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幫助普通大學提升排名的妙招。

合作物件怎麼找?要找就找頂尖科學家

諾貝爾獎得主May-Britt Moser是挪威科技大學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因樂於指導青年研究人員而知名。

如果資深科學家在2020年開啟他們的收件箱時,看到了許多來自青年研究人員的合作邀請,那大概要怪《

自然-通訊

》2019年11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了【點選檢視】。

這項研究發現,與權威、高引的科學家合作發文,能帶給他們受用整個職業生涯的好處。

研究發現,

那些有幸在一篇論文中與一位頂尖科學家合作的青年研究員,哪怕只有一次,都能提高他們日後成為頂尖科學家的可能性。

這種效應在普通院校的青年研究人員中最明顯。

研究團隊呼籲普通院校重視與高知名度科學家合作,藉此釋放其青年研究人員的全部潛力。

上述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計算機科學系的Giacomo Livan說:“論文所要傳達的[一條]重要資訊,是說給那些排名不是最靠前的

高校

聽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這些學校裡可能有很多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的青年研究人員,而促進他們與頂尖科學家合作或許能彌補這方面的欠缺。

頂尖科學家養成記

這項研究一共分析了四個學科(化學、物理、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共22601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的入行時間為1980-1998年,在領域內深耕了至少二十年。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他們至少每五年發表一篇論文,總髮文量不少於10篇。

我們關注的是取得“頂尖科學家”身份的科學家(佔總體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在其學科裡引用量前5%的科學家。

我們研究了他們取得成功的各種因素,比如他們還是初級研究人員時——此處指發表第一篇學術著作的三年內——所在機構的聲譽。我們以自然指數的資料和

萊頓大學

釋出的世界大學排名,作為評判機構聲譽的標準。

他們還統計了在職業生涯早期,沒有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表過論文的科學家(共15495人),與一位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表過論文的科學家(共4573人),以及與不止一位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表過多篇論文的科學家(共2533人)。

研究發現,如果青年研究人員曾與一位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表過至少一篇論文,且當時所在機構並非業內頂尖,那麼這種合作給他們職業生涯帶來的長期優勢最為顯著,增加了他們自身成為頂尖科學家的機率。

研究團隊在這篇《自然-通訊》論文中寫道:“對於這個群體來說,與頂尖科學家的合作幾乎把這種可能性增加了一倍——從15。7%到27。2%。”

Livan解釋道:“這種好處是相對而言的,那些身處頂尖機構的青年研究人員已經踏上了產生

長期持續性影響力

的軌道,因此,與頂尖科學家合作撰文帶給他們的優勢是相對有限的。相反,對於那些來自知名度不高的機構的青年研究人員來說,這種合作的增益就大多了。”

有一次也值了

許多研究都嘗試定義學術成功的指標,比如2013年的一篇《科學》論文就指出了引用歷史的特定模式;另一篇2016年的《科學》論文則對研究人員職業生涯中的影響力和產出效率變化進行了量化。

Livan表示,他的研究考察了合作發文這種不一定涉及

導師制

的行為的影響,填補了這方面的文獻空缺。換句話說,這項研究表明,一次性的合作足以預示今後的長期學術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需要長期師從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才能獲得。

他還說,研究帶給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的一個關鍵啟示是,如果要為個人

影響力

和成功打分,學術界也是可以分出三六九等的,比如引用量和h指數等。

研究引發了科學界的強烈共鳴,論文被談及次數也在自然指數去年11月追蹤的所有期刊論文中排名前五,Altmetric分數為1340。

Livan表示,這項研究在推特上獲得了學術界的巨大關注,確實在他們的意料之外。

Livan說:“

我之前拿過最高的Altmetric分數是80分左右,這篇論文毫不費力地吸引了推特上學者的大量關注。

原文作者為Bec Crew,以Pairing with an influential co-author gives young researchers a career-long boost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01月07日的Nature Index的新聞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Nature Research

科研服務

ID: China_Nature

),歡迎關注閱讀更多科研服務內容。

版權宣告: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