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喜歡這本書。

“我們仨失散了”是大前天半夜看的。讀著讀著禁不住落淚,窩在被窩裡面難過地眼淚一大滴一大滴地融進頭髮裡。

楊絳

老師的文字真的有種魔力,我彷彿跟著她一起進入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奇怪的

客棧

,奔流不息的河流與船隻,夜半的夢境……在這夢裡一切都怪得很,又似乎都真實得合乎情理。

白天,

鍾書

住在船上,隨著河水不停漂流,她每日不停地追趕著他照顧著他,他卻日漸疲憊衰弱。

晚上,她的魂魄變成夢境,飛到處在

病痛

中的女兒身邊,心疼著她關心著她,卻只能看著圓圓夜夜走向蒼白而無能為力。

最後,他們都離開了,只剩下她一個人在這世間尋覓著,只剩下她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

接下來是漫長而瑣碎的回憶。

讀書札記:我們仨 楊絳

讀書札記:我們仨 楊絳

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無數瑣碎的小事,像是退潮後留在沙灘上的小石頭,她一點點如數家珍般清點著這些石頭。平凡普通而又流光溢彩——他們留學時的生活與學習、將圓圓生下後的家庭記憶、他們仨的分分離離……

我很羨慕他們的生活狀態。兩人時可以相對無言一齊讀書求學,可以相互陪伴一起出門“探險”,他們如此不同,卻也又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再加上圓圓,他們仨是一家人,只要他們再一起,再苦再難的日子都活得有滋有味聲色俱佳。

一家人同甘共苦,亦師亦友,相互扶持,在那漂泊動盪的世界裡活得如磐石般堅定,在那苦澀艱難的日子裡過得如陽光般燦爛溫馨。

我真喜歡那種溫暖,只要他們在一塊,便一切都戰無不勝,一切苦都能以樂相伴。哪怕三人分隔異地,他們的心,他們的靈魂仍緊緊連在一起。

這種羈絆是融入血肉,深植於心髒的。當鍾書和圓圓離開人世,楊絳的心也變得血肉模糊。她再也沒有家了。

讀書札記:我們仨 楊絳

讀書札記:我們仨 楊絳

一切的悲傷,都無過於靈魂相交、人生接軌之人間的

生離死別

這本書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哪怕是文革、反右、戰爭在那白開水似的筆觸下都變成了無所謂的過去的陰影。唯有這別離她寫得色彩強烈、讓人無比心酸難過。

那些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歡笑,他們的陪伴沉甸甸地積在心頭。我相信楊絳老師在寫下這些回憶的時候定是悵然與懷念中含著著淡淡的笑的。

哪怕故人已不再身邊,他們留在記憶中的溫暖與燦爛仍會照亮她。

他們仨像是活在桃花源、活在烏托邦一般,平淡而有趣,這便是靈魂真正享受的生活吧——做愛做的事,愛該愛的人,懷著一顆純粹而敏感的心,去發現寧靜下的喧鬧與平凡中的極美。我也希望我能活出那樣的色彩。

我的生命中也有著很多很多一經想起、便忍不住滿心溫柔滿眼燦爛的事情與人們。趁著他們還在身邊,我更應該懷著感激,懷著珍惜來對待他們。

我的人生還很長,希望到人生的最後時刻,我回頭,也能像楊絳這樣,感到溫暖而幸福。

摘抄:

1。我轉側了半夜等鍾書醒來,就告訴他我做了一個夢,如此這般;於是埋怨他怎麼一聲不響地撇下我自顧自走了。鍾書並不為我夢中的他辯護,只安慰我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2。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我不敢做夢了。可是我不敢不做夢。

3。你叫阿圓回自己家裡去,她笑眯眯地放心了。她眼睛裡泛出笑來,滿面鮮花一般的笑,我從沒看見她笑得這麼美。爸爸叫她回去,她可以回去了,她可以放心了。” 鍾書悽然看著我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4。

三里河

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5。那段時候我們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個天地。

6。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

7。我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的。我們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

8。我們無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9。“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後。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謝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10。我們仍稱散步為“探險”。因為我們在一起,隨處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們還像年輕時那麼興致好,對什麼都有興趣。

11。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做繩子使用。

12。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13。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