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孫權的王冠只有9道旒,而劉備稱帝和曹操享受皇帝待遇都是12道?倔強的鬱悶 2011-10-11

因為孫權稱帝較晚,是曹操跟劉備死了之後的事情了。

為何孫權的王冠只有9道旒,而劉備稱帝和曹操享受皇帝待遇都是12道?手機使用者09d2b 2011-10-11

這個問題 好多人都在研究,為什麼不一樣。東吳大帝這個稱號是繼承的

為何孫權的王冠只有9道旒,而劉備稱帝和曹操享受皇帝待遇都是12道?YQL288 2011-10-11

你是怎麼看到的?

為何孫權的王冠只有9道旒,而劉備稱帝和曹操享受皇帝待遇都是12道?匿名使用者 2011-10-11

因為是王冠 不是皇冠。。。

為何孫權的王冠只有9道旒,而劉備稱帝和曹操享受皇帝待遇都是12道?卓冰菱051 2011-10-14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簡歷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廟號: 太祖

諡號: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權: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權傾朝野,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但仍未纂漢自立。曹操死於公元 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鑑》引謀士荀、郭嘉對曹操的評,說曹有十,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計程車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詩風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繡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衝,為著名神童,傳說中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幹,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曲陽王。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到了東漢獻帝時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魏國,追尊為武帝。 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歷來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裡,是一個壞人、奸人的形象,其實,用真正的歷史評價,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計程車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二、軍事家:曹操唯才是用。關羽被他抓住時,他很希望關羽降服於他,因為他知道關羽是一個又忠心又驍勇善戰的人,但關羽始終都不答應,還惡語相加。最後,寧願放關羽回去,也捨不得殺了他。可見他是一個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卻被他發現,董卓就派人追殺曹操,正是危急時刻,他父親的好朋友呂伯奢救下了他,為了給他壓驚,呂伯奢就磨刀殺豬招待他,可沒想到曹操卻認為是要暗殺他,就先下手,把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掉,曹操問為什麼要殺他,朋友說是殺豬,曹操雖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還是把他殺了,還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見曹操的狠毒、殘忍。還有一次,有個士兵晚上給他蓋被子,他卻裝成是做夢把士兵給殺了,過後又士兵舉行盛大的葬禮。他這樣的做法很感動士兵們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於此。他還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望梅止渴”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學家: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

1、反映漢末動亂的,

2、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

3、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他的《龜雖壽》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劉備(161~223)

中國三國時期漢國(習稱蜀國)開國君主。漢昭烈帝 。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朝皇室疏宗。早年販履織蓆為業 ,好交結豪俠。靈帝末年,從官府進行鎮壓黃巾起義有功,任安喜尉。後投靠公孫瓚。徐州牧陶謙為曹操所攻,備率兵相救,陶謙死,劉備據其遺命,代為徐州牧。與盤踞壽春的袁術相拒,為另一軍閥呂布所乘,敗歸曹操。很為曹操看重 。因謀殺曹操事洩,逃到徐州,統眾數萬人。建安五年(200),被曹操擊破,往依袁紹。官渡之戰後南奔劉表。因聲望日高,劉表對他有所防備。十三年,曹操南伐,劉表去世,子劉琮降。劉備逃至夏口,採納諸葛亮之議,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見赤壁之戰),據有荊州之地。十六年,率軍數萬人應益州牧劉璋之請,西入蜀。後劉備攻下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二十四年,擊斬曹操大將夏侯淵,曹操率軍親征,無功而還。劉備遂佔領漢中,為漢中王。同年 ,關羽被殺,荊州為孫權奪去。蜀國規模自此基本確定。

劉備

劉備知人善任,有名將關羽、張飛為左右手;自得諸葛亮,信任專一,言聽計從,措施得宜,故能在地狹民少的蜀地,開創與魏、吳鼎立局面 。221 年劉備稱帝,國號漢,都成都。當年,興師伐吳,欲報殺關羽、奪荊州之仇。孫權遣使求和,不許。次年,兩軍決戰於夷陵,因戰略錯誤,且相持七八個月,蜀軍疲憊,士氣低落,為吳國大將陸遜所敗 ,損失慘重。劉備逃歸白帝城。第二年病重,託孤於丞相諸葛亮,不久卒。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他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縣小吏,黃巾起義爆發後,他募得兵勇千餘人擁兵自守,升為別部司馬,繼為長沙太寧,曾依附袁術鞏固勢力,192年在與劉表作戰中中箭身亡,孫堅的長子,年僅17歲的孫策以孫堅舊部為基礎佔據江東,不到十年時間便削平江東各方割據勢力,成為江東霸主。公元200年,孫策被刺暗殺,他的弟弟,18歲的孫權便成為江東的新主人。

孫權年輕有為,他注意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贏得了部下的支援,使江東名士張昭、周瑜、魯肅、程普、太史慈等對他“委心而服事焉”穩定了東吳局勢,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軍,與魏、蜀成鼎足之勢,219年,孫權索取荊州,襲殺蜀國大將關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229年他在南京稱吳王。

孫權具傑出的領導才能和獨到的政治眼光,還在稱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廣州設立郡縣;242年又派兵攻佔海南島,此間還發兵一萬柄橫渡海峽到達臺灣島,基本上統一江南地區。他推行大規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航海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我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東吳在孫權統治時期,始終保持著較強的實力,成為三國中延續時間最長,最後一個滅亡的政權,連同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