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斯丹達爾

【考點】

一:《拉辛與莎士比亞》的美學貢獻

司湯達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實質上提出了一個關於時代的重要問題,他反覆強調時代的變化,總是將藝術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加以考慮,他早已看到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提出的新的美學與藝術要求。

《拉辛與莎士比亞》另一個主調是:“一切偉大作家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表現他們時代的真實的東西”,“因此感動了他們同時代的人”。現實主義藝術原則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來了。法國十九世紀

現實主義

傳統由此開其端。

反對

古典主義

三一律,散文化,向莎士比亞學習的問題。

二:《紅與黑》的題解

第一,從整體構思來看。可以說,“紅”象徵著

拿破崙

時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血和豐功偉績;“黑”意味著復辟時期的王朝和教會的黑暗統治。

第二,從於連的生活道路來看。實際上,於連的一生走過了一條“之”字形的道路:作為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貧民青年,他曾想透過“紅”踏上社會;但是,在復辟時期,貧民子弟三十而立功於戰場,躍升將軍的願望已無法實現。而同時,於連又親眼目睹了聖職人員的榮耀,萌發了透過披上道袍躋身社會的念頭,並曾身體力行地為之奮鬥。但於連本質上是純真、善良的,所以他沒有一直墮落下去,而是在經過了風雨以後,最後懸崖勒馬,回到了最初的“紅”上來。

第三,也可從作品的“

預言性

”場景來看。於連到德·雷納爾家當家庭教師前在教堂裡看到濺在地上聖水的顏色,以及後來他在原先坐過的地方槍殺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全身披黑;於連在監獄裡關於獵人的“黑”靴子踢翻螞蟻窩時發出的“火光”的思考等,都帶有“紅”與“黑”的描寫,並富於寓意和哲理含義。

三:《紅與黑》的主題

愛情,政治,風俗小說。 強烈政治傾向。

1.揭露了復辟王朝時期的腐敗黑暗以及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尖銳矛盾。

2.復辟時 期激烈的政治鬥爭。

3.對復辟時期貴族依靠外國勢力干預政局的揭露。

四:於連形象個人奮鬥者

他經歷了反抗———妥協———反抗這樣的變化。(有無信仰?追隨拿破崙或波旁王朝?)

性格的多元多層次。

於連也是“

性格分裂

”的人物。他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確立自主,又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於連是法國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的典型,但他既不同於只求溫飽的青年,也不屬於甘願出賣靈魂、最終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汙的一類,他是有理想、有抱負、不滿現狀、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於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復辟時期,一個有進取心的貧民青年,試圖透過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卻又不願厚顏無恥地討好主子,喪盡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鮮血來染紅自己的肩章,最終只能成為上流社會的“局外人”。於連在法庭上的一席話,揭示了這一真理。

五:《紅與黑》的藝術特點

心裡描寫,客觀深入富有感情,心裡獨白。

開放結構,由封閉結構向現代開放結構過度,由時間向空間過度,“心裡結構”,現代小說的基本技巧。

眾多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