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看見》還是初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自己什麼也不懂,沒有思想、沒有正確的三觀,唯一的追求就是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在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僅此而已。今年寒假在家收拾東西的時候突然看到有一本書靜靜地躺在一角,上面印著黑色的醒目的“看見”兩個字。看見什麼?人、事、還是其他的?一股強烈的好奇心讓我又一次閱讀它。

年少的我不懂《看見》中的人情世故、不懂一句話後面的紛爭。我只單純的把它當成一部歷險記,甚至自以為是的覺得書名叫《

柴靜歷險記

》會更好。今天,我懷著深深地羞愧向作者道歉,為自己的年少無知。

在童年時代,我常常因為自己能很長時間記住一本書的情節而沾沾自喜。但《看見》這本書我幾乎是看多少忘多少,起初,我很不安,我覺得我的腦子出了什麼問題。但是當我提筆寫我的

讀後感

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又似乎湧上心頭。我開始閉上眼睛用心、用腦袋讀這一本書,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拿到一本書囫圇吞棗似的只追求故事的發展。有時會靜靜的坐著,想為什麼這本書叫看見、她寫這一本書的初衷是什麼、這些話的背後又是什麼?在我寫這篇讀後感時,我去看了這本書的新聞釋出會。她說:“看見,從矇昧中睜開眼”。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

柴靜的看見是講述了她從入行做記者到到出書這十年部分見聞。在本書從最早的21世紀初寫起。說起進入

21世紀

,你最先能想到什麼?港澳迴歸、奧運會,

世博會

的成功舉辦等等代表著我親愛的國家欣欣向榮的一面。但是這本書會給你迎頭一棒,他會帶你看到21世紀另一副面孔下的中國。它是文明深處一條骯髒的小巷、它是底層人民無聲的吶喊、它是新文明與舊思想的碰撞。

正如柴靜書中所說的那樣:“知道和感受到是兩回事。”我們都知道2003年的非典,卻無法感受到“柴靜”那樣一個旁觀者的悲涼、我們都知道

家庭暴力

,卻無法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受害者內心深處的恐懼、我們都知道有一種人以出賣自己為生,卻不會去了解他們身處底層的無奈。

在讀《看見》之前,我認為我已經是個大人了(在年齡上我已經成年),我有資格在任何場合發表我的言論,如果有人否認我的觀點我可以和他爭辯,只要我足夠執著我可以改變他的看法。但是,在今天,當我看了書中”沉默在尖叫,只求瞭解與認識“這兩章後,我緊緊地閉上嘴巴。在“沉默在尖叫”這一章節中柴靜採訪了十一位殺夫女犯。按照以往的習慣,我在看到殺夫這兩個字之後嘴裡就會立即蹦出“殺人犯、殘忍、沒有教養”等這樣侮辱人格的詞語,但是真正瞭解她們為什麼殺夫後,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為了”生“而反抗那麼簡單,它是長期積累情緒的爆發,更是中國傳承五千年丈夫打妻子妻子就該忍受思想的反抗。我意識到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令人惋惜的是在當時有關這種案件法律還不健全,沒有多少見識的她們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法爆發了她們的委屈。在這一章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

柴靜問:你們在法庭陳述的時候有沒有談到你們承受的家庭暴力?

每個人都說:沒有

沒有人問她們,有個女犯在接受檢察官詢問的時候想說說這幾十年都是怎麼過的。檢察官打斷她:聽你拉家常呢?就說你殺人的這一段!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段,卻讓我久久難以忘記。運用非典中柴靜和她的團隊如實報道引起同行說:“你們在製造恐慌”後

胡舒立

反駁的一句話:“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在我看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在“只求瞭解與認識”中李和王在網上釋出虐貓影片後,不少網友打著愛護動物的旗號隨意謾罵他們,更有甚者在網上掛起“人肉”到的李和王的私人資訊。在採訪中有一個搜尋發起者瞭解到因自己一時行為而給李造成的生活困擾後,他在鏡頭前向他們道歉,他說他攻擊了動物,而我們攻擊了他,攻擊的背後是發洩,發洩當時憤怒的感情。當我看進最後一個字,我瘋了似地把書扔的遠遠的,用手掌緊緊的捂住我的嘴,生怕有什麼從我的心裡經過嘴巴吐出去,又或者是捂住剛剛吃進去的文字。

當我決定寫一篇讀後感時,我再次彷徨了。因為我自小就是一個差生,文化課不好,體育成績也很糟糕,我甚至不知道寫作文需要那些修辭手法。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我只知道當我拿起筆的時候我的心支配著我的手從不停歇。直到最後我看著它都不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我只知道我的嘴巴緊閉著,我的腦袋有點累,像是生鏽的機器突然使用的乏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