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一.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二 . 西方哲學史脈絡圖解

▼ 古希臘羅馬哲學包括自然哲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哲學三個階段,為西方哲學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學打下了傳統根基。

它提出了邏各斯、存在、實體等成為西方哲學的經典命題,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共相性質的爭論開啟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關於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基督教成為西歐不可侵犯的絕對意識形態,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濃重陰影所籠罩。從教父哲學(柏拉圖-奧古斯丁體系)到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阿奎那體系)的過渡反應了希臘羅馬理性精神的復甦,而唯名論和實在論的對立為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論的興起開闢了道路。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 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從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開始,演化出歐陸唯理論同不列顛經驗論的對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對經驗(外在或內在)的重視。唯理論演變成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中的獨斷論,而經驗論則在休謨那裡成為徹底的懷疑主義,這為法蘭西啟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學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 18世紀法國哲學包括法國自然神論和唯物主義兩塊,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論上則表現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法國自然神論奠定了西方政治學的基礎,而激進的盧梭則引導了後世批判哲學(馬克思和尼采)的出現。法國唯物主義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義成為法國哲學鮮明的特點。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 18C末19C初,德意志古典哲學體系的出現標誌著傳統西方哲學的最高成就。它將考察重點轉向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實現了西方哲學繼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體系之後的第二次飛躍。康德透過對自在之物和現象的嚴格區分,發展出認識論的先驗自我意識統攝機能和道德實踐領域的純粹理性,以及溝通兩者的判斷力批判。黑格爾透過辯證法三段論將整個世界容納在絕對精神從自在狀態過渡到自為狀態,最終達成絕對理性自我意識的宏大歷史過程。因此,黑格爾成為最後一個形而上學大體系,並引發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對其的反思。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

▼ 19世紀中後期,形而上學和理性主義的傳統西方哲學走向終結,導致了向現代西哲的過渡時期。馬克思把哲學從天上拽回了人間,對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的確認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形而上學的終結者(海德格爾語);以尼采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則著重於人生命意志的實現。兩者的思想都沒有構成完整的體系,但對後世的現代西哲,現象學運動、結構主義、西馬、精神分析學乃至後現代哲學,產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啟發。

西方哲學史思維導圖+脈絡圖(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