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蘆花淺水邊

《爆裂鼓手》(whiplash)從多個角度看都是一部五星佳片,雖然看的人壓抑無比,但也是在這些最深沉的壓抑中第一次體會到了令人窒息的恐懼:如果執迷於追求外界的認可來達到自我的認可,一個人會受到精神和肉體上怎樣巨大的折磨和傷害呢?可能會有人說真正的大師和天才對於極致的追求都是如此,所謂「 不瘋魔不成活」 ,可令這部電影的主人公瘋狂的並不是對事物本身的追求(比如音樂,藝術),而是對追求這個事物所帶來的光環和標籤(比如名譽和社會認可)的沉迷。

故事主線很簡單:Neiman是頂尖音樂學院的一名新生鼓手,勤奮努力,渴望成功,被明星導師Fletcher意外發掘並選入自己的樂隊。短暫驚喜之後, Neiman被嚴厲的Fletcher花式逼迫,一方面潛能被激發最終技驚四座,一方面也日臻接近自己的

極限

Fletcher的教育方法見仁見智,有趣的是Neiman面對巨大壓力的反應:他有過憤怒、有過恐懼、有過因內心熊熊怒火而忍不住的破口大罵,但即便父親一再勸誡,即便練習到手破血流,即便因高度焦慮和緊張出了車禍,卻也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鼓錘,卻也不願意主動遠離Fletcher的高壓。 甚至為了專心練鼓不惜和女友Nichole分手: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此時鋪天蓋地的彈幕「 渣男,那麼好的女朋友都要分」「男人果然還是更注重事業,女人永遠都是被捨棄的那個」 ,看得我好心疼Neiman,忍不住想要為他辯白幾句: 妹子你們的關注點錯了好伐, Neiman 的選擇無關事業,他只是被內心的煎熬所折磨,他的選擇是低自尊下被迫的結果。 自尊(self-esteem)是一個人對於自我價值的總體評價。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願意接納自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既禁得起外界的表揚也禁得起批評。

而我們的Neiman展示的卻是典型的低自尊水平:對權威過分崇拜, 對覺得不如自己的人又有些輕視(比如覺得自己有遠大抱負以後會出人頭地,而Nichole這種普通人註定會被遺忘),對外界的評價敏感在意,極度渴望被認可。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一點,讓我們先來掰扯掰扯馬斯洛的

需求金字塔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可以被大致分為5類,級別由低到高,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想要滿足高層次的需求。需求的底層是生理需求(比如食物和空氣)和安全需求(比如

人身安全

)。較高層次是社交需求,也叫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之後是尊重的需求,包括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自尊)、外界的認可等。最後是對自我實現的渴望。

很明顯,愛情屬於第三層,自尊屬於第四層,那為什麼Neiman沒有按照由低到高的規律逐層滿足呢?各層需求之間不是嚴格區分,而是彼此緊密關聯的,而Neiman極低的自尊水平迫使他很難正常的建立親密關係(影片明確點出Neiman沒有什麼朋友)。試想一下,如果你心底裡一直有個貶低自己的聲音「你一無所長,根本不配得到愛和尊重!」,你需要每時每刻和它抗爭、告訴自己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這本身就像在地獄裡煎熬,如何還能讓人有心力去感受和付出愛?影片裡Neiman兩次鼓起勇氣邀約Nichole都是在他受到了Fletcher青睞鼓勵之後,而和Nichole分手也剛好是遇到Fletcher為了激勵Neiman引入競爭者。整個過程中,Neiman得到外界認可→

自尊心

上升→敢於建立親密關係;受到外界壓力→自尊心下降→

親密關係

破裂。看得人真是揪心無比。

我們不禁要問,誰該為這一切買單?造成低自尊水平的因素很多,常見的主要原因是童年時期家庭的影響。恰好影片也試圖透過展示Neiman的家庭環境做一些解釋:Neiman的爸爸是個不太成功的作家,現在在中學教書,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離開了父子 。年幼時父母的拋棄往往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心結,弱小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傷痛很可能會錯誤的歸因於自己:「他們離開我,是我不夠好,是我不值得愛!只有我夠好了,我才值得愛;只要我夠好了,我就可以得到愛!」很多時候社會的偏見更是雪上加霜,Fletcher就多次當面侮辱Neiman說是他們父子的無能才導致母親的拋棄。偏偏Neiman還有兩個同齡堂兄弟,按照著最被主流文化認可的方向發展:一個是運動健將,一個是社交達人,簡直美國版「別人家的孩子」 。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可想而知從小到大Neiman承受了多少的壓力。對他來說,擺脫那個一直在心底叫囂的聲音,擺脫「我沒有價值,我不值得愛」的念頭是最最強烈的願望,強烈到在這個願望面前其他的一切, 諸如健康、愛情,都黯然失色。Neiman也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著,即便頭破血流,也不願停下奔跑的步伐,因為一旦停下來,就會被內心的恐懼所淹沒,無處遁形。

我很難過,因為即便Neiman再努力地奔跑,即便他的前程真如他所渴望的那樣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他也很難獲得內心的安寧。因為他選錯了方向:希望透過達到世俗意義的「成功」,透過外界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可是透過「因為我做得好」來爭取到的,這種「有條件的接納」是非常不穩定的。一時的成就只能帶來一時的自我認可,想要維持正常自尊的水平需要不斷的追逐自己設下的一個個目標,直到精疲力竭,直到跌倒在地再也無力爬起。這時之前被壓抑的深沉的恐懼會像洩閘的水,毫無憐憫地將你包圍,刺骨的寒冷中, 一點一點,將你淹沒。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那我們的Neiman要怎麼辦?難道我們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眼睜睜看著他痛苦的掙扎?還好還好,我們總還是有相對的自由,即便帶著

鐐銬

也可以為自己舞蹈。自我接納的正確開啟方式是

自我體恤(self-compassionate)

孩子,你不需要全世界的掌聲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上天最珍貴的禮物,你就值得被愛!

我們都是凡人,我們本就是不完美、能力有限的,對錯誤和不足我們可以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寬容。

即便我們身上仍然有想要改進的地方,也要先學會和它們和平共處,因為它們也是組成這世上獨一無二的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想要改變它們,但我們不需要透過改變它們才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那我們的Neiman該怎麼辦呢?要我說:

要不就一直堅持練鼓到凌駕於導師之上,即超越他;要不就踏實享受普通人的幸福,好好談個戀愛。

兩種都不可悲,你覺得呢?

原文發表於:自我接納的血腥之路|談影片《爆裂鼓手》

「歡迎關注微訊號:安慰記yes

。一個你也有發言權的心理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