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為什麼出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5-22 回答

別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德國作家波爾講過這麼一個寓言故事。一個漁夫在海邊悠閒地曬著太陽。一個旅行者看見了,問他,為什麼不出海打漁去掙錢?漁夫回答說,為什麼要去賺錢呢?旅行者說,賺到很多錢之後,你就能買到大漁船,在船上曬太陽打瞌睡。漁夫笑笑說,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

對這個寓言,有很多種理解,其中之一,是意在提醒人們,財富只是手段,快樂才是人生目的。當一個人揚帆起航開始人生奮鬥時,應該明確方向、目標: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出發?

人生哲理如此,社會發展亦然。最近發生的一些新聞,更讓人覺得波爾的提醒很有現實意義。河北某縣透過對居民拉閘限電來完成控制用電指標,導致社會生活混亂,而節能減排本是為了使百姓生活更加美好;京藏高速公路因為收費站過多等原因造成大堵車,而收費等管理和服務原本是為了交通的便捷暢通。

手段與目的的悖謬,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讓人感到一種戲劇性的“異化”。原本,在事物發展的統一體中,手段源於目的,並且服務於目的。但是現在,目的的價值被虛置,約束力被虛化,手段不僅傷害了目的,甚至能擺脫目的的引導和規範,自成一套新的運作程式,使自身成為另一種“目的”,這就不僅是本末倒置,而是反客為主了。

難以迴避的是,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手段成目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比如,建工程專案是為了促進發展、改善民生,而有的地方卻把發展片面理解成高樓大廈和GDP數字,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水電氣價格的調整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生,而有些部門卻是為了漲價而漲價,完全不顧百姓承受能力;罰款是執法的一種手段,而有些人把執法當作罰款,甚至搞起了“釣魚執法”、“罰款經濟”。

手段何以遊離出本來目的,又何以在現實中找到紮根自立的土壤?人們發現,“不當手段”成為“不良目的”的一系列“魔術”中,最為根本的是利益的變身:公共利益蛻變為私利工具,全域性利益被地方利益遮蔽,長遠利益為眼前利益犧牲。手段變目的,與其說是手段自身的異化,不如說是利益的異化。而正是由於利益的分化和侵蝕,使目的和手段分道揚鑣,南轅北轍。

甘地說過,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事實也多次證明,不正當手段背後,常常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然而,現實的複雜性在於,許多不當手段已經暗度陳倉,卻還要明修棧道,打出正義目的的幌子。某省質監局替問題茶油瞞報,打出了“維護穩定”旗號;陝西某縣用綠漆刷山做面子活,託的是“先進經驗”點撥。對這類“口言善,身行惡”現象,我們既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戳穿其伎倆;也要嚴肅法紀,加強問責,不讓其得逞,樹立起公平正義的導向。

這也從反面啟示我們,“莫為浮雲遮望眼”,永遠不要被浮華的表象所迷惑,而應執著於探求和實現事物發展的“真意”。城市再美,只有成為居民的宜居之所才有魅力;財政再強,只有化作民生的各項實惠才有意義;工程再大,只有作為發展的推動力量才有價值。以這樣的視角觀照現實,思考問題,眼中的世界才會更加真實,邁出的步子才會更加紮實,未來的圖景也會更加清晰。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早就告誡世人:“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今天,我們社會發展的航船正劈波斬浪,高歌猛進。但越是這樣,就越需要我們多一些清醒和冷靜,時時檢視和反思,追問目的,審視手段,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在正確的方向上穩健前行,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