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根據

材料力學

的知識,一根承受豎向荷載的梁,它的彎曲曲率的數學意義等於豎向位移的二階微分,而曲率的物理意義是彎曲形狀的半徑的倒數。同樣,

彎矩

除以EI,就等於曲率。對於我們在入門的材料力學裡遇到的問題來說,EI 一般都是常數,所以彎矩和曲率之間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對於鋼筋混凝土梁,EI 就不再是常數了,隨著混凝土的逐漸開裂、鋼筋的受拉屈服,鋼筋混凝土梁的 EI 也在逐漸變化。所以,鋼筋混凝土梁的彎矩-曲率圖不再是一條直線。最簡化的分析,我們取三個關鍵點,將彎矩-曲率圖看作是三條線段組成的折線。這三個關鍵點分別是:

混凝土

開裂、鋼筋受拉屈服、混凝土受壓破壞。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對於鋼筋混凝土梁截面的受彎分析,有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條是「幾何協調」,也就是「平截面假定」。截面在受彎變形之後依然保持為平截面,換言之,應變與離中性軸的距離成正比,受拉區和受壓區的應變圖是兩個相似

直角三角形

第二條準則是「

靜力平衡

」,也就是受壓區的總壓力 C 要等於受拉區的總拉力 T,同時,拉力或者壓力乘以內力臂 jd 要與外荷載的彎矩平衡。

第一條準則處理的是純幾何問題,或者可以說是應變問題;第二條準則應對的則是純力學問題,或者可以說是應力問題。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也就是我們下面要關注的應力-應變關係。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在鋼筋混凝土截面受力分析中,我們採用的鋼筋應力應變是這樣的,先是一條斜線,斜線的斜率為鋼筋的彈性模量,斜線到達屈服點之後,就變為一條

水平直線

。而混凝土的應力-應變關係就沒有這麼簡單了,事實上它是一條曲線。在混凝土的壓應變達到極限壓應變的一半之前,我們可以近似的認為是一條斜線,斜率為混凝土的彈性模量。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對於鋼筋,實際的應力應變關係是左圖這樣的,但實際的混凝土構件中,由於不可能出現太大的變形,所以鋼筋不會出現很大的應變,因此,我們近似採用右邊的簡化關係。也就是忽略左圖中的曲線 cde,代之以直線 bc 的繼續延伸。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不同強度的混凝土的應力應變關係是左圖這樣的,為了應用於設計的工程分析和設計,我們需要用數學來描述這些曲線。如何把應力應變關係用簡潔的數學式子表達出來,這就是一個問題。基於實際的實驗結果,有很多不同的數學描述。比如右邊的 Hognestad 和 Todeschini。Todeschini 相對更為常用,因為它不是分段函式,而是用一個統一的式子來表達應力應變關係,處理起來更為方便。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這麼多的數學模型,規範到底採用的是哪種呢?上面的是 ACI318 的規範,簡單說,隨便你,只要你認為這種數學模型跟實際實驗結果比較吻合。下面的是 GB50010 的規定,給出了具體的數學表示式,採用的是改進的 Rusch 模型,分段函式,第一段是曲線,第二段是水平直線。

這裡也可以體現出一點小差異,很多時候,ACI318 給的是要求和建議,而 GB 規範給的是具體的規定。比如這個應力應變關係,ACI 給的是可以採用任何數學模型,只要跟實驗結果吻合較好即可,這樣,新出現的研究結果可以隨時應用到實際工程中。而 GB 給的是直接的 Rusch 模型,就這樣定死了,新的研究結果要想用到實際工程中,只能能下一版規範的修訂了。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我們比較一下 Todeschini 和 GB 規範採用的改進版 Rusch。我們用 MathCAD 繪製這兩個應力應變關係的圖形。ACI 的抗壓強度採用的是

圓柱體試件

,GB 規範採用的是

立方體試件

,混凝土強度等級 C60 以下,這兩者之間的比值約等於0。79。所以 C30 混凝土大致相當於 3440 psi 的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上圖就是兩者的對比,紅色的是Todeschini,藍色的是改進的 Rusch。因為ACI 用的是

標準值

,GB 的則是設計值,對於梁受彎來說,ACI 的標準值要再折減0。9,所以我們可以對比 0。9倍的Todeshini 和 GB 的曲線。總體來看,GB 規範還是更為保守。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下面我們舉一個算例,採用的初始引數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可能是 ACI 的

保護層

厚度更大、鋼筋強度更高。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直到開裂之前,鋼筋混凝土梁截面都處線上性階段,符合基本材料力學的理論。截面由鋼筋和混凝土兩種材料構成,為了處理更方便,我們把鋼筋轉化成等效的混凝土截面。同樣的處理還出現在鋼-混凝土組合梁的分析中,只不過跟這裡相反,這裡是把鋼筋變成混凝土,

組合梁

是把混凝土變成鋼材。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透過等效變換,把鋼筋轉換為等效的混凝土截面之後,截面由兩種材料變成了同一種材料,截面形狀變為了左上角這個形狀。我們可以得出這個幾何形狀的

慣性矩

和中性軸。應變線性分佈,中性軸處為零;應力與應變呈線性關係,所以也是線性分佈。開裂的臨界點就是混凝土的拉應力達到開裂拉應力。其實這就是個簡單的材料力學中

均質杆件

的彎矩應力分析。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具體的計算如上所示。為了方便比較,我們把最終的開裂彎矩和開裂曲率轉換為公制單位。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而 GB 採用的混凝土受拉應力應變關係略有不同,上面 ACI 的受拉是直接線性關係,而這裡的受拉應力應變是雙摺線,包含了一條

水平曲線

。也就是說,應變仍然是直線,受拉區的應力則變成了斜線加直線。這時候的拉力由三部分組成,三角形混凝土拉應力區的總拉力T1、矩形混凝土拉應力區的總拉力T2、鋼筋的拉力T3。鋼筋的應變與鋼筋所在位置的混凝土的應變相同,也就是鋼筋的總拉力 T3 等於應變乘以鋼筋的彈性模量再乘以鋼筋面積。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因為拉應力區不是線性分佈,所以不能再從幾何形狀出發得出中性軸位置了。我們先假定一個受壓區高度,然後求算受壓區總壓力 C 和受拉區總拉力 T,繼而逐漸調整受壓區高度的大小,使得壓力和拉力相等。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鋼筋混凝土_梁的彎矩曲率_1

對比一下兩種方法的開裂彎矩和曲率的結果,考慮到 ACI 是標準值,所以折減之後的設計值略微大於 GB 的計算結果,GB 要更保守一些。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我們之前也說過,主要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受拉區應力分佈。

RC-1-Beam Cracking eg。pdf 請戳我下載 這個算例的詳細內容。

今天的主要內容是梁受彎分析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材料的應力應變關係、梁開裂彎矩和曲率的求算。下次將繼續屈服階段的彎矩和曲率的求算。

修改記錄:

第13頁靜力平衡表示式有誤,現已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