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暗人格

人生最重要的抉擇,是心靈的抉擇——光明vs黑暗,你的選擇是?

圖片來源:Laura Harris Wikimedia (CC BY-SA 4。0)

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iliams於2002年提出“黑暗人格”的概念,這個概念共有三種特質,分別指的是

馬基雅維利主義(冷酷無情、陰謀欺騙)、自戀(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精神病態(尋求刺激、缺乏共情)

。這三種黑暗的特質,被統稱為“暗黑三角”。

這種人往往看重性、權力、成就、隸屬關係(而非親密關係),重視自我成就,忽視人際關係。雖然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內在的陰影,都有“暗黑三角”的部分,但是這些特質在犯罪者和精神病患者身上明顯更多。近期的新聞人物勞榮枝、法子英、牟林翰等人,都有很強的“黑暗人格”特點。

如果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黑暗人格”,很顯然就是:沒有愛。

從人際關係來看,他們自私,喜歡炫耀性消費,面對生活中的不快,也往往採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此外,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責任心、宜人性以及同情心、共情能力都很低,缺少寧靜的自我,

也不相信人性可以是本善的。

在依戀理論最近幾年的研究裡發現,缺愛(不安全依戀)會破壞一個人對他人信任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很想相信他人,內心也難以做到。這在缺愛者的婚戀關係裡表現明顯:知道對方很愛自己,但是內心無法相信對方很愛自己,長期沒有安全感。

2、光明人格

人生最重要的抉擇,是心靈的抉擇——光明vs黑暗,你的選擇是?

圖片來源:Scott Barry Kaufman,David Yaden,Elizabeth Hyde和Eli Tsukayama

研究者找到了和“暗黑三角”相對的“光明三角”,但

“光明三角”的三個特質是:康德主義(遵循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文主義(看重個體的價值和尊嚴)、對人性的信心(相信人性中存在善良和美德)。

“光明三角”指標高的人總

從好的角度看待他人,並且從與人交往中獲得內心深處的喜悅,而非僅僅把他人當作達成自身目的的工具。

他們往往具有原諒、信任、誠實、關懷、接納等良好品質。

如果我們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光明人格”,很顯然就是:充滿愛。

他們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個人能力、自主性相較他人更為滿意,

在關係中有著更安全的依戀模式

依戀理論認為,安全依戀者有內在的“安全基地”,可以更好得探索外界,發展自身的能力,實現自己內心的需求,在個人能力、社交能力、自主性等方面發展都會很順利,所以容易呈現出成熟獨立、勇於挑戰、熱情友好、感恩寬容的優良品質。

3、內心抉擇

內心追逐光明還是黑暗,是每個人、尤其是每個缺愛者需要面臨的抉擇。

這項抉擇不容易做出,而且一旦做出很難改正,所以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因為改變內心求黑暗還是求光明的大方向,真的很難。如果真的改變了,是極大的好事。

我們的系統療愈旨在構建安全穩定的安全依戀心理結構,因此僅對追求光明的缺愛者有幫助。

文獻參考:The Light Triad vs。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 Scott Barry Kaufman on March 19, 2019,Scientific American

推薦閱讀

歡迎關注我@光之泉 免費評估缺愛程度可加我

光之泉老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研修,二級心理諮詢師

公眾號:依戀心理(←可複製後在微信搜尋)

核心服務:評估缺愛,療愈缺愛

人生最重要的抉擇,是心靈的抉擇——光明vs黑暗,你的選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