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

,又稱絲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據《

尚書

》記載: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另在《

詩經

》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到了宋朝,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明朝時期,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清朝的刺繡品不僅聲震國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達官貴人和商人的訂購。

中國刺繡主要以江蘇(蘇繡)、湖南(湘繡)、廣東(粵繡)、四川(蜀繡)為主,世稱“四大名繡”。四種刺繡各有千秋:蘇繡繡工精細,針法活潑,擅長繡貓;粵繡構圖豐滿,形象逼真,以繡龍、鳳著稱;湘繡施色鮮明,針法多變,擅繡獅、虎;蜀繡針法嚴謹、平齊,尤擅繡魚。

先來說說蘇繡

參遇話刺繡 | 用針如發的蘇繡

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地區刺繡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刺繡的技術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講求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它常用三四種同色線或鄰色線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在表現物象時,蘇繡常留出“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留有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清晰齊整。經過長期的實踐積累,蘇繡已發展成為一門品種齊全、變化多端、繡工精細的完整藝術。

一、歷史淵源

據考證:蘇繡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自春秋時期就已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髮展,宋朝時蘇州便因栽桑養蠶的興盛而成為絲綢之鄉。當時城鄉手工作坊林立,機房鱗次櫛比,刺繡也藉機得到空前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此時的各種蘇繡品逐漸從日常用品發展為觀賞品。

最早有文字記載蘇繡的史籍為漢代劉向的《說苑》。文中記載:“

晉平公

使叔向聘於吳,吳人飾舟以送之……有繡衣而豹裘者,有錦衣而狐裘者,歸以告平公。”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吳國的刺繡業已出現,而且比黃河流域的晉國發達。公元223年,吳王孫權曾命人手繡《列國圖》,他要求在此圖的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形,後傳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到了宋代,“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在

蘇州瑞光塔

中出土的宋代刺繡經袱,繡工精緻,昭示著宋代蘇繡藝術已具相當高的水平。

明清以來,蘇繡在運用針法、色彩、圖案、面料等諸多方面逐漸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並以“精細雅潔”著稱。因其所繡成品的圖案秀麗、針法靈活,形象傳神,它的技巧特點被世人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清光緒年間,刺繡藝術家沈壽(原名

沈雲芝

,字雪宦)吸收西畫光影手法中的“肖神模擬”於刺繡之中,創新出“模擬繡”法。她繡制的《

義大利皇后愛麗娜繡像

》、《耶穌繡像》、《

美國名優倍克繡像

》等作品參展於美國後逐漸產生轟動效應,名震繡壇。1914—1921年,沈壽在“南通女子刺繡傳習所”任總教習期間,由她口述、張謇記錄編著的《雪宦繡譜》中全面總結了沈壽的刺繡技法,詳述了18種基本針法操作要領及其運用,是中國刺繡史上第一部闡述繡藝技法與理論的專著。

1949年以後,除蘇州外,南通、無錫、揚州、常州等地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刺繡產業。但蘇繡傳統繡種的繡法僅只有平繡、單面繡、亂針繡等10餘種。1955年,蘇州市由老藝人

朱風

指導、李娥英等青年藝人挖掘研究,恢復了北宋時期失傳數世紀的“

雙面繡

”技法,繼而繡製成了正反兩面紋飾色彩相同、均具觀賞價值的雙面繡屏風—《

五彩牡丹

》。自此,“雙面繡”又成為當代中國蘇繡藝術欣賞品中的特色代表品種。

二、製作工藝

(一)蘇繡製作工具

1.繃框。分為手繃、卷繃兩種。

2.繃架及三腳凳一副。

3.站架。

4.剪刀。

5.針。最細者為羊毛針,為明代

朱湯

所創;其次為蘇針,針身勻圓,針尖銳而針鼻鈍,不易傷手。

6.線。有花線、紗線、金線、銀線及絨等。

(二)繡製程序

1.選稿。繡稿的來源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專為刺繡而作的畫稿,另一種是選自名家的作品,像國畫、油畫等。

2.上稿。上稿前,先要審查擬用的畫稿,根據畫稿的內容和題材考慮繡種、針法,以及選用哪一種質地的底料。

3.操作。刺繡是一種藝術性的勞動,它要求刺繡者懂得一些基本的畫理,以及耐心細緻的勞動態度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4.成品。繡件在完成之後,可以用熨斗熨平,以使其光滑伏貼,但精品除外。

(三)蘇繡的主要針法技巧

蘇繡非常注重運針變化,目前常用針法從原來的10多種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種,如:

齊針

、打點、戳紗、接針、滾針、

散套

、施針、虛實針、亂針、打籽、擻釦針、集套、正搶、反搶等。

參遇話刺繡 | 用針如發的蘇繡

齊針是各種針法的基礎,其線條的特色是排列均勻、齊整。

亂針是利用直針將長短、參差不齊的直線以橫斜線條交叉重疊。它的特色是線條在摻合後仍能保留多種色線的固有色,色線摻合的次數不受侷限,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要求為止。

滾針要求針針緊貼而繡出條紋,這種針法繡出的線條轉折比較靈活,無論繡直線還是曲線都比較恰當。

打籽是蘇繡中的傳統針法之一,主要用於繡花蕊、花心和花籃等靜物。

參遇話刺繡 | 用針如發的蘇繡

蘇繡講究花線的粗細,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6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它重在注意合理用線和絲理的變化。劈絲還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日.花線劈絲粗細的合度,可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體現輕薄、透明感;繡魚身線條就要略粗,排針密,A—能表現渾厚感。又如繡石頭、老樹梗等,線粗且排針不必過於均勻。

(四)蘇繡針法分類

1.直繡

(1)直針:形體完全用垂直線繡成,線路起落針在邊緣,全是平行排列,邊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2)纏針:是用斜行的短線條纏繞著形體繡作,由一邊起針到另一邊落針,方向是一致的。

2.盤針

盤針是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往後發展到旋針。

(1)切針:也叫“刺針”。針與針相連而刺,第二針須接第一針的原眼起針,針跡要細如魚籽。

(2)接針:直針線條可以拉長,但因太長線松而會拋起;切針可以延長線條,但會露出針腳。

(3)滾針:也叫曲針,針針逼緊而繡。第二針插入第一針中偏前些,把針腳藏線上下,第三針接第一針針尾偏前些,下面以此類推。

(4)旋針:是用接針或者滾針的方法盤旋而繡的一種針法。繡的時候,順著形體迴旋的紋路用短針盤針,其繡出的紋路勻密而不露針腳。

參遇話刺繡 | 用針如發的蘇繡

3.套針

(1)單套:又名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二批在第一批中落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釐左右,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人第二批尾一釐左右……依此類推。

(2)雙套:雙套的繡法與單套的繡法相同,只是比單套套得深,批數短。具體針法為:第二批接入第一批314處,第三批接人第一批1/2處,第四批接入第一批1/4處。

(3)木梳套:其繡法和單套相同,但比單套松稀。它是在第一批出邊後,使第二批在第一批一半處落針,每隔一線套一針,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尾的一釐遠,在第二批留下的空隙中插入。

(4)集套:其繡法也如單套,但外口的第一批針多,繡一批少一批針數,繡到最後,周圍的線路全集中在一個眼中,批批相覆,猶如單套。

(5)偏毛套:是繡鳥毛的套法,也就是繡片毛的套法。其方法是:根據片毛的紋路進行套繡,套法和雙套相同,只是線條略有長短。因此,也有人稱它為“長短套”。

(6)活毛套:是繡獸類用的針法。其套法有兩種:一種是先平繡三針,然後在第三針上加上一個交叉針。這種繡法有一定的規律,一般都是一組一組繡上去的。第二種是以動物的形狀轉勢,圖案的繡法是裡面緊,外面帶有

放射形

,由外向內繡,第二批套上的線覆在前一批線路的一半處。也有用兩種繡法一起繡的。

4。擻和針

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穿出,邊口不整齊。這種針法有調色的長處,可用來繡人物和動物。

5.搶針

搶針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後針緊貼前針,一批一批地跟上去的針法。這種針法是由直針延續而來的。

6.平針

(1)平針: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繡法。其方法是先將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繡地上面,再用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迴旋填滿,有兩、三排的,也有多排的。

(2)釘線:釘線是用一種特製的細色線(也叫棕線或包根線)代替金線的繡法。其繡法和平針相仿,但因為它的線色多,所以能繡的圖案也比平針廣得多。

7.散錯針

散錯針是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色彩明暗、濃淡適度,使所繡圖案達到形象逼真的效果。

8.施針

施針是一種獨特的針法。它要求疏而不密,活而不滯,參差不齊。

9.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繡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繡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而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人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1)輔針:在需要用施針、刻鱗針時,先用長直針刺繡,使之滿如平繡的針法。

(2)扎針:扎針適宜繡鶴、鷺、鷹、雞、鴉、鵲等的爪部。繡時先用直針,再把橫針加在直針上面,如同扎物,最後紮成鳥爪的紋案。

(3)刻鱗針:它是繡制有鱗狀形象的針法。如扎鱗、搶鱗、疊鱗、施鱗等。

參遇話刺繡 | 用針如發的蘇繡

關於蘇繡就先介紹這麼多,下一篇說說湘繡。

參遇,傳播、分享傳統文化,只做老百姓玩的起的真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