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首先需要理解主人公Gustave代表了什麼。縱觀整部電影,不難看出,Gustave是“歐洲文明”的象徵。

Gustave的出場便是其職業素養的展示,在他的經營之下,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名聲愈發顯赫,甚至很多旅客專門為他而來。Gustave的這份“魅力”,顯然是電影編導在暗示“歐洲文明”曾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但是,命運無常,因為舊愛的遺產,Gustave被牽扯到一場風波。儘管是身處於監獄裡面,Gustave仍然保持著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生活作風”,在送餐的時候將每一位犯人視為自己的客人。正是由於Gustave展示出來的這份“尊重”,讓他得以被一個群體所接受,最終一起逃出了監獄。如果說Gustave在監獄裡的表現是出於一份“職業素養”,那麼他在逃出監獄以後,斥責Zero沒有給他帶香水則顯得不近人情。但這份“不近人情”,又何嘗不是電影編導對於“歐洲文明”的一個“判斷”。再結合著Gustave的另一個慣性行為——不管在什麼場合,都要吟誦詩歌,更是可以確定這就是電影編導的“刻意而為之”。

Gustave將“布達佩斯大飯店”交給Zero,無疑是一種“傳承”的體現。然而,相比於Gustave所面臨的“高朋滿座”,老年的Zero卻處於一份孤單裡面。表面上看,Zero的這份孤單是由於摯愛Agatha的離世,但更為深層的表達在於,電影編導透過展示Zero的處境來呈現今天的“歐洲文明”所面臨的失落。

除了Gustave和Zero之間“看得見摸得著”的傳承,電影裡還展示一種“隱秘”的傳承——敘述。在已經走向沒落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作家偶遇了大飯店的主人Moustafa,Moustafa將自己所經歷的“故事”告訴作家,作家將得到的故事書寫寫來,並以《布達佩斯大飯店》為名,在後世流傳著。

在電影的開端,電影編導更是設計了一個極具象徵的場景——有讀者慕名而來,拿著《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本書,來到作家像面前瞻仰,作家像上面標示著“In Memory of National Treasure”。

從某種角度來說,整部電影的主旨便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傳承”裡被揭示——儘管“歐洲文明”在今天已經不復從前的輝煌,但是仍在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在一代又一代的記憶裡流淌著。

儘管故事發生的地點Zubrowka來自於電影編導的虛構,但是頻繁出現的“年份”卻又在不斷地呈現著“在場感”。在虛幻與真實之間,電影編導完成了一場極具個性化的歷史書寫與表達。

在Zero與作家告別之際,Zero說了一段極具深意的話——“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

或許,Gustave的悲劇性也正來源於此,他明知道他所堅守的一切都將成為“往日記憶”,但他仍以一份他的優雅,苦苦支撐著一份幻象。

張雍

202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