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的搬運整理。

本文閱讀提綱

一、華語辯論中質詢的歷史沿革

二、質詢的基本理論

1、質詢的準則

2、質詢的步驟與手段

2。1確認

2。1。1框定

2。1。2確認共識

2。2處理

2。2。1削弱可信度

2。2。2激化觀點

2。3展示

3、質詢的流派

3。1推進流

3。2拆解流

三、練習的方法

四、其他

一、華語辯論中質詢的歷史沿革

在最早的華語辯論賽事中,是沒有“質詢”這個環節的,基本都是雙方輪流申論,或立論或駁論,中間來一段自由辯論,最後雙方結辯了事。這個階段的辯論賽事也在後來被一些人稱之為“演講時代”。這種賽制之下,弊端非常明顯——雙方往往自說自話,逃避衝突。這樣的賽事看起來著實無趣,也很難產生真正的深入探討,給人以啟發。故而後來,賽事不斷改良,加入了“提問”環節。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老賽制中出現“盤問”環節。一問一答,但提問方不得打斷對方發言。往往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會發現,雖然是一問一答,但是若回答方鐵了心就是要耍流氓,顧左右而言其他,大段陳詞去消磨提問方時間,這種情況下,提問者是拿對方毫無辦法的。故而最後,我們引進了奧瑞岡式辯論中的“質詢”環節,一問一答,但提問方有打斷回答方的權利,如此一來,可使雙方的問題最大程度得暴露,迫使雙方必須解決矛盾衝突,增加了賽事的可看性,也有益於話題的深入。當然,質詢環節賦予了提問方很大的權利,也不乏有濫用者——惡意打斷對手言論,不等對方說出一個完整的觀點就急不可耐“好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自說自話,不但不禮貌,而且是一種非常不光彩的“技巧”,不值得提倡。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稍微專業些的裁判,都會扣分才是。

那麼到這裡,再稍微聊一聊奧瑞岡式辯論。它是1924年由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口語傳播學教授StanlyGray在研究、總結了英美等國的法庭辯論模式之後,發展而來的一種辯論制度。1952年,被美國“全國辯論總會”所採用,從而在歐美各國間廣為流傳。這裡插一句,奧瑞岡賽制是政策性辯論中一種常見的、重要的賽制。這裡貼一下賽制:

1) 正方一辯申論5 分鐘,反方二辯質詢正方一辯4 分鐘。

2) 反方一辯申論5 分鐘,正方三辯質詢反方一辯4 分鐘。

3) 正方二辯申論5 分鐘,反方三遍質詢正方二辯4 分鐘。

4) 反方二辯申論5 分鐘,正方一辯質詢反方二辯4 分鐘。

5) 正方三辯申論5 分鐘,反方一辯質詢正方三辯4 分鐘。

6) 反方三辯申論5 分鐘,正方二辯質詢反方三辯4 分鐘。

7) 雙方結辯各4 分鐘(結辯次序在賽前抽籤決定)。

而至於什麼是政策性辯論,則需要另開一文再細作討論了。

繼續,奧瑞岡賽制在1972年由美國傳入我國臺灣,再後繼傳入大陸。而我們的傳統辯論賽制對其進行吸收,這才引入了“質詢”環節。

二、質詢的基本理論

1、質詢的準則

在正式學習理論之前,有一些準則是必須牢牢紮根在辯士心中的,避免犯一些新手常見的錯誤。

1。會傾聽、會判斷,目標明確,不貪心。

質詢要有的放矢,不要遍地開花。首先你要能聽懂對方說了什麼,然後發現,喔,對手或許存在五個破綻。此時應該怎麼做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看我在三分鐘內拿下他五個破綻?這就犯了貪心的毛病。一般來講,我們的對手都不會是任人宰割的鹹魚,你舉起屠刀,他難道不會反抗?故而當你目標越多,就意味著你在有限的時間內,所造成的傷害程度越小。試問,你是希望手起刀落,給對手一擊重創呢?還是四處撓癢,給對手按摩呢?故而不要貪心。

那麼對手有五個破綻,我只攻其一二,怎麼選擇呢?這就需要辯手具備一定的判斷力了,這東西,關乎經驗,也關乎大局觀了。選最要害之處,定點爆破。判斷力怎麼修煉,似乎又可以另開一文,故亦不贅述了。

2。語言精煉,切忌冗長贅述。

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就不要說兩句,能用十個字就不要用十一個字。你說得越多,浪費的時間就越多,同時對手迴旋的空間就越多,可逃避的方向越多。新人比賽,常有把質詢環節當作陳詞者,結果回答方一句“不對”擋掉,你無可奈何,又繼續解釋。一來二往,時間耗盡,一輪質詢只是重複解釋了己方的既定觀點,未造成任何傷害,實在可惜。

3。不想當然預設對手是笨蛋,永遠要有PLAN B。

常常有新人躊躇滿志的設計了一個自以為非常精妙的陷阱,然後認為對手一定會跳坑裡。結果真到比賽時,對手居然沒說出自己預想的那個答案,頓時就慌了,急得跳腳可臨場反應又跟不上,只能乾著急。所以在設計質詢問題時,永遠把對手當成狡猾的狐狸,如果對手回答A,我如何處理,如果對手回答B,我如何處理,如果對手回答C,我如何處理……這才是真正的有備無患。

2、質詢的步驟與手段

一般來說,質詢有三個基本步驟:

確認——處理——展示。

在一套質詢中,確認和展示步驟是必備的。處理則要視情況而定。

三種技術手段:確認共識、削弱可信度、激化觀點。

要明晰,步驟和手段是有區別的。步驟是指動作的流程1234,而技術手段是指我可以透過何種辦法來達到我的目的。在一個步驟裡可能會出現多種技術手段。那麼接下來,我們按照“確認——處理——展示”的流程來看一下技術手段的使用方法。

2.1確認

確認是在大致歸結對方的觀點,一方面檢查自己有沒有聽錯漏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告訴大家我方接下來也是針對這些觀點進行攻擊,有樹靶子、做預告的用意。

語句示例:和您方確認一下,您方的一共有三個觀點分別是XXXX、XXX、和XX沒錯吧?

2.1.1框定

有的時候,對手或許思維混亂,表述不清。陳述了5678個觀點,一聽有許多,實際上有很多觀點是雷同的。此時就需要我們在確認步驟額外做一件事:框定——合併同類項。

以這篇稿件為例。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仔細看看,實際上這篇辯稿的一二三點是不是同一回事?在此時,我們不需要按照對方所分的四個點去做確認,而是歸類整理之後,再做確認,方便後續討論:

“對方辯友,實際上您的立論講了兩件事,第一件是說品德是學生幹部的根本,非常重要。第二件是說,品德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對吧?”

實際上你會發現,框定,也是一種確認。只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多花費點兒力氣去幫助對手整理他自己的觀點——這種情況往往容易存在於新手局中。

2.1.2確認共識

在確認完畢之後,就可以確認共識了。這裡需要注意,雖然我把確認共識放在確認步驟裡,但是確認和確認共識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確認僅僅是在表示“對方辯友你是這個意思吧,我沒聽錯吧?——那我接下來就揍你這個觀點了喔?”,是在瞄準靶子,吹響號角。

而確認共識,在於劃定安全區和尋找分歧,搞清楚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沒必要討論,哪些地方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以便後續討論更為集中。

那麼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共識”——雙方都認可、贊同的東西,我們就稱之為共識。那麼可能有人會問,雙方都贊同的東西我們還問個什麼?有兩個意義,1。有的時候,你以為是共識的東西,未必是,所以你需要拿出來問一問,做個確認,才知道究竟是不是;2。有的時候,對方一開始預設的東西,很可能在後續會反水不認,若你未做確認動作,那麼對手就可以振振有詞。而獲得了對方親口承認的,他若再反悔,是非常打臉的。

因此,共識,是確認出來的。在確認的過程中,大家都認可,這是共識;一方認可一方不認可,這是分歧。

那麼就進入最關鍵的部分了,確認共識,什麼時候確認呢?我要確認什麼東西呢?確認了之後怎麼用呢?

一般來講,確認共識,都是在首輪質詢去做的。確認的東西,大多是己方整個立論構架的基本前提,或者一些重要推論的基本前提。這樣講還是很抽象,舉幾個例子好了:

辯題是“從未得到/得而復失更可悲”,在這個題目中,常常會有人拿這樣的例子去攻擊持“從未得到”的一方:“對方辯友,從來沒得到過癌症可悲嗎?”當然不可悲了,當一方拿一個不可悲的事情和一個可悲的事情去比,還有什麼好比的?故而,實際上,雙方展開討論,實際上應該基於這樣的一個前提:都是討論可悲的事情,才有可比性。

那麼實際運用的時候,我們在質詢環節中可以這樣做:

“對方辯友,我們先來確認幾個共識好了”

“好”

“首先,今天我們雙方討論的物件,都應該是可悲的事件,才好去比較,對吧?”

“對,沒有問題”

“好的,共識達成。那麼待會兒請對方辯友千萬不要列舉一些不可悲的從未得到和可悲的得而復失去做比較。”

這是一套完整的確認共識動作,首先預告我要幹什麼,然後提出核心問題,最後展示結論。

當然,有時候共識並不能那麼順利達成。對方可能會回答“不是,我方認為……”此時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對方是新手,因為緊張所以不認,此時應該重新確認,追問細化“那您說的和我說的有什麼區別?”;其二是此處存在分歧。

2.2處理

處理是質詢中的核心步驟,樹好了靶子,找到了分歧,就應該掏槍射擊、造成傷害了。

語句示例:按照您方觀點,怎麼解釋XXXXX的存在?

XXXXX就意味著一定會YYYYY嗎?

特別提示的是,我們處理的是雙方的分歧、對方的漏洞,已經達成了共識的東西是不需要處理的,直接進入展示環節。

那麼怎麼處理呢?處理有兩種技術手段,一是削弱可信度,二是激化觀點。其中前者針對的是邏輯推理和事實論據,後者針對的是價值觀。

2.2.1削弱可信度

稍有辯論常識的人都知道,在辯論中,是需要論證自己的觀點的。論證的意義,在於讓大家相信,我說的東西是正確的、可取的。所以削弱可信度,就是尋找對方論證過程中的破綻,指出來,告訴大家,實際上他說的東西也沒那麼可信嘛。

削弱可信度,攻擊的是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

邏輯推理

事實論據

。所以質詢手首先要有提煉對方論證線條的能力,其次要有發現破綻的能力。

舉個例子: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在這一段中,我們可以提取出來其論證線條:

對方自己開出的論證目標:成人網站是公眾自主滿足合理需求的更優選擇

論證過程:人存在性需求是合理的+成人網站可以滿足人的性需求+大眾對成人網站的充分認同(資料:廣東某高校,41。6%)

既然有論據,那就先看論據好了,結合我們上一篇文章“資料的蒐集與處理”中提到的,資料是有玩味空間的。這一段文字試圖用“廣東某高校調查顯示,透過瀏覽成人刊物與網頁激發性幻想的男生比例最高(41。6%)”來證明“大眾對成人網站是充分認同的”。

結合我們之前的“資料的蒐集與處理”一文中的知識,我們可以發現,這段論據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資料出處不明,權威性有待質疑。

2。樣本基數(參與調查的人數)不明,結論的真實可信度值得懷疑。

3。樣本主體選取的偏差,瀏覽成人網站和刊物的人本身就是對成人網站有所偏好的人,特定人群的意見不能覆蓋社會大眾的整體看法。

所以這段資料根本無法證明“大眾對成人網站是充分認同的”這一觀點。

再來看“人存在性需求是合理的,成人網站可以滿足人的性需求”這一部分。人的性需求是合理的,能否推匯出但凡能滿足人性需求的事物也是合理的?目的或許合理,但達成目的的手段就一定合理、一定可取嗎?按照對方邏輯,我透過強姦的方式來滿足我的性需求,是不是也可取呢?

最後再看對方整段論述最開始試圖證明的“成人網站是公眾自主滿足合理需求的更優選擇”,既然是“更優選擇”,意味著他應該是和某個其他選擇進行對比之後得到的結論。可是整段文字,有存在比較嗎?沒有。那麼更優就無從談起。

漏洞百出,那麼我們在具體操作時可以這樣做:

“對方辯友,請教您,您的第一個觀點是成人網站是公眾自主滿足合理需求的更優選擇沒錯吧?”

“沒錯”

“既然是更優選擇,請問您是跟什麼東西進行比較之後得出的更優這個結論呢?我似乎沒有看到啊”

“我方認為他能滿足人的性需求,並且大眾很認可……”

“打斷您一下,我知道您的意思,但是我的問題很簡單,您有進行比較嗎?如果有,是跟什麼比較的?”

“沒有……”

“好的,

那麼您所謂更優選擇的結論只是一句空話

。我們再來看您剛才提到的那些東西,您認為成人網站可以滿足人的性需求,所以他合理對嗎?”

“對”

“那是不是所有可以滿足人性需求的東西都應該合法化呢?強姦是不是按照您方邏輯也可以合法化?”

“我方沒有提強姦……”

“打斷您一下,

所以並不是只要能滿足人性需求的東西,都應該合法化對吧?所以您的理由有些牽強

“……”(此處可以根據對方的回答再做更細緻的追問,但是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

“最後看您的資料,為什麼一部分瀏覽成人網站的人可以代表整個社會大眾的意見?”

“因為這部分人很多,你不能忽視他們的意見”

“打斷您一下,這部分人具體有多少,您並沒有給出詳細的資料。更何況,有瀏覽成人網站的,也有不瀏覽成人網站的,您是怎麼代表了另一部分人的心聲的?”

“這個……”

“就算您會讀心術好了,

可是您的資料來源十分模糊,樣本基數、調查方法都沒有告訴大家,您方資料的真實有效性非常可疑

,謝謝。”

所以簡單總結一下,

論證線條邏輯推理部分的檢驗方法

有:

1、是否有論證?

在有些新人比賽中,新手是沒有論證意識的,通篇斷言。例如“A是內因,B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內因更重要”這樣的描述。你憑什麼認定A是內因B是外因?理由呢?解釋呢?

2、論證是否完整?

有的時候論證線條或許會出現缺環、跳動的情況。即,完整的推理應該是A→B→C→D,但是我們可能有時候會跳過中間的某些環節,直接推出結論,這是不可取的。這裡貼一則漫畫大家就懂了。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3、那對手如果論證線條看起來是完整的怎麼辦呢?

一般有這樣三種拆解方式:

1。A是否一定會導致B?

2。是否存在沒有A,也有B的情況?(比如:B獨立存在;C也可以導致B,那麼是否C也……)

3。B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

需要說明的是,1和2是在質疑AB之間的因果關聯的強弱,3實際上是在對論點所暴露出來的價值進行攻擊

剛才上述分析中,“強姦也可以滿足性需求”,就是運用了第二種方式。

論證線條事實論據部分的檢驗方法

有:

1。資料的出處是否權威。

2。資料的樣本基數是否足夠大?

3。資料的樣本群體是否全面?

4。……

資料的檢查,依舊推薦《統計陷阱》一書,這裡就不多贅述。

2.2.2激化觀點

一般來說,激化觀點,是我們最後的手段——即共識無法達成、可信度沒法兒削時。

激化觀點,實際上是在攻擊對方整套立論的核心價值,把這種價值置入一種激烈衝突的場景中進行催化,然後逼迫第三方(觀眾和評委)根據自己的同理心或情感傾向進行價值選擇的過程。所以你會發現,在這種手段下,對手的反應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構建一個讓觀眾有代入感的情景,能不能觸動他們心中的G點,能不能讓第三方,情不自禁,站到你的這一邊。

故而激化觀點的步驟是,搭建情景——加劇衝突——訴諸第三方。

舉個例子:

應不應該取消死刑

“假設您的女友被殺害,你希望原諒這個兇手,尊重他的生命權,還是希望處決他?”

“我會原諒他,因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假設這個暴徒殺害您女友的手段極其殘忍,先進行了長時間的虐待,最後還將其分屍呢?”

“我依然會原諒他,每個人都有悔過的機會。”

“所以您認為,在座的觀眾和評委,在遭遇了同樣的事情時,也會作出和您一樣的選擇是嗎?”

個人以為,激化觀點是最難的。因為並不是每個辯題,都能夠很輕易就搭建這樣一個激烈衝突的價值情景的。而就算搭建了情景,視語言功底的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

2.3展示

展示是收割戰果,鞏固傷害,告訴大家這個點我拿下了,我贏了,對方輸了。收割之後,若對方在後續環節繼續掙扎,可重複展示時的結論,要求對方解釋即可。

語句示例:因此在XX問題上對方的邏輯/論據是錯的,對方觀點不成立

具體的操作,大家可以回看上面舉例環節中的斜體語句,那就是實際操作中展示收割的語句示例。

當然,在有的賽制中,是不允許質詢方在質詢時間做總結性發言的,也有一些辯手頗為抨擊這樣的做法。這裡作者的觀念是:收割展示動作是一定要做的,但未必一定要在質詢時間內做,也未必一定要質詢者本人去做。一個隊伍是一個整體,賽制雖然分環節,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完整輸出己方構架,說服評委。故而,有質詢小結環節的,收割展示動作可留在質詢小結去做。沒有質詢小結環節的,可由下一名己方辯手在緊接著的環節來完成收割展示動作。比如在世錦賽賽制中,首輪四質一環節,四辯是沒有小結環節的。那麼我在做教練時,往往會安排下一個發言的二辯在駁論環節,先簡單把四質一的戰果收割掉,然後再開始駁論。因為共識確認了,如果不講清楚用意,就相當於白做——我見過太多上來興致勃勃確認共識卻不收割展示的隊伍,到了後面,大概自己都忘了自己確認過這個共識。估計她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共識確認來是幹嘛的,只是走走程式罷了。或者前面已經處理過、把對手拆掉了的問題,因為不展示不收割,導致大家印象不夠深刻,到後面的自由辯甚至結辯還在重複解釋。而有些情況下,在處理已經到位的情況下,只要需要重複一下前面的收割語句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偏費好大力氣去解釋。

最後強調一點,上文中所有的例子並不具備可複製性,寫出來只是方便大家理解。切忌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實戰中,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自己組織語言。

最後附上一張質詢的思維導圖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3、流派介紹

辯論的策略,無非有三:要麼輸出自己的觀點,說服大家;要麼拆解對方的觀點,證明他錯;集大成者,可以二者兼顧,攻守得當,非常難得。一般隊伍,能取其一做到位就很不錯了。

故而質詢也可以分為兩派,“推進流”和“拆解流”(也有稱之為“防守型”、“進攻型”質詢的,名稱有變,但意思一致)。無論是哪種流派,基本都是三個基本步驟“確認、處理、展示”和三種技術手段“確認共識、削弱可信度、激化觀點”的不同排列組合。而進攻或推進的部分,從立論的構架來看無外乎“定義、標準、價值、論點與論證(包括邏輯和論據)”所以仍需把基本功紮實,才可以談得上風格。

3.1推進流

推進流旨在輸出自己的立論構架,在質詢的時候,可以說己方的框架就是你的質詢稿。本質在於,消除雙方在己方構架內產生的分歧,證明我更對。

這種流派非常吃準備,適合紮實備賽的隊伍。所以個人認為推進流更適合新人,用以養成紮實備賽的好習慣,同時這種打法相對來講難度會小一些。

舉個例子:

應該對文明間的競爭與淘汰加以干預

確認共識,尋找分歧

“對方同學,您是否認同當今世界的發展有著一體化的趨勢呢?”

“認同”

“那麼是不是如果一旦不同的文明間發生了衝突,造成的影響很有可能會波及全球,造成極其巨大的損失呢?”

“那就不一定了啊,這個要看情況的”

找到分歧了,開始處理,消除分歧

“那舉幾個例子好了,美蘇爭霸導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東與西方的博弈引發的經濟危機、不斷激化的恐怖主義……這些您如何解釋?”

“就算是這樣好了,可是干預的主體怎麼確定?誰來干預才是最公平的?”

分歧1消除成功,產生新的分歧2,繼續處理

“好的,您承認了我方影響廣、損失大的觀點。再看主體的問題,是不是接下來只要我方接下來能夠找到一個公平公正的干預主體,我方觀點就成立了?”

“問題是沒有這樣的主體啊,美國?中國?蘇聯?”

“打斷一下,今天世界上就有一個這樣的組織,叫聯合國,您方是否認同他擁有干預的權利?”

“可是聯合國也……”

“好的,接下來我方會一一解決您方的這些問題……”

到這裡,推進流怎麼打應該就比較清晰了,簡單說,你有什麼不同意的地方嗎?沒關係,來,讓我拿資料砸死你!什麼?你也有資料?那就來比比看誰的資料更權威、更可信吧!

3.2拆解流

拆解流旨在挑出對方論證構架中的錯漏之處,讓對方不能自圓其說,從而取勝。可以說,對方的構架,就是你的質詢稿。故而拆解流對辯手的水平要求會更高——你要比你的對手更瞭解他的立論構架,馬上看出哪裡有問題,然後打爆對方。

也舉個例子:

從未得到/得而復失更可悲

確認

“對方辯友,您認為得而復失更可悲是因為它存在一個落差感對不對?”

“是的”

“請問您心理上的落差是不是也是落差的一種?”

“可以認同,心理落差也是落差”

“所以從未得到的人一直有一個心理期望,但一直得不到,這也是一種落差。那麼雙方都有落差,您是怎麼比出來誰的落差更大的啊?”

找到漏洞,發起進攻

“額,這個,有比較的模型啊……”

“請問您是什麼模型?”

“比如說*&()#&¥()*@……”

“打斷一下,請問您這個模型的出處是哪裡?是什麼學術理論還是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這個顯而易見,每個人都可以看出來啊”

“也就是說您自己編了一個所謂的模型,然後告訴我可以比,您覺得這能夠說服大家嗎?”

“這……”

加劇傷害,一擊致命

“拿更具體的例子來問您,今天一個從未得到的人,一直暗戀,悲痛欲絕,他恨不得去死,和一個得到後又失戀的人,您告訴我他們二者的悲傷值分別是多少?60分?80分?您是怎麼計算的?”

“……”

收割展示

“所以對方所謂落差感對方根本就無法比較,所以落差感更大是不成立的”

所以實際上,拆解流,往往就是不斷要求對方細化論證,直到他招架不住為止。這要求發問者能夠快速切中要害,言辭犀利。拆解流的辯手,一定要有“不撕裂這個點不罷休”的志氣,否則唯唯諾諾,一碰壁就調轉方向,則難以成功了。

三、練習方法

初學者,理論乍一接觸,總會感到難以適從。故而建議新手上路,最好分環節落實,一個一個來,不要貪功冒進,試圖一口吃胖。

首先必須要具備的,是辯題的論證構架搭建能力,知道什麼樣的論證是到位的、自洽的,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論據支撐,知道論證環節是怎麼一步一步推理的。這一方面建議需要多看看邏輯學的書籍,同時自己要多做論證練習,做完之後讓學長姐幫忙檢查,再改正。

其次是傾聽捕捉能力,當對面的立論講完,質詢手應當立刻能夠提取出對方的基本論證線條。這一塊可以先從書面閱讀開始練手。先找一些稿件,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給夠時間,我是否能準確提煉出作者的敘事線/論證線。理解能力到位後,再過渡到聽。先找一些大賽影片聽記構架,強迫自己一遍過。實在過不了再回放,看看哪裡聽漏了或者沒聽懂。最後聽現場比賽練手,可以試著做一些新生賽的評委。

以上兩塊練到位,論證中常見的謬誤,基本上你就會有一個大致的把握了。到這裡,我們才能真正進入質詢的環節練習。首先牢牢記住三個步驟,確認—處理—展示,無非也就是記熟這幾句例句“先和您確認一下……”“那麼請問您怎麼解釋……”“所以在……上對方無法……”。這個很簡單,然後我們就可以進入技術動作的練習。

先看確認共識。拿自己打過的辯題來練。先要學會找前提,然後才是試著達成共識。首先還原己方構架,然後畫記出構架中的重要前提,這就是我們希望去達成共識的地方。然後找一個搭檔配合自己練習。練習過程中,要逐漸增加難度,讓自己的練習搭檔故意不配合,各種逃問題或者SAYNO——總之就是拒絕和你達成共識,甚至連一些非常基本的常識我也不承認,你奈我何?如果在練習中,你都能處理好最潑皮的對手,那麼到場上,自然遊刃有餘。

再看練習削弱可信度,先把對方論證線條快速提取出來,然後找到破綻,選擇最要害的那1、2個,準備進攻。資料有問題的就追問資料,論證有問題的就質疑論證環節。這裡著重要練習的,是語言的快狠準。一開始可以在百度搜索一些爛稿子用以練習,然後逐漸找一些好比賽的稿子去練習。還有一種很好的練習方法是,看影片的時候,聽了一方立論之後,自己先在心裡模擬質詢一番,如果是我我會打哪幾個點,怎麼問。然後看影片中的辯手是怎麼做的,是否和自己的做法一致。最後對照評委的點評,把握自己做法和影片中辯手做法的優劣。

激化觀點亦如是,要搞得清楚對方核心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方的價值到底是什麼。這一塊在賽前是可以做預判的,然後看這兩種價值觀是否會有衝突的時候。第一步是尋找衝突場景,第二步是強化自己的演繹共情能力,怎麼把話說得動聽,怎麼把觀眾“困”在我搭建的那個世界裡,怎麼讓觀眾跟著我的價值走。

實際上學到最後,你會發現,辯論的基本構建元素,無非事實、邏輯、價值罷了。而無論是申論還是質詢,都只是為了打出己方的事實、邏輯、價值,或者拆解對方的事實、邏輯、價值罷了。唔,你想想看,是也不是?

練習方法大致介紹到這裡,實際上,都是一些辯手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罷了。

四、其他

正文到這裡就結束,這裡是作者想強調的一些話。

這篇文章給新人提供的是一個快速入門的模版,或許是捷徑。但弊端也非常明顯,如果大家機械按照我寫的東西去操作,實際上是不利於一個辯手的長期發展和成長的。故而在學習之初,大家可以參照這篇文章所說的去找找感覺。真正理解質詢的意義之後,就不必不加變通地去套用本文的模式了。

質詢的方法絕不止文中所說的這一種模式,還有很多高手有自己的獨門秘笈。辯論的樂趣,絕不在於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個動作,而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對手下一秒會說出什麼有趣的觀點,你也永遠不知道,原來自己會這樣去去迎戰。

以上不過是作者的一些拙劣的經驗,若有幫助,榮幸之至。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所收穫。

本文搭配閱讀材料:

1、

影片。黃執中《質詢的技巧上、下》

http://

v。youku。com/v_show/id_X

MzMwMTg0Mjky。html

http://

v。youku。com/v_show/id_X

MzMwMTg2NTU2。html

2、

書籍。《統計陷阱》

3、文章。

張子龍《如何給辯手一個較為完善的訓練體系?》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732

0795#answer-37826144

陳誠《資料的查詢與蒐集》

http://

weibo。com/ttarticle/p/s

how?id=2309404130219316411331#_0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尋找辯論同好、討論辯論問題,就上辯論資訊交流群。

零基礎也能學質詢:一看就懂的質詢教學文

獲取辯論動態,請關注“online辯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