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著名漫畫家、《櫻桃小丸子》的作者

櫻桃子

因乳腺癌去世,享年53歲。

60後的櫻桃子,以70後的生活為藍本,創作出《櫻桃小丸子》這個大IP,從漫畫,到動畫片、電視連續劇,先後陪伴80、90、甚至00後們成長,這是一個奇蹟。但是面對一個生存率很高的乳腺癌,櫻桃子老師卻沒有再現奇蹟,早早就去世了。

不是說乳腺癌生存率很高嘛,為啥還有那麼多名人因此而故?

回想一下,因乳腺癌去世的名人並不少,有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黛玉”扮演者

陳曉旭

(終年41歲),有歌手姚貝娜(33歲)、阿桑(34歲),歌唱演員

葉凡

(37歲),日本藝人小林麻央(34歲)。這些人除了都是演藝界的名人,還有一個特點:去世的時候都很年輕。

不是說乳腺癌的生存率很高嗎,為什麼還有如此多的名人年紀輕輕就得乳腺癌去世了呢?

一、乳腺癌的生存率真的很高嗎?

2018年1月,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2000 - 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狀況的監測資料[1]。我們可以直觀比較一下不同的癌症的生存率。

不是說乳腺癌生存率很高嘛,為啥還有那麼多名人因此而故?

從資料可以看出,在美國,90。2%的乳腺癌患者在診斷出疾病之後,能生存5年以上;在中國,這個比例要稍微低一點,是83。2%,但也不算是太差。總體說來,

在這些調查的癌症中,乳腺癌是中國生存率最高的癌症。

晚期乳腺癌生存率並不高

乳腺癌總體生存率很高,如果細分一下,早期癌症的生存率高,發現癌症後儘早手術根治,很多患者都有治癒的機會,而

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就相對要低很多,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資料,最晚期的癌症5年生存率只有22%。

總之,想要獲得很好的生存率,必須要做的是接受正規的治療。在儘早發現癌症之後,該手術就手術,該打針吃藥就打針吃藥。

對於櫻桃子的病情和治療情況,媒體上幾乎沒有報道,不知道她已經和癌症悄悄抗爭了很多年。但是對於“黛玉”,報道很清楚:在發現乳腺癌後,因為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她採取了佛系態度,直接遁入空門,結果一年左右就去世了。

不是說乳腺癌生存率很高嘛,為啥還有那麼多名人因此而故?

如果不治療,生存率跟上面的統計數字就沒有關係了,只能參考100年前的資料,5年生存率最多就是20%左右。

“黛玉”那麼年輕就去世,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但是從另一方面,她用生命演了一場經典的戲,從反面告訴大家不積極治療的後果。所有的花都會謝,區別只是有無葬花人,所有的患者,都應該看懂“黛玉”的戲,這才是對她最好的致敬。

所以,

“乳腺癌生存率高”其實是一個不太準確的表達,確切一點,應該是“乳腺癌治療後生存率高”

不同乳腺癌亞型的生存率也不同

即便接受了治療,不同

乳腺癌亞型

的患者,因為可用的治療手段不一樣,生存率也不相同。

根據癌細胞表面表達的蛋白分子,乳腺癌可以簡單分為雌激素受體(ER)陽性、

HER2陽性

、以及三陰性這樣幾種,當然也有ER和HER2同時都陽性的情況。

如果是

ER陽性

,患者在手術後就可以接受內分泌治療,大大減少癌症的復發。

如果是HER2陽性,患者在術後可以接受化療和

HER2靶向治療

,即便是晚期的患者也可以進行HER2靶向治療。

但是,如果癌細胞不表達ER和HER2,也不表達PR, 那患者就屬於三陰性,內分泌治療和HER2靶向治療都不能用,最新的CDK4/6抑制劑藥物也不能用,除了手術,患者只有常規的化療,效果就比較有限,生存率也就不容樂觀。根據媒體的報道,姚貝娜、小林麻央都是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效果確實不好。

二、“名人的乳腺癌都治不好”的錯覺,也許是一種悲劇效應

如果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好,為什麼這麼多名人都無法戰勝病魔?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

悲劇效應

”。大家應該體會到,比較悲慘的事情更能激發人的共鳴,也更容易傳播。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能千古傳唱,悲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因為“悲劇效應”,媒體對於薄命的紅顏會報道更多。

其實也有很多得了乳腺癌的名人,治療後獲得很不錯的效果。

比如宋美齡,77歲時查出乳腺癌,做了手術,幾年後復發,再次手術,然後一直活到了105歲。

#FormatImgID_7##FormatImgID_8#

又比如說秀蘭•鄧波兒,42歲時查出乳腺癌,做了手術切除,然後一直活到了85歲。

再比如香港藝人

汪明荃

,2002年發現乳房有腫瘤,及時做了手術切除,如今過著後中年少女的生活,2018年6月開了“汪明荃50週年演唱會”,7月與

羅家英

到俄羅斯看世界盃,8月28日在微博上慶祝自己的生日!

名人也是人,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名人不會被豁免,也不會更倒黴。不過對於她們來說,治療費用一般不是問題,只要願意治療,名人的生存期相對會更長。

三、乳腺癌的年輕化趨勢是事實,但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乳腺癌年輕化的趨勢。

首先,中美之間乳腺癌的發病率是有區別的。

有研究比較發現,

中國乳腺癌發病年齡的中位數是50~54歲,比美國和歐盟要年輕5歲

[2]。這意味著什麼呢?中國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在50歲之前就查出乳腺癌!有了這個真相墊底,我們就不會太詫異為什麼那些東亞名人年紀輕輕就得了乳腺癌。不過,

為什麼中國的乳腺癌會早發一些?這還是一個未解的科學問題。

除了發病年齡有差別,東西方女性的乳房結構也有差別。這裡說的這個差別,不是罩杯的大小,而是乳腺的密度。如果乳腺的密度太高,在X線鉬靶檢查的時候,一些病灶就變得很不明顯。不幸的是,

東亞女性中高密度乳腺比較常見,導致一些患者未能在早期篩查出乳腺癌,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也會減少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除了東方女性發病比較早,全世界乳腺癌都有年輕化趨勢。

從表面上看,這個現象是有的,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發現患有乳腺癌。但是,

導致這個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是乳腺癌篩查的普及。

因為篩查,越來越多的乳腺癌在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候就查出來了。試想,如果沒有篩查,這些乳腺癌會潛伏几年才會被發現,當然,那時一但發現,就會是比較難治的晚期癌症了。

不是說乳腺癌生存率很高嘛,為啥還有那麼多名人因此而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美國的乳腺癌篩查從上世紀80年代中開始普及,乳腺癌檢出率隨即增加,而且增加的主要是早期乳腺癌,病例比沒有篩查前要多一倍,而晚期乳腺癌的發現病例則下降了8% [3]。很顯然,篩查確實提前曝光了一些乳腺癌,雖然不見得所有早期乳腺癌都會迅速發展到晚期,但是因為把癌情提早發現在搖籃裡,給一部分患者帶來了治癒的機會。

四、那麼普通人如何預防或儘早發現乳腺癌?

英國癌症雜誌

》發表的一個研究認為,

有23%的乳腺癌,可以透過改變生活來避免

[4]。

怎樣改變,這裡提供一些建議作為參考:

多運動、保持好身材:研究發現過胖的更年期後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會比體瘦者高出30%至60% [5, 6]。適當的減脂運動,不但可以塑身,也能提高體內免疫系統的調節能力。

不吸菸:吸菸除了會導致肺癌,也帶來乳腺癌等其他癌症的發病風險。

少喝酒:研究發現,哪怕每天一杯酒,也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

避免接觸和服用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質:對更年期婦女,國外曾經風行雌激素治療,結果導致乳腺癌的高發。

當然,

最重要的,是需要進行合理的乳腺癌篩查。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5歲以上的婦女定期進行乳腺鉬靶x 線檢查。由於東方女性的乳腺癌早發,《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2017年版)建議一般從40歲開始進行機會性篩查, 但對於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將篩查起始年齡提前到40歲以前。 對於

乳腺密度

比較高的緻密性乳房,需要配合乳腺超聲檢查。

作者:

張洪濤

(筆名“一節生薑”,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

研究副教授,著有《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微信公號:一節生薑

參考文獻

1。Allemani, C。, et al。, 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 (CONCORD-3):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ecords for 3751302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ne of 18 cancers from 322 population-based registries in 71 countries。 The Lancet。

2。Song, Q。K。, et al。, Age of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in china: almost 10 years earlier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4。 15(22): p。 10021-5。

3。Bleyer, A。 and H。G。 Welch, Effect of Three Decades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 on Breast-Cancer Incid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7(21): p。 1998-2005。

4。Brown, K。F。, et al。, The fractio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England, Wales, Scotl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 2015。 Br J Cancer, 2018。 118(8): p。 1130-1141。

5。Reeves, G。K。,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body mass index in the Million Women Study: cohort study。 BMJ, 2007。 335(7630): p。 1134。

6。Renehan, A。G。, M。 Zwahlen, and M。 Egger, Adiposity and cancer risk: new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epidemiology。 Nat Rev Cancer, 2015。 15(8): p。 484-98。

題圖來源:微博

版權宣告: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

春雨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