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為:

含有半坡型別因素期→含有廟底溝型別因素期→石嶺下型別→馬家窯型別→半山型別→馬廠型別→齊家文化。

一、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諸型別的年代序列為:石嶺下型別→馬家窯型別→半山型別→馬廠型別。

1. 石嶺下型別(距今約5200年)

①性質:介於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和馬家窯型別之間的過度型,既有廟底溝型別的文化因素,又有馬家窯型別的文化因素。

②分佈:分佈在渭河上游及支流的葫蘆河流域,以及西漢水和洮河流域,中心區域在天水至武山一帶。

③遺址:天水楊家坪、關子鎮等。

④生活用具(陶器)

種類: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次之。

製法:以泥條盤築為主。

紋飾:繩紋、弦紋、劃紋等。

彩繪有幾何形、動物形,動物形有各種姿態的鳥紋。

器型:卷沿盆、彩陶壺等。

⑤石嶺下型別與馬家窯和廟底溝型別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陶器上:

要點:時間、性質、遺址、陶器

2.馬家窯型別

①分佈:最密集的區域是甘肅東部的涇水、渭水上游和西漢水以及白龍江流域。

②遺址:正式發掘的有甘肅曹家嘴、王保保城等。

③生產工具

石器打製、磨製兩種,打製的有石刀、盤狀器、細石器,磨製的有穿孔石刀、磨谷器、石杵等。

骨器有骨梗刀、骨鏟等。

銅器有銅刀出土。

④生活用具(陶器)

型別: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

紋飾:以繩紋為主。

彩陶較多,佔五分之一左右,彩繪多用紅,少用黑,有內彩。

製法:均為手製。

器型:盆、碗、缽、盤等。

⑤分期

依據蔣家坪和林家遺址的關係可以將馬家窯型別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遺址為蔣家坪下層,中期為蔣家坪上層和林家下層,晚期為林家遺址的中、上層。

⑥墓葬:二次葬、仰身葬、甕棺葬。

要點:分佈、遺址、石器、銅器、陶器

3.半山型別(距今約4000年)

①分佈:黃河上游、渭河上游。

②遺址:蘭州市青崗岔、花寨子,景泰張家臺等。

③生產工具

石斧、石錛、石鑿等,石刀部分為雙孔。

④生活用具(陶器)

種類:紅陶為主、少量灰、黃白陶。

紋飾:螺旋紋、葫蘆紋等。

器型:壺、瓶、甕、罐等。

⑤墓葬:早期多一次葬,晚期多二次葬,少數墓有隨葬品,男性多隨葬石斧、石錛等,女性多隨葬石、陶紡輪。

要點:時間、遺址、石器、陶器、墓葬

4.馬廠型別(距今約3900年)

①分佈與半山型別大體一致,惟河西走廊擴大至玉門一帶。

②遺址:永昌鴛鴦池、馬家灣,柳灣墓地等。

③生產工具

石器有打製和磨製兩種,打製的有刮削器、石頁等,磨製的有磨谷器、石斧等。

銅器有一件銅刀出土。

④房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屋內普遍有袋裝窖穴,是私有財富的標誌。

⑤生活用具(陶器)

種類: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

製法:泥條盤築、慢輪修整。

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

彩陶比較多,一般施紅色、紫紅色的陶衣。早期的彩繪以黑彩為主,有少量紅彩,晚期全用黑彩。彩紋有菱形紋、旋渦紋等。

器型:彩陶壺、素面壺、雙耳罐等。

刻劃符:有“+”、“-”、“卍”“X”等十多種。

⑥墓葬: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也有二次葬、俯身葬、屈肢葬。隨葬品多寡不一,還有奴隸墓。

總結:開始有貧富分化和早期的商品交換,早期可能是母系社會,晚期為父系社會。

要點:時間、分佈、遺址、石器、銅器、房址、墓葬

二、齊家文化(距今約4100-3600年)

①名稱:1924年首先在甘肅齊家坪發現而得名。

②分三區:

甘肅東部涇渭河上游和西漢水流域

中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和大夏河流域

西部和青海東部地區的莊浪河、湟水和河西走廊。

②房址: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房屋內大多有白灰面鋪設的居住面,房屋中間有一個圓形的灶,門道一般朝南。

③生產工具

石器有鏟、刀、鏃等,銅器有斧、匕首、指環、鏡等,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

④生活用具(陶器)

種類: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

製法:手製和輪制

紋飾:繩紋、籃紋

彩陶比較少,彩繪以黑色為主,彩紋有寬頻紋、三角紋等。

器型:平底器為主,有鬲、斝、盆、罐等。

⑤墓葬: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多為一次葬、少數為二次葬。

⑥遺物:有很多卜骨,大部分只灼不鑽。

總結:農牧業比較發達,手工業和製陶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私有財富增加,氏族制瓦解,文明時代即將到來。

要點:時間、名稱、房址、石器、陶器、墓葬、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