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童年,永恆的感動

《草房子》:童年,永恆的感動

作家

曹文軒

給我最早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學還是初中,那個時候韓寒正從新概念作文中脫穎而出,寫出了轟動一時的《

三重門

》,給這本書作序的就是曹文軒。這麼多年過去了,《三重門》到底寫了什麼,我早忘記了,但是唯一記得的是序言裡“曹文軒”工整秀氣的簽名。現在回想起來,便覺得曹文軒對青年作家真是關愛有加啊。

真正讀曹文軒的作品是近幾年的事了。最近讀的《草房子》之前也讀過電子版,實在是覺得喜歡,於是又找來紙質版重讀。說起來我也是奔三的人了,對於《草房子》這種兒童小說卻依然讀得津津有味,究竟為何?或許作者在書中內頁寫下的一句話可以作為答案:

“也許,我們誰也無法走出自己的童年”。

《草房子》講述的是小男孩桑桑在

油麻地

小學六年生活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全書共分為九章,每一章都獨立成篇又渾然一體,構成了油麻地最優美真實的生活畫卷。合上書,淘氣善良的桑桑、文弱秀氣的紙月、辦事認真的

桑喬

、可愛的秦大奶奶、風流倜儻的蔣一輪老師……一系列形象都躍出紙面,讓人久久難忘。究其根源,還是因為這本書給讀者帶來了感動,用作者的原話概括書中所寫下的感動人的東西,無非是

“生離死別、遊駐聚散、悲憫情懷、厄運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

既然令人感動的東西總是相似的,為什麼曹文軒的《草房子》讓人覺得格外動人呢?我想這與作者的寫作水準相關。

(一)人物形象豐滿,刻畫生動有趣

光這樣說可能還是過於抽象,不如舉例來說明。就以小主人公桑桑為例,作者在開篇提到桑桑的時候是這樣寫的:

“桑桑就是桑桑,桑桑與別人的孩子不大一樣,這倒不是因為桑桑是校長的兒子,而僅僅只是因為桑桑就是桑桑”。

看上去非常繞的一段話,實際上是在強調桑桑的與眾不同。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作者說

“桑桑的異想天開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為,是一貫的”

,接下來就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桑桑把家裡的碗櫃鋸成了鴿子的“豪華宿舍”;聯合其他同學一起捉弄禿鶴同學;把爸媽床上的蚊帳做成漁網下河撈魚;大熱天穿上棉衣棉褲戴著棉帽拖著一根竹竿在操場上走圓場;偷偷把爸爸象徵榮譽的筆記本據為己有,還把蓋章的一頁統統撕掉……這些不計後果的行為雖然能吸引不少關注的目光,最終後果卻是免不了捱上一頓胖揍。

當然,除了頑皮淘氣之外,桑桑最大的優點就是勇敢和善良了。他冒險打跑了欺負紙月的壞孩子;在眾人都嫌棄、害怕秦大奶奶的時候,他卻關心秦大奶奶;他是放羊的細馬唯一的朋友;他懵裡懵懂地給蔣一輪老師和

白雀

傳遞戀愛資訊;發現因家庭變故而退學的

杜小康

偷同學的書回家自學,他還善意地替杜小康隱瞞,雖然在此之前他們還是“競爭對手”……

桑桑就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孩子,正是桑桑的不完美才讓他顯得更率真可愛,他的所作所為也就更能令人感動了。此外,書中還有很多令人感動的畫面,比如被人捉弄的

禿鶴

為了報復,故意擾亂體操比賽秩序,給

油麻地小學

抹了黑。但是在文藝匯演急缺演員的時候禿鶴主動請纓,專注表演,為油麻地小學爭了光。還有可愛的秦大奶奶,由於油麻地小學佔了她的土地,長期跟學校搞對抗,但是在學生意外落水的時候,她不顧一切地下水救人,差點丟了老命。與全校師生達成和解之後,

秦大

奶奶又把學校當成自己家一樣維護,最後也是為了救學校裡一隻落水的南瓜而溺亡。

(二)觀察細緻入微,文字妙趣橫生

在書中,作者的筆觸相當的細膩,讀著讀著總讓我覺得曹文軒就是小說中的一個小孩。後來我特意在網上查了一下,曹文軒出生在

江蘇鹽城

,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個小學的校長。這樣看來,果然是藝術來源於生活。書中有很多細節的描寫,不管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都刻畫得細緻入微。比如:

“風掠過枝頭,總是那番單調的沙沙聲。這沙沙聲彷彿已經迴響了千年了。枝頭上偶然落上幾隻鳥,叫兩聲就不叫了,因為安靜,就立在枝頭上打瞌睡。睡著睡著,忽然覺得太安靜了,就驚醒過來,一身羽毛收緊,伸長脖子東張西望,然後戰戰兢兢地叫了幾聲,受不了這番安靜,朝遠處飛去。”

——讀這一段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冷清的野外,目不轉睛地盯著落在光禿禿的樹枝上的小鳥看。

“其中一隻綠尾巴公雞,似乎興趣並不在覓食上,常常雙腿像被電麻了一樣,歪歪斜斜地朝一隻母雞跌倒過去。那母雞似乎也早已習慣了它的淘氣,只是稍微躲閃一下,照樣覓它的食。那公雞心不在焉地在地裡啄了幾下,又重犯它的老毛病。”

——真是讓人忍俊不禁的畫面,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難以想象得出的。我家以前就養過好多雞,對於公雞玩的這種小伎倆算是司空見慣了,但是真要寫出來,可能沒幾個人能寫得這麼有趣了!

(三)情節引人共鳴,感動自然而然

曹文軒在《草房子》裡寫了很多童年故事,這些故事看似陌生又熟悉,雖然不同年代人的童年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中情感卻是不變的。比如,桑桑和同學們捉弄天生禿頭的

陸鶴

,只是覺得好玩;桑桑和杜小康暗暗較勁,因為他們都有各自優秀的地方;桑桑在紙月轉學到油麻地小學之後就一改邋里邋遢的形象,變得乾淨整潔起來,大概小學男生也會在意女生的目光吧……童年就是這樣天真無邪,無拘無束,

嘻嘻哈哈

,鬧鬧騰騰,時而歡喜,時而哭泣,時而敏感脆弱,時而堅毅頑強。六年的小學時光,應該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時候吧,沒有任何一個學習階段比六年更長了。

讀《草房子》的時候,書中的情節總能勾起我童年的回憶。比如,當讀到“

冰封的大河,早已溶化成一河歡樂的流水,在陽光下飄著淡淡的霧氣。河水流淌得稍稍有點急,將岸邊的蘆葦輕輕壓倒了,幾隻黃雀就像音符一樣,在蘆稈上顫悠”

,這初春的景象,清冷又漸富生機的意境瞬間讓我想起了老家門前的那條小河,在初春的季節正是這般光景。

還有“

戚小罐看到了蔣一輪的目光,就像深夜裡一隻偷吃東西的老鼠,在被這家裡的人拍著床邊警告了一下後,就先靜住,然後再接著吃一樣,過不一會兒,他又將大白薯啃起來:咔擦咔擦、咔擦咔擦……”

,把戚小罐比喻成偷吃東西的老鼠,這又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家裡老鼠在天花板上集體跑步的情景。小時候家裡住的是土坯房,老鼠特別多,膽子也特別肥,一到晚上就成群結隊地在天花板上跑,人不拍桌子跺腳整出點動靜來,就不得安寧。等人聲靜下來了,它們又重出江湖。想必作者小時候家裡也遭遇過老鼠,才能寫得這麼真切。

讀《草房子》,彷彿童年又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