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停滯

帶著隱憂,華語流行樂壇終於來到了90年代末。

這個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

華語樂壇

第一次停滯的時期。

只不過這個時期與我們平時所想的有所不同。雖然很多人說那個時期,市場上都是所謂的苦情芭樂。但是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當時市場上的音樂各種各樣的都有,搖滾的,爵士的,民謠的等等,五花八門。

苦情芭樂

雖然好賣,但是一樣有相當多的其他型別的音樂在市場上大放光彩。

那麼為什麼還會給人以停滯之感呢?

因為一切似乎都到頭了。

我們回顧當時,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的音樂型別真的多,什麼都有,可是幾乎什麼都是剎那煙花。比如說rap,

尹相傑

就唱過,然後呢?沒有然後了。(注:尹相傑唱的rap,沒有風也沒有浪,今天就吹成了rap教父了。不是唱的早就是教父,得有成績,要麼這個東西是在你手上成型的,要麼這個東西在你手上發揚光大的,這才叫教父,不然的話最多隻能稱之為先行者。)

在比如說布魯斯,一樣有。民謠,大火。然後呢?都到頭了。什麼叫到頭?就是新的音樂沒起來,還是在舊的圈子打轉轉。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樂風格太多了,誰知道能火那個?到了90年代也快10年了,市場都清楚了,該嘗試也都嘗試了,什麼能賣錢什麼不能賣錢也都知道,不要說什麼藝人不思進取,辛辛苦苦寫歌唱歌編曲做音樂最後連個水花都看不見,時間長了誰都受不了。所以最後,以資本加持的香港音樂就逐漸退卻,確保足夠的盈利。同時藉助無與倫比的可怕資本力量,再推一個新四大天王出來,按照邏輯推論,怎麼著也能賺個4、5年。

臺灣其實也差不多了。但是好在臺灣素以原創著稱,資本的力量更多的是投向了原創而非名號。作為流行音樂,資本在幕後做大佬是必然的,即便如此,資本投資的方向總還是有區別的。也不能說香港資本就不重視原創,前文也說了,香港的四大天王翻唱沒有那麼多,基本上都是幕後人員的原創。但是為什麼最後香港會變成如今痛斥翻唱的眾矢之的呢?

因為香港的資本太強大了。

天王天后

也好,音樂電影也好,都徹底淪為了一種牟利的手段,只要這個人的名號立得住,音樂還是電影還是別的什麼,都是浮雲。過了幾年過氣了,在扶持一個就是了,況且,往深了說,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公司背後的大佬可能就那麼幾個,可能還共同扶持一個天王天后,說白了都是一家人,不怕競爭。

而臺灣的資本沒這麼強大,想要牟利,就要立足長遠,最好是開一個細分市場,直接賺取壟斷利潤,或者是超過市場上的其他人,賺取超利潤。指望著像香港那樣造勢,靠名號賺錢,早就被擠兌死了。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更加重視在音樂上的創新和發展。

然而,突破是需要時間和機遇的。在真正找到方向之前,只能摸索。而摸索的過程一開始並不盡如人意。

也就是說,當時的情況是新的音樂有很多,但是市場接受度普遍不算高;市場接受度高的,卻又已經快唱爛了。進而為了突破又會有更新的音樂出來,但是市場反應又是不盡人意,如此惡性迴圈。或者妥協,即一張專輯中既有苦情芭樂業餘突破的音樂,但是往往又只有苦情芭樂得以被人熟知,那些突破的精品則被忽略。

而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出於成本的考慮還是音樂的考慮,翻唱開始大興。其中宇多田光、

中島美惠

等人都是老熟人了。當然,華語流行樂本身發展就晚,翻唱歌曲也無可後非。但是隨著翻唱的增多,難免就會打擊到原創。更重要的是,而當時的華語流行樂壇缺的不是好歌,好歌太多了。缺的是既新穎、還好聽,既能指導樂壇方向,還能賺大錢的音樂。從日本引進音樂對此幾乎毫無用處。人家下次不寫這種歌了怎麼辦?

這就是第一次停滯。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停滯。所謂苦情芭樂佔據主流,不過是今人追憶下刻的板印象。

星火

雖然形勢如此,但是擋不住真正熱愛音樂的人的腳步,終於會迎來一個新時期。

當然,那個人還要等等才能登場。畢竟還有幾個關鍵人物需要我們說一說。

先說第一個,

張雨生

再說張雨生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另一個事情,輩分。

人,總是喜歡講究個

排資論輩

,中外盡然。但是既然要排資論輩,那麼怎麼算輩分就是大事,給人算高了吃虧,算低人家吃虧,所以有一個比較公允的方法是非常需要的。

但是娛樂圈也好,樂壇也好,畢竟不是相聲行,論資排輩沒那麼嚴格,一般都是約定俗成。就我個人的總結來看,大體上,以出道(傳統歌手一般以參加比賽且簽約或發行第一張專輯、單曲為準,網路歌手不好衡量,一般以上傳第一首比較正規的作品為準)的年份為準,差不多5年或者10年之內都算同輩(八十年代初則是習慣性以5年為一輩)。特別是95年以來,基本上是以10年為一輩。例如,陳奕迅95年參加比賽並且簽約公司而正式出道;

張惠妹

雖然92年就參加了比賽但是直到96年才正式簽約;周杰倫2000年發行第一張專輯,但是之前已經在幕後幹了幾年了;林俊杰1999年簽約海蝶,但是一般認為他是2003年發行《樂行者》才正式出道;再比如2002年正式進軍歌壇的潘瑋柏等等,基本上都是習慣於把1995-2005年之間的這一批歌手作為一輩人。而許嵩2006年方才在網上上傳了一些比較正規的作品,雖然就差了一年,但是也往往把許嵩作為下一輩的人物來看待。

但是在80年代初,則習慣以5年為一輩了,像羅大佑李宗盛都是在80年代初出道的,自然是平輩,張雨生在88年出道,所以小了一輩。但是在85年到95年之間,似乎開始了10年為一輩的標準,比如張宇和張雨生、

任賢齊

等人,就可以視作平輩。

而到了最近幾年,似乎又開始以年齡作為判斷標準,大體是80後、90後、00後為標準。

總之論資排輩的方法比較混亂,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觀點,並非權威觀點,但是以上也是我總結了一些媒體、個人對輩分的看法的結果,大體還是可以採納的,當然具體到個人看法會有不同,每個人對輩分的觀點也不同,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取一個約定俗成的觀點即可,不用過於的糾結。

而張雨生1988年即發行專輯《天天想你》,顯然算得上是前輩人物了,論起來,其實也就是比李宗盛羅大佑他們晚了3、4年(羅大佑1982年發行

之乎者也

,李宗盛82年就有《木吉他作品全集》),比後來大火的張宇等人的出道時間都早一點。只不過張雨生去世的時候,才31歲,時間定格在了張雨生最精華的年齡,所以才總有人感覺張雨生的輩分不算高,其實是和張宇一輩的了,算陶喆周杰倫他們的前輩。

這只是單純的排輩分而已,並非評價個人水平高低。

張雨生的音樂特點,超前多變,並且繼承了前輩羅大佑等人的人文關懷,最難得是張雨生有著相當天賦的好嗓子和相當高的唱功,可以說沒人知道他的未來到底會如何。

張雨生提拔了張惠妹,並給張惠妹寫歌、寫詞、製作專輯,再加上張雨生為其他人所寫的歌曲,已經證明張雨生有足夠的去駕馭商業化歌曲。但是其本人在自己的專輯中則不願意做過多的妥協,導致了容易曲高和寡,甚至出現了某一張專輯過於晦澀的銷量不佳的情況。

張雨生的存在使得當時的華語樂壇更加多元、色彩更加豐富。張雨生探索著音樂的前沿,一定程度上為後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第二個人,也是老熟人了,陶喆。

作為華語流行樂壇最早玩R&B的音樂人之一,早在1995年,就為

陳淑樺

的《淑樺盛開》創作了5首R&B風格的音樂。

之後陶喆以其才華,逐漸走向臺前。隨著1997年發行個人第一張專輯《

David Tao

》之後,陶喆迅速走紅,並在次年獲得最佳專輯製作人和最佳新人兩個獎項。奠定了自己在華語音樂的地位。這張專輯被認為是很純正的美式R&B音樂。其實,這個時候的陶喆玩的R&B也是經過自己改良的,但是一般認為更傾向於純正的美式R&B。

陶喆引進了R&B音樂之後,透過為他人制作歌曲特別是自己專輯的大成功,拓展了當時聽眾的審美內容,也表明R&B這種音樂風格在華語流行樂壇是有市場的,對後來的某個青年和華語流行樂壇影響頗大。

陶喆無愧為華語R&B教父。

第三個人就是王力宏。只不過這個時候的王力宏還在唱別人寫的歌。

說起來,王力宏和林俊杰(臺下等一下,晚點再叫你,誰讓你2003年才發行第一張專輯)有一點特別像,就是出道之初,被公司坑了。林俊杰的事情到了他的時候再說,先說王力宏。

王力宏從美國回臺灣探親,之後被星探發現,旋即簽約。之後開始了演唱事業,但是在初期相當不順。公司對王力宏的定位是偶像。雖然也讓王力宏演唱自己寫的歌曲,但是我們都知道,除非是已經相當水平的歌手或者自立門戶,不然的話公司是會改歌的,並且公司也是會選歌的。

公司對王力宏的人設就是“小張學友”,選歌等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98年,王力宏不忍了,改簽索尼。索尼畢竟是大公司,一眼就看到了王力宏的才華,決定給王力宏足夠的音樂自由度。這下子王力宏總算舒服了。他沒有愧對索尼,1998年的《公轉自轉》,首周銷量破10萬,成績喜人。專輯中,王力宏的才華顯露,成為

金曲獎

最年輕的歌王。這張專輯,王力宏對R&B的掌握已經較為純熟。而1999年的專輯《不可能錯過你》則大賣百萬,確定了王力宏的地位和影響。但是這張專輯中的一首歌還和另一個故事有關,我們下一篇再說。

當然,現在的王力宏其實還算是積蓄階段,2000年才是他爆發的時代。

說起來香港樂壇好久沒說了,不過沒關係,後面香港樂壇的存在感會更低。

90年代末的香港樂壇在幹什麼呢?在思考到底誰能接張學友的班、誰能接四大天王的班。陳奕迅?謝霆鋒?還是別人?沒錯,他們都很厲害,那個都是一流乃至頂級的人物,假以時日都能堪比

四大天王

。可是誰也沒想到,那個人的出現,讓一切都落空了。香港樂壇即將盛極而衰。

1990年代末是香港樂壇四大天王統治力下降的時期,臺灣樂壇則是新人湧現,新的音樂也在孕育,但是樂壇的情況卻呈現出混沌不明的狀態,沒有人知道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裡。所幸陶喆等人已經將華語樂壇的星火點燃,只待烈火燎原。

總的來說,90年代中期之後,華語流行樂壇陷入了停滯、混沌的狀態,但是星星之火早已存在,未來的燎原之勢也不在遠。

2000年轉眼就已經到了,誰也沒有想到的一個人出現了,他將完成烈火燎原的壯舉,成為2000到2010這十年的主角,更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