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爸爸又放大招了。

素有 “充電五分鐘,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如果國寶會說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央視爸爸這些年的紀錄片真的是做的沒得說,越來越好看。

從《舌尖》開始,一直到《

我在故宮修文物

》央視人文紀錄片總是棒棒噠。

就在18年開年之際,CCTV9就推出了這部以“文物”為主角的重磅紀錄片《如果文物會說話》。

豆瓣評分9。1,目前看過的人還不是很多。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但是,各位請看來自B站小夥伴們的熱情。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以及來自豆瓣上網友們的評論。

這才是中國該有的綜藝!簡直激動的哭粗來,點一萬個贊!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看過的都說好,應該是這部紀錄片給人最深的印象。

如此能俘獲眾人心的片子來自一位大神之手,這位大神導演過眾多赫赫有名的高分紀錄片《

故宮100

》《故宮》《我從漢朝來》《China。瓷》《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她就是央視著名編導徐歡,

徐大大

除了有名導加持之外,這部紀錄片的背景也是厲害了,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製作,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這部由國家牽頭製作的節目,水平你們誰還要質疑。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國家涵養,泱泱八千年,文物,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加入文物會說話,它們會告訴我們什麼呢?

《加入國寶會說話》這部紀錄片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

第一季時間為新石器時代到戰國;第二季從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

第三季為

唐五代

宋遼金夏;第四季為元明清。

為了拍攝這部上至史前,下至明清,目光跨越八千年的史詩級鉅製,攝製組足跡遍佈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從全國3,856,268件珍貴文物中精選了100件國寶。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一集一件國寶,而每集只有五分鐘!但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所有的文物都活了起來。

這部號稱看上五分鐘,瞭解八千年的

紀錄片

,人家可不是吹的。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第一件國寶來自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先民製作的——

人頭壺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世界各大古文明的覺醒,大約都是從人像藝術開始的。

在人們開始了新石器時代之後,更多的想法與思想也在不斷的進化,陶手藝也隨之興起。

這尊

仰韶文化

留下的人頭壺,單單從外形上看,很難分辨出男女,但它是那時候大地上遺留下來億萬迷茫的面龐之一。

這件陶壺即是器物,也是人的身體。

寬大渾圓的腹部,似乎隱喻著女性豐腴的身材與生育機能。

說了這麼多,這件來自六千年前的陶器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對不起,答案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如果單從身形看,它應該是一件

盛水容器

但很奇妙的是,這件陶器的出水口是有人像的眼睛和嘴巴構成的,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實用性。

所以,如此隱藏的暗喻可能告誡著世人,這件陶器或許還有額外的功能。

當水會從人頭壺的眼睛裡流出來,恰如淚水流淌。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那些古人參照自身製作出來的器物,有著比它們的製作者更漫長的生命。

幾千年的光陰過去,這些文物的容顏至今清晰。

每當我們看到這些歷史遺留下的文物,彷彿就能看到另一個生命穿越時空,來與今天的我們對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六千年,彷彿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隨著時間的遠去,我們幾乎很少能主動去欣賞那些珍貴的“老古董”,就比如這隻被譽為中華第一笛的——

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出土於上世紀80年代的河南賈湖遺址,它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樂器。

它的出現,源於祖先偶然的靈感。

做笛身的,不是竹子。

是仙鶴的翅骨。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將翅骨鑿孔,一支樸素的骨笛就此誕生。

骨笛的最早作用是先人們吹奏它來學鳥叫,之後吸引獵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生活的消遣,慢慢變成了藝術。

笛子演奏家

丁曉逵

先生用笛聲分別給我們演繹了笛子的“前世今生”!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經過八千年洗禮,當骨笛的聲音響起,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回聲。

陶鷹鼎,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於土,而煉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製陶如塑人,在經過一系列磨難之後,陶土方能成器。”

誕生於6000多年前的陶鷹鼎,是中國遠古陶器最特別的一個。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陶鷹鼎與人頭壺一樣,都來自於仰韶文化,同樣誕生於6000多年前。

但在6000多年前,人們製陶多是以彩陶為主,用途也多作為生活器皿使用。

陶鷹鼎是

仰韶文化時期

,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陶器。

它看上去很萌,大眼睛、小嘴巴,但細看,雙唇緊抿,手背身後,神態端莊。

有一股端正的王者之風。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對於陶鷹鼎這尊陶器的用途,世人至今都覺得是個謎團。

但它的出現,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把器物的實用性與造型性很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陶鷹鼎的代表了仰韶文化最頂尖的製陶工藝,它的製作工藝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陶藝製作的頂尖水平。

沒有一絲廢筆,線條、比例恰到好處,神色栩栩如生。

關於陶鷹鼎這集,可以說是央視紀錄片裡最萌萌噠的了,無論是文案還是BGM,都非常“不央視”了,官方賣萌,對不起,我毫無抵抗力。

這是一隻有著胖胖腿,萌萌噠的鷹。。。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陶鷹鼎表示,胖這個鍋我不背。

哈哈哈,除了陶鷹鼎,《如果文物會說話》節目組還給我們帶來了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龍山蛋殼黑陶杯。

為啥龍山蛋殼黑陶杯會受如此讚譽,接下來,請讓我帶你們一一解析。

這件出土於

龍山文化時期

的陶品,有著最質樸的底色,但杯口的薄度卻僅僅只有0。2毫米。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人類早期文明竟然有著如此高超的黑科技,真是牛的一逼。

不到一毫米的厚度,卻件件是精品。

薄如蛋殼的杯壁,纖細的杯頸,鏤空的杯身,優雅的造型,你指著這玩意和我說它是4000多年前的東西。。。。。

老祖宗們的智慧,我們真的只能望其項背了。

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那麼遠古時期,龍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的呢。

在第一季的第五集中,我們看到了紅山玉龍。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說到

紅山文化

,想必大家都不怎麼陌生。畢竟那麼多講古董,講文化類的節目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過紅山文化的東西。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

紅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玉器。

那時候玉器的造型既“古樸”“稚拙”,又“簡約”“厚重”。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紅山玉龍

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屬於紅山文化,已有五千多年曆史。

它從表面上,玉質光潔,造型神秘,像龍,但又不是龍。

在這一集裡,編導們把從清代開始的玉龍造型往上一路回溯到8000年前,那張牙舞爪的巨龍一點點萌化,彎曲,慢慢變成了

玉豬龍

的造型。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我們彷彿也跟著龍的變化,一下子就回到了那個最遠古的時代。

玉豬龍的樣子分明就是個胎兒。

《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越八千年的紀錄片來了

玉豬龍變成龍的過程就是中華文明由胎兒成長為巨人的脈絡!

文物是活的,它們用最特別的方式把它們的故事講給我們聽。

它們穿越了幾千年而來,內斂而深沉。

我們在幾千年之後,靜靜地等待著它們的精彩。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