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

區塊鏈

這個行當已近兩年,內心一直有個念頭,梳理一番自己對該行業的思考。因此,下面我就以文字形態記錄一下自己對行業的思考&感想。本文內容僅為作者當下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們多多指教。也歡迎各位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

在外界所最為熟知的,大概就是幣圈:諸如比特幣、

以太幣

、狗狗幣等加密貨幣資產之流。2020年初,幣圈引來強勢寒冬,2020年底,幣圈卻又逆勢而上走向了巔峰牛市。在大漲與大跌之間反覆橫跳的k線,無時不刻地挑動著每一個幣圈人士的心絃。

而作為一名資深吃瓜群眾的我,早已習慣了飯後點開K線,翻閱一番而後安穩地睡上一覺。

是的,幣圈的瘋狂、與我無關。

其實,近兩年的時間裡,我主要在關注在思考在研究的是——區塊鏈的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地。

幣圈的現狀,尤其是國內,概而論之:正如曾經P2P一般,亂象叢生!

基於對行業更長遠發展角度的考慮,我不敢輕易參與這場持續著的狂歡。出於對錢包的穩健思考,我也不敢參與這場沒有把握的遊戲。

而我在參與並持續參與的是,支撐幣圈背後的技術&應用體系——公鏈(21年中旬我們團隊開始涉足聯盟鏈)。

其實,區塊鏈儼然發展成為了一個複雜且較為龐大的行業。

公鏈,是該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支。

一種無需許可即可參與的區塊鏈系統,確確實實地做到了無國界、無差別的為每個系統內的成員提供服務。什麼服務呢?本質是一種金融服務——交易:與系統內的任一地址(賬戶)進行交易,而系統又是開放式的,自然可以延伸拓展為與地球上的任何擁有網路互聯裝置的人進行交易。

如何保障以上所描述的宏大願景能夠實施且穩定執行?

則來源於區塊鏈的技術架構。所有人可自行下載區塊鏈原始碼,並部署到自己的伺服器上成為一個節點(當然現在已經產生了分工分化)。而節點可由任何人訪問請求併發起交易,於是全球任何(擁有網路互聯裝置)人參與到該系統成為了可能。而每個節點上跑著的是同一份原始碼,共識機制則保障了交易的確認,加之節點間的互通性保障了節點儲存的賬本一致。

簡言之,公鏈能夠提供無國界無區別對待的交易系統。

但交易系統上所發生的交易,其背後若無實體流轉、無對應的價值物流通。交易的意義,也就僅存投機,且還消耗著計算資源。

大多數公鏈專案便如上所言,有著一個宏大的構想難以落地實施(或者根本就不打算落地實施),而該構想的真實價值也難以考證。技術的先進性、構想的高深性、價值的難以考證性,為圈錢割韭菜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公鏈的面貌必然不僅僅包含這番景象,公鏈面世已10年+,不但沒有落寞反而持續的生長。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必然是解決了實際問題,才有了持續生長的土壤。

下面就以公鏈作為切入點,一步步抽絲剝繭,來談談區塊鏈的長期價值。

以當前排名全球第二的ETH為例,其鏈上的合約系統所產生的應用和標準正不斷地開枝散葉。開源性為構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低門檻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的更迭又進一步推動了創新的速度。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去中心化金融(DEFI)、同質化代幣(TOKEN)、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標準不斷的顯現並走向大眾的視野。

從物理世界的角度來看,不斷產生的鏈上(區塊鏈上)標準其實正是對物理世界原有的概念進行了“COPY”,只是概念的基礎發生了本質變更。

DAO是鏈上的“公司”,無中心權力控制(即控制所有權下放,私鑰簽發代表

所有權

)、制度基於合約程式執行、執行結果記錄於鏈上。基於合約執行的確定性、交易的不可篡改性,DAO能夠實現老老實實按照成員們所設定的邏輯一直執行下去,直到邏輯變更做合約升級即可。現實中的公司運轉是複雜且決策參雜人性因素,因此DAO的應用方向目前更多在於作為合約程式背後的控制決策機制,對於公司的去中心化探索仍在繼續。

DEFI是鏈上的“金融”,傳統金融市場的借貸、基金、保險、衍生品的執行機制都有其背後的邏輯,將邏輯性抽離由合約自動的去執行,不僅成本更低、且可避免金融機構的黑箱操作等(合約的釋出需公開原始碼因此黑箱操作在鏈上無法實施)。

TOKEN是鏈上的“價值性”,物理世界中一家公司、一個機構,其價值可由股票市值來量化。而鏈上世界一個專案的價值,則多用TOKEN來體現。專案方所發行的TOKEN可理解為股票,而該TOKEN與穩定幣(一種特殊的TOKEN)具有匯率,其便可理解為股票的市場價值。穩定幣與法幣是錨定關係(基於演算法或抵押),這又間接反映出鏈上世界的專案價值如同物理世界一般最終由法幣單位來量化。當然,這裡主要指向的是市場價值。

NFT則是鏈上的“唯一性”,每家公司都是物理世界中的唯一性資產、每個藝術品也同樣如此、每個人的身份資訊也具有唯一性,搬到鏈上則誕生了NFT。基於NFT發行的數字貨幣資產在不斷的出圈進入主流範疇。

未來我們會持續的發現,越來越多物理世界的概念在鏈上被創造並開始為應用提供新的能力,然後再進一步推動區塊鏈與物理世界的融合。

在融合的過程中,區塊鏈應用將不斷地出圈,進入主流領域,被更多的使用者所使用所熟知。

若是將區塊鏈與我們當前的物理世界的互動抽象化,我所能構想到的簡化場景:

物理世界提供輸入,區塊鏈作為免信任執行器產生可信輸出

(輸出反映為鏈上產生的新記錄)。僅此而已!

僅就以上過程,區塊鏈的價值將是巨大的。基於程式的執行器技術千千萬萬種,為何是區塊鏈?核心便在於免信任的執行器與可信輸出。

這便引申出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幾種獨特能力:鏈上執行透明公開(免信任的保障機制),執行結果不可篡改(可信輸出的保障機制)。

若物理世界提供的輸入經由中心化組織(機構或公司,以下簡稱CO)的程式來執行,我們恐怕無法知曉執行過程、也難以查證是否存在篡改,原因如下:

執行邏輯非公開性:CO的系統執行邏輯一般非公開

控制權

非呼叫者所有:系統的控制權歸CO所有,其具有獨自修改資料的許可權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使用絕大部分APP、網站(統稱

程式

)經抽象後均符合以上模型,我們與程式的互動:

我們發起的請求是物理世界對程式的輸入

程式內部執行並將結果記錄於程式的資料庫,並返回相應資料至外部(即物理世界)

我們已習慣於該模式,我們信任於程式背後的CO不會隨意篡改個人資訊或資產。

但當我們對某機構某公司的系統無法足夠信任時,基於開放區塊鏈提供的鏈上服務系統便具有了替代性,這便是——公鏈。

當公司之間對彼此無法產生足夠信任時,多公司多機構共同構建一個許可的(非開放)區塊鏈系統便成為了一個有效的方案,這便是——聯盟鏈。

更為重要的,我們對於在某程式上產生的資料,其所有權和控制權均掌握在該程式背後的CO手中,因為資料庫的控制訪問權在於CO。

簡言之,我們無法從制度上確立我們的資料所有權,這也是現如今大資料時代下廣泛存在的問題。

區塊鏈是否能夠合理的解決以上問題?

區塊鏈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資產所有權,基於

私鑰簽名演算法

的密碼學原理來明確鏈上資產的所有權。即一筆資產是否可花費,須由私鑰簽名,鏈上節點將使用公鑰驗籤交易,驗籤通過後交易即可被廣播打包。

將鏈上資產拓展為鏈上資料,即可由公私鑰體系來明確鏈上資料的所有權。後續將會用另外一篇文章來解讀區塊鏈資料確權的方案。

再回到對區塊鏈的抽象定義:免信任的執行器,能夠產生可信輸出。

基於不同的應用範疇和目標群體,我們衍生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大分支:公鏈 & 聯盟鏈。

而該兩大分支所側重的區塊鏈技術能力又有所不同:公鏈側重於去中心化程度、無門檻參與、賬本可公開訪問等,充分去中心化、規模化的網路架構使得公鏈在充斥著攻擊者的網路汪洋中無所畏懼。而聯盟鏈則更為注重訪問許可、資料隱私、賬本所有權及控制等,其有限度的去中心化(或稱分散化)使得記賬節點往往較少,因此聯盟鏈交易效能達到很高的可用性。

概而論之,

公鏈擁護了開放,聯盟鏈選擇了效能。

一個朝著普羅大眾揮手,一個直奔企業組織疆域。

下面就論道論道二者,看似劃清了界限,實則“藕斷絲連”。

就公鏈與聯盟鏈在架構上最為重要的區別,顯而易見的是網路規模。公鏈所擁有的全節點規模(與聯盟鏈中的記賬節點功能一致,均參與出塊記賬)能夠輕鬆達到1000+(當然EOS、BSC、HECO等在某一時段內只有21個超級記賬節點,但其加上所有合格記賬節點仍然具有一定規模),而聯盟鏈的記賬節點規模幾乎會小兩個數量級。公鏈的網路規模實現了充分的去中心化而具備了足夠的安全性,為抵禦外部算力攻擊夯實了基礎,也極大的提高單一實體對系統壟斷的成本,且參與的節點數越多那麼算力攻擊的難度也愈加提升。但時至今日就去中心化程度而言,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公鏈所發行的

幣值

走高,利益的驅使使得礦工走向

專業化

、分工化,而專業化又反過來增高了成為礦工的門檻,最終造成了當下的局面:以去中心化為宗旨的公鏈,難以實現極致的去中心化,往往背後的節點大部分是由幾大礦池所構成,而大部分礦池背後是CO。礦池所佔據的算力若過高則會存在一定的分叉隱患,一旦公鏈系統升級的特性有損於或不符合礦工們的利益訴求,那麼硬分叉就有可能發生。最為著名的

BTC硬分叉事件

便是醒目的例子。這或許又要引申出一個新的問題:公鏈系統在不斷髮展升級過程中,如何協調各成員的利益訴求,達成充分的共識來避免分裂(硬分叉即意味著社群分裂)。這便是社群治理的範疇,後續會再用一篇文章來展開講述關於社群治理的故事。當然,公鏈在發展過程中也開始重視節點門檻逐漸攀升的現狀,並提出了一些新的節點設計理念。如V神的這篇文章:The Limits to Blockchain Scalability

回到網路規模層面,聯盟鏈之所以不像公鏈這麼搞,顯然是二者的需求&目標不同。公鏈的開放性,為保障系統的穩定安全其選擇擴大節點規模來抵禦外部&內部的攻擊(即提高攻擊的成本和難度)。而聯盟鏈的許可制非公開性,就已把絕大部分外部攻擊抵之門外,且機構間構建聯盟鏈,大多數是出於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因此惡意節點的存在機率相較於完全開放的公鏈是極低的,其更多要解決的是節點宕機等常規性問題。簡言之,聯盟鏈所面臨的內部網路環境是相對明確可控的,節點之間的通訊也更為有效,所以在聯盟鏈層面做到高TPS並無難度。

在網路規模上實質公鏈與聯盟鏈各有優缺。而關於系統的持久生命力層面,聯盟鏈就存在著較大的短板且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正如剛剛我們所提到的,聯盟鏈的構建是基於機構間共同的利益訴求,但一旦利益不一致時,聯盟鏈大機率就要夭折。R3聯盟鏈的各懷鬼胎導致最終凋零的案例就足以醒目。

而聯盟鏈的技術迭代發展也是個問題,目前國外國內開源的TOP級聯盟鏈fabric、bcos,均存在技術更迭後勁不足的現象(github問題區關閉、PR請求數低、倉庫更新頻率低)。

迴歸到利益層面,無論個人或組織都有利益訴求。公鏈開源,核心技術團隊可以從

基金會

(佔有發行的TOKEN一定比例)獲取利益,且需持續迭代發展去保障TOKEN價值長青。即公鏈的TOKEN機制有著促進技術發展的正向作用力。而聯盟鏈開源(一般由聯盟成員CO開發並迭代),核心技術團隊並沒有TOKEN激勵機制來保障持續迭代,他們領的是工資,興許開源庫的star、pr能成為考核指標,但不是可持續性的長久機制。一旦CO破產、聯盟內有利益衝突就地瓦解,技術的迭代誰來接手就成為了難題。

公鏈完善的TOKEN激勵機制,使得系統內部所有成員構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即共同創造更高的token價值),其成為促使系統長久發展的重要機制,而聯盟鏈在這塊就不太曼妙。公鏈有利益衝突無法達成共識時會進行硬分叉,但系統仍都在執行著(硬分叉體現為token的價值被拆分)。而聯盟鏈有利益衝突呢?其初衷就是基於共同利益而來,若利益衝突無法達成共識,game over!

就生命力而言,公鏈的確是聯盟鏈無法比擬的(硬分叉後依舊建在,如BTC、ETH、BCH、ETC等)。這背後的作用機制,我始終認為token(或者coin)的激勵機制是最大因素。

公鏈所具有的生命力長久優勢,一定程度上會瓜分聯盟鏈的蛋糕。如永久性存證、溯源等,但凡涉及到儲存永久性需求,採用聯盟鏈可能就得三思再三思。除非像螞蟻鏈搞的開放聯盟鏈,大家興許會放心地將資料儲存於此,而閉源和螞蟻鏈的所有者為單一實體仍會讓一些企業有所顧及。

而關於聯盟鏈的拿手菜:訪問許可、資料隱私、賬本許可權、高效能等,我逐漸在公鏈領域嗅到了聯盟鏈的菜香。

時至今日,公鏈的最新技術&應用發展其實已經開始不斷滲透至聯盟鏈範疇。我們從ETH Layer2(以太坊擴容方案層)可見端倪。

如Layer2的Eigen隱私計算網路、Plasma&Rollup擴容方案,隱私和高效能均在二層網路被逐一實現並規模化應用(基於Plasma的Matic市值已挺進¥700+億)。而

隱私計算網路

與其他的技術組合就能實現訪問許可和賬本許可權(在區塊鏈上定義許可權本身就是很容易的,主要透過公私鑰簽名體現來實現)。

而當ETH2。0的上線(最快21年底),其全網TPS將挺進10w(分片鏈技術加持得出的總TPS),正式進入到高效能公鏈時代,屆時也必然衝擊以效能著稱、分片著稱、跨鏈著稱的BSC、NEAR、Polkadot等一層公鏈(目前這些公鏈活著香很大原因在於以太坊正值於升級視窗期)。公鏈的競爭顯然是異常激烈的,激烈的競爭也就帶來高速發展!

公鏈的架勢是在不斷地出圈,蠶食著聯盟鏈的領域。自然也就有企業開始考慮藉助公鏈的技術優勢和不斷髮展的活力來發展聯盟鏈,正如EEA(

企業以太坊聯盟

),其中不乏Intel、JP

摩根大通

等巨型企業。

我們若把目光投向區塊鏈技術&應用創新的陣地:

事實上,封閉的聯盟鏈在創新領域註定難以企及開放的公鏈,公鏈正如同文化思想啟蒙發源地,所有思想沒有阻礙的在此自由交流和碰撞(即指開源性&開放性),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現實物理世界的各種概念規則首先是在公鏈領域被創造,並被標準化。而已呈現在鏈上的標準又透過組合形成更多種可能性。若展望未來,個人傾向於認為持續徹底的變革&融合是來自於公鏈領域。

其變革為何物?生產關係的變革。

即藉助於免信任的執行機制,替代第三方去處理生產關係上的互動(資產流通、資訊流通)。

目前,鏈上交易成本正隨著擴容技術、分片技術、交易打包等技術,呈現逐漸下探的趨勢。而開放性恰如溪流般朝著所有可能的方向流淌&蔓延,一旦成本的下探使得采用交易上鍊的成本低於原方案,那麼沒有邊界的公鏈自然就成為了可替代方案。

若把目光放到國內:

國家“

十四五

”規劃綱進一步鼓勵區塊鏈的發展,指出要“……以聯盟鏈為重點發展區塊鏈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政務服務等領域應用方案”。

公鏈的開放性,在ZF眼中恰恰會是一個不可控因素,加之其鏈上資產具有很強的抗審查性,這會更加難以監管防控。就鏈上資產層面,ZF顯然無法接收,投機性極強還無法審查控制。所以能夠理解以聯盟鏈……的政策傾向性。

既然強監管的環境無法避免,在具體實施時也必將監管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儘管公鏈在技術和創新上有著更大的優勢,但就是有點不符合我國ZF調性。

總而言之:

就技術&創新層面,我仍堅信會是由公鏈來引領。所以個人必會持續關注公鏈領域的發展動向。

而就國內環境而言,落地實施則主要著眼於聯盟鏈,聯盟鏈的新技術可源於公鏈,在監管允許範圍內去實現公鏈的最新價值。

在未來的發展展望中,應由公鏈去更加徹底的推動區塊鏈和物理世界融合的程序。物理世界的規律和屬性會不斷地在區塊鏈系統內以合約的方式被創造出來並標準化(可參考EIP),區塊鏈的技術&應用成本會持續下探、效能持續上升。

可預見的將來,區塊鏈會成為一個低成本高可用免信任的執行器&存證系統。至於能夠執行什麼?它應沒有邊界。能夠儲存什麼?開啟你的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