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開篇為什麼沒有寫恨?長恨歌中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表現什麼樣的感情?用了什麼手法表現的?長恨歌中結尾寫恨有什麼作用?如何看待長恨歌中的三個主題?概括唐玄宗、楊貴妃

白居易的長恨歌開篇為什麼沒有寫恨?長恨歌中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表現什麼樣的感情?用了...口袋老師來自: 口袋老師 2015-10-06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透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所以一上來沒寫恨是非常巧妙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感受。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yù),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峨眉道上沒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淡薄。

蜀江水這麼碧綠喲,蜀山這麼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懷念的情思難斷絕。

離宮看見月光是傷心顏色,夜裡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聲息。

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聖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裡——叫人徘徊不忍離去。

您舉得的什麼感情?、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bò)黃金合分鈿(diàn)。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又作“會有時”),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是一首敘事詩,就是白描的手法吧,還有側面描寫。

以下是主題: 百度百科

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貴妃進宮後恃寵而驕,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嵬,“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迴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唐玄宗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宣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我覺得:

最後的恨深化皇上思念楊貴妃,但是卻陰陽兩隔的無奈。讓感情流露的更徹底,讓讀者更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