由於地球大氣層對光線的散射作用,使太陽餘光可照射到處於地球陰影中的月球上,從而日全食時的月面不是全黑而是呈現一種古銅色。即使僅透過一個小望遠鏡,看到的月面也是非常漂亮的。對任一年,都會至少發生兩次日食,最多發生7次食:五次日食兩次月食或四次日食三次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