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賽季

中超聯賽

中,上場的外籍運動員(含

亞足聯

會員協會所屬運動員)為累計三人次;上場運動員名單中應列入至少二名U23國內運動員(1994年1月1日後出生),其中一名U23國內運動員應為首發運動員。”

這是在2016賽季結束後傳言即將實施、又闢謠說暫緩執行、接著突然之間頒佈在2017賽季實施的中超聯賽新政策。

政策頒佈以後,已經出現很多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的解讀,有說足協武斷的,有說濫用職權干擾聯賽的,也有持肯定觀點的,那麼,這些新政到底會不會產生積極影響?有哪些歷史或者經驗可以佐證?又有哪些球員會受到影響?現在就來詳細解讀。

外籍門將禁令,對國產門將影響巨大

足協的新政,無論從具體實施還是針對性上說,都很像當年甲A時代的外籍門將禁令。

在當年甲A聯賽,隨著外援引進越來越正規,各隊都意識到防守的重要性,有球隊開始引入外籍門將。1999年山東魯能奪冠時,26場比賽只丟了13個球,外籍門將薩沙居功至偉,加上延邊的

布拉基瑪

、四川的裡丘克等諸多外籍門將表現神勇,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效仿,都在引入外籍門將,國產守門員一度全被壓制。

於是,2000年年底,足協頒佈新政,放寬外援名額,同時禁止各隊使用外籍門將。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這一禁令的頒佈,迫使各隊不得不使用本土門將,防守效果的下降是非常明顯的。

2001賽季,甲A單場比賽的場均進球數直接上升到2。6個,比之前幾年場均多了0。2球,之後四年一直維持在高位,從2005賽季開始,單場比賽的場均進球數才開始逐年下滑,說明本土門將經過幾年的鍛鍊,已經開始成熟。

但另一方面,當各隊不得不使用本土門將時,實際上,球隊並沒有保守得只用老將,而是紛紛大膽地提拔新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單單看目前仍然在中超聯賽擔任主力門將、現在或者曾經入選過國家隊的一些守門員,每個人都有豐富的中超聯賽經驗,並且,擔任中超球隊主力門將的第一個賽季,年齡都在23歲以下。

究竟是拔苗助長,還是給年輕人犯錯的機會?

答案已經不言而喻,至少對目前中國國家隊來說,在亞洲範圍內,最有能力與其他球隊抗衡甚至佔有優勢的,就是守門員這個位置。

究其原因,兩大因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沒有外援,國內門將競爭壓力較小,不看年齡,任何表現出色的門將都不會被埋沒,導致人才不斷湧現,並且,從青訓就開始重視門將位置的選拔。

2、各隊雖然沒有外籍守門員,但通常外教團隊或者本土教練團隊裡,都會配置外籍守門員教練,高水平的外籍教練讓本土球員受益匪淺,提升明顯,加上充足的鍛鍊機會,因此,門將位置進步明顯。

日本聯賽慘痛經歷,中超提前剎車防止悲劇

從2015年登巴•巴等人加盟開始,到2016賽季的

特謝拉

、胡爾克、J•馬丁內斯、瓜林,再到2017年剛剛開始的奧斯卡、特維斯、

維特塞爾

,再對比中超國內球員連續兩年身價的飛漲,80億中超最近兩年的鉅變,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的J聯賽。

J聯賽自從1993年開始首屆比賽,在金元政策的刺激下,從最初的10支球隊迅速擴張到1998年鼎盛時期的18支,包括英格蘭前鋒

萊因克爾

、巴西球星濟科、鄧加、

貝貝託

、丹麥傳奇球星大勞德魯普、義大利射手

斯基拉奇

、前南球星斯托伊科維奇、保加利亞球星

斯托伊奇科夫

等諸多大牌球星,紛紛加盟J聯賽,在當時引起轟動。

然而,當時的投資並非是一種完全理性的狀態,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影響越來越大,J聯賽受到巨大沖擊,各隊出現限薪政策導致大牌球星紛紛逃離,聯賽吸引力急劇下降,平均每場觀眾人數從將近20000人次減少到12000人次左右。

因此,當目前中超已經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的情況下,中國足協的“三外援+U23新人”新政,更像一腳主動剎車,讓處於瘋狂燒錢階段的中超甚至中甲各隊,有一個暫停的思考過程,畢竟中超甚至中甲的

深圳佳兆業

等隊的鉅額投入,已經讓球隊的投入與收益嚴重背離,此時如果不主動剎車,一旦出現資本逃離聯賽的情況,中國職業聯賽受到的衝擊,將不亞於“假球黑哨案”對聯賽的衝擊,毀滅性是巨大的。

聯賽外援制度改革,目的決定製度

中超外援和U23的新政,很明顯地釋放出一個訊號,那就是,減少外援比重,提拔本土年輕人。

實際上,這種做法,並不見得荒唐,以鄰國日本為例,日本足協和J聯賽每賽季開始前都會對外援政策做出評估,根據想要達成的目的,修改聯賽外援制度。

比如,J聯賽曾經使用“3+1+1”外援政策,當時為了鼓勵各球隊發掘培養年輕外援,方便作為歸化球員培養,採用三名“無限制條件”外援+一名亞洲外援+一名20歲以下學徒(國籍不限)。

在2013年底,日本為了提高J聯賽在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制定了新的外援政策,從2014年開始,J1、J2聯賽的球隊可引進兩名東南亞“協作國”(和日本簽訂足球合作協議的東南亞國家有泰國、越南、緬甸、新加坡、柬埔寨)球員,外援總數仍為5人。

到2016年10月,日本足協宣佈,為了提高球隊在亞冠聯賽中的競爭力,從2017賽季開始,J1聯賽的外援人數改變為無限制註冊的5名外援,上場人數為3名無限制外援加1名亞洲外援。

而韓國足球職業聯盟在2013、2016年兩次修改了聯賽規章制度,將23歲以下年輕球員的報名和參賽做了硬性規定,不滿足條件的球隊將受到球員名單減少人數的懲罰,也是為了達到培養本國年輕人的目的。

所以,中國足協為了達到目的,頒佈新政的做法,無可厚非,只需看結果是否能夠達到預期。

U23新政,中超一定會拔苗助長?

實際上,中國足協的新政,只是縮減了首發陣容中一個外援名額,換成國內U23以下的球員,但要說拔苗助長,也是未必。

中超實行外援“4+1”政策是從2009年開始的,因為亞足聯在2008年年末為提高

亞冠聯賽

各參賽國的技術水平,將外援報名資格由原先的3個改為“3+1”,中國足協為了迎合亞足聯的這一決定,修改了聯賽外援政策。

從此之後,中超各隊的外援引進逐漸演變成“1名亞洲防守外援+多名進攻和組織型外援”的模式,國內前場進攻球員受到的衝擊越來越大,但在中後場,尤其後防線,國內球員這些年也有不錯的成長空間。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以最近一兩年在各種情況下入選過國家隊集訓名單的本土後衛為例,大多數後衛都在20歲左右的時候,已經在單賽季中超有過超過20次出場的機會。

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守門員這個位置,可以預見,未來中超各隊,最大機率啟用U23球員的位置,仍然將會是中後場的防守位置,這些位置的特點很鮮明,可以憑藉身體和跑動能力,彌補經驗和技術能力的不足,儘量減少對球隊的傷害和影響。

至於前場位置,則要看各隊的外援策略,究竟是3前場外援還是2前場+1後場,不同策略,對國內球員的前途,將有不同的影響。

93一代,將成為新政的犧牲品?

在新政出來之後,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新政裡關於U23的1994年1月1日之後出生的紅線,將成為最近兩年剛剛開始崛起的1993一代球員的生死線,93一代將夾在U23的新秀和更成熟球員之間,成為犧牲品。

實際上,這種說法太武斷。

對於93年一代的球員,要區別對待。

從位置上看,在中後場,93年出生的很多國內球員已經有多年中超經驗,2016賽季佔據著各自球隊的主力位置,有些球員已經有國家隊經歷,位置比較穩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93年年齡段最具代表性的幾名中後場球員)

真正可能受到衝擊的,是一些93年出生的中前場球員。

這些球員資歷較淺,多數球員最近兩年剛剛冒頭,目前在球隊裡的地位並不穩固,2016賽季出場次數不少,但主要是替補,上場時間也不多,位置比較飄搖。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中超新政一出臺,真正受打擊的是這些人

(93年年齡段最具代表性的幾名中前場球員)

假如這些球員所在球隊決定提拔中前場的年輕球員,他們的位置將會在外援、本土大腕和U23的三重夾擊之下,變得比較艱難,新賽季會有怎樣的境遇,就要看他們自己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