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9-10 回答

你好。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矇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裡,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準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空城計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9-11 回答

空城計(三十六計之一)

[1]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2] 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釋義

解釋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蓋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對方迷惑或後退,有時也有貶義。

用法作賓語;指欺騙對手。

例項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計”;這“空城計”也有失手的時候。

英文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 。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引證

在敵眾我寡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史書多有記載。但不限於守城。 明羅貫中據郭衝《條諸葛亮五事》(按系民間傳說)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其情節為 街亭 失守, 司馬懿 大軍直逼 西城 ,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 司馬懿 疑有埋伏,遂退兵。後以“空城計”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七:“大堂上面那裡有甚麼機關槍呢?比 諸葛亮 的‘空城計’還要空得厲害的,是老卒殘兵的影子都不見一個。”茅盾《子夜》十六:“ 周仲偉 像‘空城計’裡的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個代表。”

回答來源百度百科。

空城計是什麼? 海角 1級 2019-08-21 回答

兵力空虛時,願意顯示防備虛空的樣子,就會使人疑心之中再產生疑心。用這種陰 弱的方法對付強剛的敵人,這是用奇法中的奇法。 【出處譯文】語源不可考。歷史上以“空城計”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戰國時 期鄭國以“空城計”智退楚軍的歷史記載,但其影響遠遠不如孔明的空城計。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諸葛亮設 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是最為典型的。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 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 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 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 敢貿進,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間盛傳,民間藝人多用“空城計”之名來演繹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