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九個月,終於等來了《我是歌手》。

《我是歌手》早已經是國內當下無可爭議的最好的音樂節目,它的對手是自己。前兩季《我歌》哪季更勝一籌,第三季《我歌》是否能再創新高,各執一詞眾說紛紜。但僅從音樂水準而言,我個人認為第二季《我歌》是在第一季的基礎上有所提升的。 這並不是因為第二季參賽歌手的能力要比第一季的更強,而是隨著節目製作流程的最佳化與製作水準的提升,歌手們在音樂演繹上實現了更大的變化和突破——在風格的多元上、在改編的力度上、以及在音樂細節的精緻程度上。

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音樂?就兩條:花錢,用心。請最好的樂隊、搭出最好的舞臺、然後給歌手最大的演繹自由。在昨天競演結束後播出的《我是歌手》紀錄片裡,第二季冠軍韓磊在採訪中說:「這個舞臺讓我能唱自己想唱的歌」,大家可能一帶而過,但我卻看得頗有感觸。因為即便是成名已久的歌手,在各種演出中也要顧忌許多。總導演、音樂總監、原曲版權所有者的意見,或是樂隊配置不夠、音響條件不好、排練時間不足……任何一個因素都會相當程度上左右歌手的選歌和編曲,而《我歌》團隊,是據我所知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為歌手提供資源支援和創作自由的節目組,或許這就是他們每每能夠和歌手碰撞出更好的音樂的原因吧。

2015年的第三季《我是歌手》,我仍然非常期待,期待頂級歌手能在與頂級團隊的合作過程中,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奉獻出華語樂壇頂級的演出。

一、古巨基《愛與誠》

原曲 bA 大調,音域 bE3 - bA4,有 bB4 的假聲,古巨基現場原調原音域。

《愛與誠》是收錄在古巨基 2004 年專輯《大雄》中的一首歌。整張專輯的製作還是頗有些深意的,把漫畫作為整張專輯的創作線索,從各種漫畫人物的故事切入,去討論情感、陪伴、成長和離別。相應的,在音樂上雖然大體還是傳統港式情歌的底子,但在具體的編曲上還是加入了很多變化,比如用爵士(《史上最強漫畫王大決鬥》)、比如搖滾(《

鐵男

》),而在原版的《愛與誠》中,巴松的出現也讓歌曲多了些戲劇元素,隱隱有了些音樂劇的場景感。

古巨基用《愛與誠》來開場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兩千年後香港歌壇頹勢漸顯,粵語新歌的影響力大幅下滑,拿粵語歌作為亮相曲,是要冒風險的。語言影響著欣賞,而共鳴會決定選擇。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基仔先用粵語歌亮明香港身份,之後就想唱啥唱啥了。

那麼具體到古巨基本場的表現,《愛與誠》放慢了速度,編曲上做減法,走純鋼琴抒情路線,間奏過後也只是用絃樂組強化聲音質感,全程沒進鼓組。演唱上難度不算太高,音色保持得不錯,頻繁的 bA4 不論真假聲完成得都很好,中低音區也維持了足夠的音量和音質,流暢的演出。但本次競演排名靠後也是有原因的:1、第一個出場、抒情慢歌本就在比賽中吃虧,2、觀眾對粵語歌詞存在理解障礙,而此歌高潮部分的旋律線條作為 Hook 句顯得不夠抓人;3、編曲在配器上走抒情質感路線,同時也沒有在高潮升調或者擴寫華彩段落,導致情緒推程序度不夠。幾個因素綜合導致了古巨基本輪成績不高,但這些問題透過選曲和改編很快就能調整過來,不用擔心。

二、孫楠《是否愛過我》

原曲 g 小調,D3 - A4,孫楠現場原調原音域,最後高音有一個 bB4

《是否愛過我》是由孫楠、那英、

梁茫

作詞,三寶老師作曲的電視劇《

像霧像雨又像風

》的主題曲。此曲被我視為三寶老師的流行樂代表作,技法精湛、結構細膩但旋律又不失流暢。沒有晦澀的和聲連線和複雜的作曲技巧,只是那些常見的三和絃七和絃,在三寶老師手下重新組合出來,便連接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色彩——第一次聽此曲,前奏結束後,主歌第一個和絃就起在導七(#Fdim7),然後是小調終止式,在第一句句尾落在小調主和絃,隨即轉為同主音大調(D7 - Gm - G),我當時都聽傻了,這減減七和絃原來還能這麼用啊,這和聲連線得也太漂亮了,情緒一波波襲來,流暢至極且完全不存在調式衝突感。在此一併推薦《像像像》的片尾曲《讓夢冬眠》,由孫楠、

艾雨

演唱,歌曲依舊唯美,而且在旋律線條上讓男女聲巧妙地交織在了一起,堪稱對唱歌曲的寫作範本。

這場孫楠的改編很用心,用貝多芬的《

命運

》的動機作為歌曲的串聯線索,並且還作為織體出現在了高潮段落,從音樂結構上講,是連貫且精緻的。但有待商榷的一點是,《命運》太過深邃而且觀眾太熟悉,把這主題動機基本上原封不動地搬來(連定音鼓都上了)去串聯這麼一首情歌,未免拔得有些過高,和歌曲的設定有些不太匹配。當然,我這些意見已經是優中選優的標準了,孫楠老師改編得很細緻,演唱得很投入,而且很剋制地沒有再炫技,值得肯定,再磨合磨合就能找到感覺了。

孫楠老師作為本季第一位確定參賽的歌手,在賽前卻與觀眾鬧了些小意氣。其實那批四十多歲、在九十年代從混亂荒蠻的內地歌壇中湧現出來的歌手們,都是那種手裡有些絕活心裡有點傲氣的主(不然怎麼從人堆裡衝上來),愛面子、說話直(你看韓紅也挺衝的),而港臺歌手們早被各種娛記們練得刀槍不入滴水不漏了。如今無孔不入的傳媒讓歌手更多地暴露在公眾視野下,明星的真實言行和此前觀眾的想象出現錯位,從而造成誤會和負面公眾印象,這簡直太正常了。孫楠借《我歌》來亮亮絕活、做做姿態,調整公眾形象其實是不太難的(假如他能請到高人負責網路公關的話)。

三、黃麗玲《給我一個理由忘記》

原曲 bA 大調,音域 G3 - bE5,現場版黃麗玲原調原音域,最後飄了一個 F5

黃麗玲是臺灣中生代歌手(30歲左右)中的佼佼者,演唱技巧精湛、能力出眾且基本沒有短板,在競爭最激烈的主流抒情女歌領域中一直成績不錯,而且早早結婚生子並未影響到 A-Lin 的演藝事業,其實力強大可見一斑。

這首《給我一個理由忘記》,委婉優美,情緒對比足夠強烈而又不至於超出歌手的駕馭能力,凸顯了 A-Lin 聲音中的溫暖和堅定,同時能保持足夠的優雅。但我個人感覺這首歌在流暢度上稍稍有點欠缺,主要在於歌曲中大小調切換比較頻繁,且切換點卡在句首,例如副歌第一句「給我一個理由忘記」,之前還是大調的五級屬和絃,在一個小節內就經由

三級和絃

轉到六級(V - III - VIm),而且後來迅速又回到大調(VIm - IV - V - I),掰得有點快了。而且副歌是要頻繁反覆的,每反覆一次都要重現一遍這個在段落首句離了又回的迴圈,不利於情緒的流暢推進。比起《給我一個理由忘記》,其所在專輯的同名主打歌《寂寞不痛》在和聲和配器上更為流暢一些,對於可能不太熟悉黃麗玲的現場觀眾而言,會更抓耳朵。

A-Lin 的現場演繹中規中矩,發揮出了應有水平。編曲方面,前奏有些糙,所有人來《我歌》都是玩命往精緻裡編,可這首《給我》為什麼只用單鋼琴來撐前奏?最後那幾下柱式和絃太粗暴了聽著心疼。原曲裡還是有絃樂的呢,況且又不是像《愛與誠》那樣前半首都是純鋼琴。既然有那麼好的絃樂隊擺在那裡,不用白不用啊,幹嘛把前奏搞得那麼簡陋。

四、胡彥斌《山丘》

李宗盛詞曲 &原唱,bE 大調,bB2 - G4,碰了一下 bA4 。胡彥斌的現場版從 D 大調升到 bE,音域 A2 - bB4,假聲 bE5

《山丘》,李宗盛大哥沉澱打磨十年之作。寥寥幾筆,就把多年的人生感悟,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來,文中有白,偏偏韻腳又極其工整,讓人久久回味又每每能咀嚼出深意。樂句上亦是大巧不工,娓娓道來的主歌,形散而神不散,句子字數錯落不一但吟哦之間又有著隱隱的韻律,聽眾只覺得一氣呵成,甚至察覺不出來主歌第一段有八小節而第二段有九小節。詞曲咬合精妙之至,再由大哥那看淡世事的嗓音演繹出來,還先天加持了諸多如煙往事,絕了。胡彥斌敢用《山丘》這首 2013 年華語樂壇扛鼎之作作為本季亮相曲,勇氣可嘉。

編曲上胡彥斌對於原曲做了不少調整,比如開頭降了 1Key 以保證後面有升調空間,比如稍稍提速,比如調整了間奏的長度及和聲進行。但這些細節只是為了把情緒對比襯托得反差更大,讓現場效果更飽滿一些,而在主體結構和關鍵要素上,胡彥斌大體遵循了原曲的形態。所以總體感覺上雖然胡的版本少了些滄桑(胡彥斌這歲數沒法強行滄桑),但惆悵和堅毅感還是保留下來了。

有一個小細節值得討論。原曲中的 Hook 句「

越過山丘

/ 喋喋不休」中,重排,也是情緒的爆點在於句尾的「丘」字,不斷、但也拖得不長,時值和音量都很飽滿,算是持續音(Tenuto),頗有些老男人惜字如金的感覺。當然李宗盛作為音樂人偶爾客串的歌手,演唱技巧比真正的歌手還是有些差距的,所以在此把高音處理得短促而幹練,也有利於降低演唱難度,一舉兩得,頗為老辣。而胡彥斌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給自己炫技空間,所以胡彥斌把所有的 Hook 句中的最後一個字,都後挪了半拍,並且拖成長音。這個做法目的在於:1、炫技——長拍高音衝擊力更強;2、假如在原曲位置直接拉長,長音和重排疊加又會使得這個音分量過重,繼而影響到副歌旋律線條。所以退後半拍再拉開長音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兼顧了炫技和含蓄。但伴生出來的問題是,聽眾對原曲還是很熟悉的,改編了切分點的 Hook 句總還是聽著有些彆扭,從頭到尾,至少給一段原版嘛。

五、陳潔儀《心動》

原曲 D 大調,音域 G3 - C5, 現場版原調原音域

1999年,我還在上中學,而《希望》(一本早已停刊的青春雜誌,當時在學校裡流行因為它是32開,可以包在教科書皮裡上課看)裡最流行的明星,就有當紅小生金城武,和嫩得出水的

梁詠琪

。也就是那時,我知道了

張艾嘉

執導,金梁主演的《心動》,可我完全不能理解,梁詠琪這麼清純的女孩子,怎麼能失戀呢?怎麼能不結婚就那啥呢?(至於和莫文蔚的蕾絲情節我當時根本沒看懂)。十六年後我聽見陳潔儀重新唱起這部電影的同名主題歌,我似乎理解了。青春的心動太容易被世俗摧毀,但任憑時光如何侵蝕,也抹不掉腦海中的甜蜜。臺上的潔儀靜靜傾訴著,她想表達的我不一定能體會到,但我能從她的歌聲中找到我想重溫的記憶,這也是一種欣賞、也是美好的享受。

具體到陳潔儀的競演,本輪成績墊底是不出意料的。因為雖然我因為《

雪狼湖

》而喜愛陳潔儀,但不得不承認陳潔儀和《心動》在大陸的知名度還是偏低,而《心動》這首歌又太過溫柔婉轉、缺乏情感引爆點,在其他歌手都沒有出現失誤的情況下遭受冷遇簡直太正常了。

再和所有歌手們分享一遍:絕大多數情況下,中國觀眾喜歡快歌、鬧騰的歌、節奏感強烈的歌、高音夠震撼的歌,即便是在對觀眾的

文藝素養

有相當要求、資格稽核極其嚴格的《我是歌手》中(而各大校園歌手大賽只會體現得更明顯)。陳潔儀老師的這首華語中速抒情 4/4 無特殊律動特殊調式低音委婉高音剋制點到即止的走心歌曲,一定是要杯具的。別問為什麼,知道是事實就行了,沒必要再一次次地驗證了。

六、張靚穎《我用所有報答愛》

原曲 G / bB 大調,音域 G3 - D5,現場版 E 大調轉 G 再轉 bB 大調,音域 E3 - D5,假聲飄到 G5

《我用所有報答愛》是馮小剛導演 06 年電影《

夜宴

》的主題曲,譚盾大師的作品,彼時張靚穎還是憑藉超女出道後執意離開天娛的樂壇新人,如今張靚穎已經是華語樂壇砥柱、中生代歌手翹楚。十年過後齟齬已消,如今重回湖南衛視,任由是誰,也不免有一番感慨。而張靚穎選擇《我用所有報答愛》來闡明心聲,也是無比誠懇且得體的。

相比原曲,現場版的編曲基本上沒有動,但開始降了小三度,起在了 E 大調。對比張靚穎兩個版本的音域很有意思,06 年的錄音棚版本(可以重錄、可以修),低音下到 G3 已經很暗啞了,中聲區(D4附近)也比較幹,只有上到 G4 以上,才能比較從容地運用共鳴,保證聲音的彈性和光澤,但高音 D5 仍然不甚自如,尤其是需要漸強的時候,張靚穎會弱進得非常小心。十年後的現場演唱,張靚穎的低音已經下探到了 E3,而且質量比當年的 G3 還要好。高音方面,D5 唱得明顯更為遊刃有餘收放自如,為藝術處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G5 的假聲很穩且收斂,展示了技巧但又沒有破壞歌曲意境,顯功夫。

如何評價張靚穎近年的作品,每人口味不同,暫且放在一邊,但這實打實的兩個半八度的音域,是一節節聲樂課上下來的,是一天天練聲練出來的。即便首輪選曲和演唱都略顯拘束,但我仍很期待對音樂抱有如此執著態度的張靚穎,之後能奉上怎樣精彩的演出。

七、韓紅《天亮了》

原曲 a 小調,音域 E4 - D5,現場版定在原調,高音衝到 G5

《天亮了》收錄於韓紅 2001 年的專輯《醒了》。此曲是韓紅在被一個事件深深觸動之後創作的一首悲憫之作。對於韓紅而言,這不僅是首「人歌合一」的歌曲,更是隱隱改變她生活態度和人生觀的作品。

其實單從寫作上,《天亮了》還是有些可以微調之處的,比如旋律音域略窄,只有七度,可以再走寬一些;再比如主歌部分第一句「那是一個秋天 / 風兒那麼纏綿」,和聲為(Am - Em - Am - Em),頻繁的主屬切換會造成終止感,導致情緒累積不夠連貫,如果把 Em 換成轉位和絃(Am - Em/G - Am - Em/G),或者採用低音下行的和聲連線(Am - Em/G - Fmaj7 - Em)就會讓

和絃張力

累積得比較柔和平滑,把解決感帶來的爆發留到後面(事實上節目中現場版的《天亮了》也是這樣調整了和聲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每首所品都要在結構上無懈可擊,每個聲部都要在排列上最有效率。在真實事件已經發生了的前提下,儘可能快地理清敘事線條,把握住主要情緒,歌曲同樣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因為真實會讓作品更有力量。再加上韓紅比尋常女歌手高出兩到三度的音域,和堪稱「一力降十會」的演唱張力,《天亮了》在釋出後獲得廣泛好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昨晚韓紅的現場演出同樣令人震撼。韓紅團隊對和聲、配器、曲式上都做了修改,充分地利用了絃樂組來烘托氣氛,複雜的

打擊樂

律動也使得歌曲在不改動既有結構的前提下極大地豐富了聲部層次,還請到了大陸第一吉他手

李延亮

加盟,音樂的整體品質遠超當年。而韓紅也不負眾望,發著高燒仍然保持了聲音的通透和爆發,高潮段的 F5 G5 堅定銳利。

《天亮了》這歌雖然感人但不能老唱,而且會很挑演唱場合,所以第一輪就亮出來是很正確的選擇。把該抒的情抒了,把該退的燒退了,韓紅老師接下來且有的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