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世紀初期文學

1湖畔派詩人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三人組成詩派。他們因厭惡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係,隱居於英國西北部的湖區,創作了大量讚美大自然、表現神奇事物和異國風光、緬懷中古、歌頌宗法制農村生活和詛咒城市文明的詩篇,故得此名。其中華茲華斯成就最高,代表作為《丁登寺》。他們對英國詩歌革新和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2《抒情歌謠集》

1798年,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將各自的詩歌合為一集,其中絕大多數詩歌為華茲華斯所作。著名詩作有華茲華斯的《丁登寺》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詠》。這部詩集開創了一代詩風,成為英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詩歌領域裡的一座里程碑。它擺脫了古典主義創作原則,在形式上摒棄了當時詩壇盛行的英雄雙韻體;在內容上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語言描繪大自然的景色和處身於大自然中的人們的生活(尤其是遭到不幸和貧苦無辜者的境遇),抒發詩人的感受和沉思,開創了探索和發掘人的內心世界的現代詩風。

3拜倫式英雄

指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在《東方敘事詩》等作品中塑造的系列正面英雄形象。他們都是悲劇性的孤傲的叛逆者,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敗的社會中無法施展。他們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痛苦,因才能和情感的虛耗而絕望。他們以挑戰示威的態度,異樣的勇敢和熱情,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毫不妥協的精神,或報復或反抗社會的專制與壓迫。拜倫透過這些形象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悲觀的苦悶情緒。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顯印跡,故得名。

4《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完成於1817年。長詩共四章,寫詩人出國遊歷在西班牙、希臘,滑鐵盧戰役之後在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地的見聞與感想。長詩主要是浪漫主義抒情,但其中也有直接刻畫現實諷刺現實的章節,還有些章節直接抒發了詩人對哲學、政治和藝術的見解。除了抒寫異域綺麗的自然風光、敘述各地風土人情之外,詩人反映了希臘等地中海國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願望,首次塑造了一個孤獨、憂鬱、悲觀的所謂“拜倫式英雄”——哈洛爾德。在浪漫主義文學中,該詩作第一次以政治和社會問題為題材,內容獨特而新穎。

5《堂璜》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完成於1823年,是篇長篇敘事詩,共16歌,16000餘行,可稱為詩體小說。詩人將主人公堂璜寫成一個天真、熱情、善良的貴族青年,因與貴婦朱麗亞相愛暴露,故去國遠行。長詩以他整個的遊蹤及數次愛情歷險為線索,加入作者本人的大量插話組成的宏偉詩篇。長詩除大量揭露、批判和諷刺之外,還充滿對正義事物的愛,對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對被壓迫者的戰鬥號召。在藝術上,詩作優美而略帶感傷的抒情性,和妙筆營造的傳奇性氛圍——離奇的故事、異域的情調和層出不窮的戲劇性場面。語言明白曉暢,警句迭出,妙語連珠,詩情澎湃,格律諧和。它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無與倫比的獨特風格代表了浪漫主義時代歐洲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6《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寫於1819年,是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藝術特色的詩劇。詩人把普羅米修斯和朱位元的矛盾衝突,把人類的苦難和解放,放在全宇宙的範圍內去展開。不僅刻畫了普羅米修斯高大完美的形象和精細微妙的內心活動,描寫了驚心動魄的矛盾鬥爭,還展現了自然界變幻無窮、多彩多姿的壯麗景色。詩人以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力,創造了一個宏大、神奇的詩的世界。詩作立足於現實,而又不拘泥於再現現實;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前人的創作,而又不落巢臼。全劇有押韻詩,也有無韻詩;有獨唱、對唱和合唱。詩人的主要筆墨不是用在展開戲劇衝突,推進情節發展上面,而是用在抒情描寫上面。

7美醜對照原則

1827年10月,雨果發表《〈克倫威爾〉序言》,在這篇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書中,雨果提出了一條美學原則:對照。他認為:“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因此,藝術家在創作時應同時表現美醜,不應像古典主義那樣只寫崇高、優美;而且美醜並列,可以透過否定醜達到對美的肯定,而如果將誇張了的美與醜集中在一起,其對照效果會更好。上述論點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小說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8《巴黎聖母院》

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寫於1831年。小說主要講述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愛上了吉普賽舞蹈女郎愛斯美拉爾達,由企圖佔有她到對她進行迫害,最終把她送上了絞架。敲鐘人喀西莫多相貌奇醜,但他心地善良,他也愛著愛斯美拉爾達,最後把弗羅洛從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來。小說反映了作家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對受壓迫的下層人民的同情。他企圖證明愛、善良、仁慈能夠改造社會、拯救人類和創造奇蹟。小說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情節緊張,變幻莫測,戲劇性很強。作家表現了15世紀的巴黎風俗,將巴黎聖母院擬人化,寫成一部石頭的交響樂,將對照藝術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為為浪漫派文學的典範作品之一。

9《靜觀集》

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出版於1856年,該詩集中既有令人陶醉的田園詩,也有描寫民生疾苦的社會詩,既有歌詠戀情的愛情詩,也有探索宇宙人生奧秘的哲理詩。還有一些記述童年往事、家庭生活的詩以及為文藝論戰而寫的詩和諷刺詩,內容極其豐富多彩。其中,《贈維勒基耶》《明天,天一亮》《啊,記憶》《當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感人至深,是法國抒情詩中的佳作。

10《海上勞工》

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寫於1866年。小說情節有著明顯的浪漫主義特點。青年漁民吉里亞特為了娶老水手的侄女代律雪特,乘輕舟去海上取老水手的機器。他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勝了排山倒海的巨浪和大風暴的襲擊,成功地把機器移到小船上,最後終將機器運回。然而他無意發現代律雪特和一青年神甫相愛。他決定犧牲自己,成全了一對戀人的姻緣。在把他們送上旅程後,他登上聳立在海中的一塊岩石。讓洶湧的海浪將自己淹沒。雨果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描寫了一個勞動者同大自然所進行的驚心動魄的搏鬥,歌頌了他們高尚純潔、誠實善良和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11《悲慘世界》

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寫於1862年,是法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以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為主要線索,透過寫他一生充滿著坐牢、苦役和顛沛流離的痛苦,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揭示出“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贏弱”的社會問題。在這部小說裡,雨果描繪了廣闊的生活畫面,穿插了各種社會政治事件。受壓迫人民的苦難,資產階級的日常生活,直至拿破崙戰爭和人民群眾的革命起義,構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動人畫面。綜觀小說,戰役、起義是全景式描繪,雄奇浩瀚;家庭生活、風俗場景工筆寫照,色彩斑斕;人物內心的鬥爭和變化,寫來絲絲入扣。作者時常跳入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具有政論性。語言高昂、激動和熱情,經常運用多義詞,富有隱喻性,有的句子類似成語格言。這些特點使小說具有史詩般的崇高風格。

12“多餘人”

是19世紀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不滿沙皇政府和自己出身的貴族社會;有遠大抱負,想成就一番事業,但總是一事無成,到頭來無所事事。貴族視他們為叛逆,人民稱他們為老爺,但他們最終成為對社會和自己都無用的人。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主人公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

13“小人物”

特指俄國社會中的小職員、小官吏。他們地位低下、生活貧困,又膽小怕事,逆來順受,成為所謂“大人物”侮辱損害的物件。俄國一批具有民主和人道主義思想的作家,透過塑造這類形象,批判沙皇專制制度的黑暗腐朽,同情弱小者。普希金的短篇小說《驛站長》中的維林,開了俄國文學史上描寫“小人物”形象系列的先河。

14《葉甫蓋尼·奧尼金》

俄國作家普希金髮表於1833年。這部詩體小說描寫彼得堡一個貴族青年葉甫蓋尼·奧涅金在幾個女子之間輾轉的空虛而無聊的貴族生活。他受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啟蒙,不滿於貴族社會的庸碌,自視清高,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但貴族生活方式又使他靈魂空虛,毫無能力,無所作為。奧涅金成為俄國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小說具有濃郁的抒情性,貫穿著“作者的聲音”;作者把詩的精煉、含蓄和散文的流暢、樸素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創造出典範的俄羅斯文學語言。此外,作為大型的敘事作品,它在再現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環境和場景的描寫上都達到了當時俄羅斯文學的最高水平。

15《三個火槍手》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寫於1844年,小說描寫17世紀30年代路易十三統治時期,鄉下貴族子弟達爾大尼央到巴黎謀生,與三個火槍手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爾多斯結為莫逆之交。他們站在王后一邊,與紅衣主教黎世留作對,歷盡重重困難,達爾大尼央終於從英國首相白京漢那裡取回王后送給他的鑽石墜子。小說反映了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宗教鬥爭,情節曲折,波瀾起伏,塑造了一些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世界通俗小說的典範之作。

16《基督山伯爵》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完成於1845年。小說主要講述了唐泰斯幫拿破崙送信被告發被逮捕,在獄中過了14年。他設法逃離了監獄,在基督山島上發現了巨大的財寶,遂回來復仇。這部小說集中了浪漫派小說的各種特點,情節曲折,安排合理,結構完整,一氣呵成;觸及了廣闊的生活面,將各種光怪陸離的場景熔於一爐;善寫對話,通俗曉暢,戲劇性很強;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這部小說成為世界通俗小說的典範之作。

17《草葉集》

19世紀美國的民族詩人惠特曼所作,這是他一生創作的唯一一部詩集,是他一生經驗的結晶,近400首詩作。《草葉集》既是詩人自我心靈發展的史詩,又是美利堅民族發展、成長的史詩。它是詩人“意向的旗幟”,草葉是生命力、發展、民主的象徵。詩集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思想十分豐富、龐雜,但其基本的主題可大致歸結為:自我、創造和民主。詩歌的風格或大膽直率、高亢有力,或輕柔哀怨、如泣如訴。在藝術上,打破了傳統詩歌格律,創造了自由體詩的新形式,並將俚語土話引入詩歌殿堂。該詩整合為美國現代詩和現代文學的開山鼻祖。

18《白鯨》

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麥爾維爾寫於1851年。小說以第一人稱寫成。以實瑪利在一條捕鯨船上找到了工作。船長埃哈伯的一條腿曾被一條名叫莫比·迪克的巨大白鯨撕走了,他這次出航的目的就是要追殺它報仇雪恨。經過長期的海上顛簸,歷盡千難萬險,終於遇到了莫比·狄克,在經過連續三天的惡戰之後,他們同歸於盡,只剩下以實瑪利,給人們講述這個悲慘的故事。小說具有多層意義,第一層是社會批判意義;第二層是宗教意義,白鯨象徵著“惡”與“原罪”,遠航象徵著人生的漫漫旅途;第三層面是複雜的象徵意義。作者廣泛地運用各種象徵手法,對大自然進行了卓越的描寫,巧妙地運用大量的引證和議論,這些使該小說成為“美國想象力最輝煌的表達”。