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世界盃之際,轉一篇舊文。

如果不瞭解歷史,以為中國足球本來就是弱不禁風,活該見誰輸誰。。。

中國足球的歷史_百度知道

簡介:

(一)追根溯原:真正的足球鼻祖

現代足球的鼻祖是英格蘭,但是足球的故鄉卻是在咱們中國。眾所周知,我國很早以前就有用腳踢球的活動了,只是那時侯不叫踢足球,而叫“蹴鞠”或“塌鞠”,踢法當然也就和現代足球不同了。

蹴鞠這項活動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最早的說法見《戰國策。齊策》:臨富甚福而實。。。塌鞠(中間略去文字若干)。到了漢代,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蹴鞠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幾乎是萬人空巷。而且蹴鞠成了宮廷的主要體育活動。高祖劉邦的老爸初入皇宮時,曾因沒有球踢而一直悶悶不樂。後來邦哥特意為他老爸建造了“新豐宮”(估計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的足球場),於是

太上皇

就可以和家鄉的人一起蹴鞠取樂也,真他媽的幸福!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漢武帝、漢成帝這樣的帝王球星,另外,蹴鞠還成了軍隊訓練的內容之一。

唐代是蹴鞠的鼎盛時期。比起漢代,此時的蹴鞠又有了新的發明創造。首先是“充氣球”的出現,再次是球門的發明。其時的球門分為兩種,一是球場內設定兩個球門,兩端個一個,A打B的門,B打A的門,運動量大,競技性比較強,類似現代足球;另一種是在球場的中央設定球門,AB雙方共享,球門高,進口小,估計只有拔絲疼那樣的才會進得去。另外,還有不同球門的踢法,種類很多,有一人自踢,兩人對踢,還有多人花樣踢法。當時,唐代的MM們玩的一般都是非對抗性的蹴鞠,她們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女足球員了。

到了宋代,兩個球門的踢法已經不見了,主要流行一個球門或是不用球門。這種方式運動量不大,然,技術性和娛樂性都增強了。踢法是:先由A隊球頭踢球過門(門高估計三丈高、一尺寬),B隊球員得球后,傳給自己的球頭,由球頭射門,把球踢過門去為勝。

到了明清,連一個球門的蹴鞠也不見了,只剩下不用球門的玩法。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由於民族風俗的關係,十分喜歡在冰上蹴鞠(最早的冰球運動)。玩時分為兩隊,每隊數十人,球擲起後,兩隊爭踢,以球在自己本方隊員的腳下傳遞為樂。這個有點像我們玩球時的倒腳,只是我們是幾個人傳遞,中間一人搶,通常都是累他個半死方罷休。

行文至此,有一點已非常明確:足球真正的鼻祖是中國!

(二)二十世紀:光榮與屈辱並存

在現代足球歷史上,二十世紀裡,中國隊給人的感覺是屈辱的一個世紀,諸多的事實也表明,確實如此!

但是,中國也曾輝煌過,世紀之初,現代足球由歐洲傳入中國。“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

李惠堂

。”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在舊中國,一位體壇人物能夠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發凡。他以頑強的拼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稱號。1976年,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李惠堂與巴西的貝利,英格蘭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

普斯卡士

齊名,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其時,中國足球在亞洲逐漸發展強大,和李惠堂一起,湧現出了第一批開天闢地式的先驅,第一次出現代表國家外戰的正規球隊。這是一種標誌,中國足球開始起步,足球在中國成為規範化的競賽。在1915年到1934年,中國獲得了遠東運動會的九連冠,並於1936年,1948年兩次入圍奧運會。這時,中國足球在亞洲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隨後的時間內,由於政治等原因,整個世界足壇都出現了一段真空,中國足球也不例外。但是中國足球發展的步伐卻沒有停止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家隊曾集體去匈牙利留學,並與1958年回國,可惜衝擊1958年世界盃決賽圈失敗,打擊不小。或許這應該算作中國足球在整個20世紀的第一大事,它背後的深遠意義,絕不僅僅是第一次整支國家隊出國留學,第一次出現外籍國家隊主帥這麼簡單。最重要的,是它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現代足球的骨幹,李鳳樓、

陳成達

、年維泗這批人,日後不但成為國家隊主力,更長時期地佔據中國足球的統治地位,他們自身的素質,能力,魄力在此後幾十年裡直接影響著中國足球的發展,主宰著中國足球的命運。而他們言傳身教出的後代,無論是在當球員,當教練還是主管領導工作方面都深深帶有前輩的烙印,因此,這批人成為近代中國足球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們今天所提及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足球之根源。然而,這批自我定位接近歐洲二流水平的球員所組成的國家隊,第一次衝擊世界盃入場券,即敗在印尼隊腳下,似乎是個不祥的訊號,預示著此後中國足球一系列的失敗。

其後的時間內,是漫長的十年“文革動亂”,在一個“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無疑被禁止了。改革開放之後,

蘇永舜

率領中國隊衝擊1982世界盃決賽圈失敗。這是中國足球長期封閉,重返國際足聯後首次衝擊世界盃出線權,實質上它是中國足球現代史的開端。它是中國足球與外界第一次全方位的碰撞與較量,使中國人第一意識到現代足球的殘酷,初步接觸到以主客場為代表的國際足壇的通行賽制。整個過程經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傳遍整個中國,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看九寸黑白電視,讀八分錢一份足球報的球迷群體,中國足球史上第一次出現一球牽動億萬心的熱潮,球星的概念開始形成,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口號,至今依然是中國足球幾代人奮鬥目標。此後,足球確立了中國第一運動的地位。從技術角度來看,由於對紐西蘭隊的失敗,導致中國足球開始向重硬朗,重力量,拼速度身高體能的模式轉化,直至今日。

1985年5月19日,由於中國隊在世界盃預選賽中主場敗給了香港,失去出線權,在場球迷情緒激昂,氣憤難平,無處發洩,進而演變成打砸搶的街頭爆亂。從此,中國足球不再孤立地被當作體育運動,而更多地從文化角度,被當作中國社會的一個視窗。國家隊主教練

曾雪麟

引咎辭職,不僅僅因為比賽的失敗,更被當成安撫民族主義情緒,穩定社會的替罪羊。這意味著中國足球被賦予了沉重的社會使命,在這種背景下,保守風氣逐漸瀰漫了整個中國足壇。中國隊在亞洲從極盛轉向衰落,技戰術風格從主動進攻演變為防守反擊,逐漸向二流水平滑落。

1988年的奧運會和1990年的世界盃,中國隊插肩而過,因為了兩個“黑色三分鐘”。進入現代足球的中國隊,抓住東西亞分治,不必硬碰主要對手韓國隊的歷史機遇,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衝出了亞洲。但中國足球卻未能把握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從而使自身有質的飛躍,因此進軍奧運並未帶來太多的影響。反倒是次年的世界盃預選賽所帶來的衝擊與反響要強烈得多,中國隊兩次在領先的有利形勢下,兩次在終場前三分鐘內連失兩球,痛失衝出去的歷史良機。儘管又一次失敗,但這種極度戲劇性的結果,使足球在中國社會受關注的程度又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中國79年開始改革,開始對外開放,但足球上與“洋教頭”的“再一次親密接觸”卻一直等到了90年代。1992年,謀求開拓發展的中國隊將

施拉普納

請來了,但是衝擊1994年世界盃決賽圈又再次的失敗了。施拉普納成為第一任來華執教的國家隊主帥,他在中國不到兩年的短短時期,是中國足球由專業化向職業化過渡的分水嶺。雖然施拉普納率隊打出亞洲盃季軍的成績,也給中國隊帶來足球發達地區的部份理念,但限於他自身的水平與中國的實際國情,導致中國隊失敗的必然結果。施拉普納之後引發了繼續引進洋教練還是仍由中國人出任國家隊主帥的爭論,隨著中國足球與國際的接軌,這種爭議已不復存在。

職業化聯賽之前的格局是遼寧的一統天下,作為中國足球第一大省,遼寧建立了1984年到1993年十連冠軍王朝。實際上,東北足球早在50年代已居中國前列,但直至80年代初,以

李應發

為代表的遼寧隊,才逐漸確立了遼寧足球在中國無可撼動的霸主定位。他們以每年奪一冠的方式,建立起十連冠王朝,其中包括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全運會,全國甲級聯賽,足協盃冠軍稱號,和迄今為止中國球隊唯一所獲的洲際冠軍亞俱杯。甚至在今天,職業聯賽七年五奪冠的大連隊,仍然帶有當初的影子。遼寧足球成為中國足球最大的組成部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國足球的輝煌與失落。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全面啟動,這意味著中國足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職業化本意是透過建立競爭機制,從而使球員完成“要我練”到“我要練”的良性轉變。結果這一無心插柳之舉使足球成為一項巨大的產業。但職業聯賽又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問題,如假球黑哨,球員素質不升反降等等,隨著投入的增加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甚至使中國足球改革不下去的程度。與此同時中國球員外戰中一系列拙劣的表現,終於使中國足球自我定位在亞洲二流上。

1997年的

戚務生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衝擊世界盃力不從,所以慘敗大連金洲,國人繼續失望。本土教練的水平使得中國隊不得不再次寄望於外教,霍頓來了。這位曾經中國國家隊和

國奧隊

的主教練,花了中國足球兩年時間和若干萬美金的“英國紳士”終究沒有經得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考驗。他的“

平行站位

”、“長傳衝吊”理念沒有拯救得了中國隊。我們的打法沒有變數和套路,結果只能那樣。可惜一代那麼有潛力的隊員和同他們的前輩一樣被寫入了失敗者的史冊。但是,和施拉普納一起,他們的足球思想卻大大的影響了中國足球。因此,中國足球堅定不移的走起了外教之路。

也許,我們忽略了中國女足的誕生、發展和壯大,雖然從女足已經由1982年發展至今,但是女子足球在中國並不普及,仍然處在可有可無的從屬地位,體制和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專業體育時代,第一代女足球員仍然活躍在賽場上。只有在96奧運會,99世界盃上中國女足兩度衝擊冠軍未果,屈居亞軍之後,全國才掀起一定的女足熱。

現在,再一一看來,整個二十的歷史裡,中國足球給人更多的感覺是屈辱。並且在1986年至今,中國足球還衍生了一個名詞“恐韓症”。這是中國媒體的獨特發明,嚴格地說就是指中國隊在韓國隊屢戰屢敗,從而在心理上未戰先怯,場面上不堪一擊,進而從單純的技不如人轉變為人不如人。具體指的是世界盃預選賽,奧運會預選賽,亞洲盃,亞運會四大亞洲正式大賽上中國隊對韓國20多年無一勝績,特別是90年代以後,雙方差距拉大,中國隊連續三屆奧運預選賽上被韓國隊直接淘汰,從而使韓國隊成為中國隊的一面鏡子。雖然擊敗過中國隊的亞洲隊很多,但韓國始終是一位特殊對手。沒有哪一支外國隊,在與中國隊交手時比賽會被賦予如此特殊的意義,受到中國球迷與媒體的如此關注。

(三)二○○一:中國隊進軍日韓

一個寒冷的季節裡,神奇教練“米盧”的來了,也許從這一天開始,中國足球的歷史就開始改變了。2000年的亞洲盃,我們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中國隊,流暢的配合和寫在臉上的自信使我們激動了好一陣子。之後,雖然經歷了“四國邀請賽”的懷疑,但米盧還是利用他遊刃有餘的指揮,將中國隊送到了日韓。他在帶來先進足球理論的同時,還用他的方式告訴了我們:足球應該快樂著!

第一次進軍日韓,也第一次參加了世界盃小組賽的分組。在巴西隊、土耳其、和哥斯大黎加的合力圍攻之下,中國隊三戰皆墨,結果讓人失望之極。此後的時間內,中國足壇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反思。進入世界盃的快感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失落。不過,正如一些人所言,能進世界盃本身就是勝利。或許,這次突破就是中國足球發展的一個契機。

2003年是甲A聯賽的最後一年,明年即將迎來中超時代。回首甲A十年,彈指一瞬。中國足球之漫漫路,其修遠兮。只是,不管如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足球的明天必定是美好的,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對著全世界高呼:美哉我中國足球,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足球,與國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